邵志峰
(邵志峰紫砂工作室 江苏 宜兴 214221)
“中国陶都,陶醉天下”,在7 000多年前,宜兴已经出现了制陶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们在太湖之滨发现了大量的陶土,于是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生活器皿,留下了珍贵的印记和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制陶的形制也越来越多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直到今天茶座上必备的紫砂壶,也是陶瓷艺术中独特的存在。在悠久的陶瓷历史基础上,紫砂艺术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在小书童龚春仿生树瘿成壶的背景之下,许多文人雅士非常喜欢并且竭力的推广,让人们能感受到紫砂器在文人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一件件紫砂雅器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紫砂艺术作品“意菱壶”(见图1)采用了传统的四方菱花的经典器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方器和筋囊器的完美结合,同时还融入了菱花的形态特征,可谓是融合度非常高的精品力作,其抟制的难度不言而喻。相较于横平竖直的方器线条,能看到这件作品具有一定的弧度特征,从壶身宛如窗棂一般的设计,到壶嘴的婉约,都蕴含一种刚柔相济的感觉。对于这样的题材,尽管是一件方器的设计,但是融入了菱花镜的题材设计,往往和古代女性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此壶壶身更加的柔美,壶流出水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圈卷自然,端握舒适,特别是颈部和肩部的线条处理,更加符合人们的艺术审美。
图1 意菱壶
与此同时,壶盖的设计凸显出了主题,菱花筋纹张力十足,收敛平衡,上面的壶钮则是和壶身一脉相承,能够看到创作者在抟制过程中的匠心独运。对于紫砂艺人来说,一把真正的紫砂方器的制作,需要多年传统功力的积淀以及对于紫砂造型艺术的理解,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才能够制作完成比较满意的作品,否则不管如何的刻苦,都很难领悟其中的精妙之所在。所以面对菱花这样的题材,首先需要从俯视角度来观察,它其实就是古代菱花镜的形态特征,其次再从正面来看,则是一个窗棂的样子。
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意菱壶”,创作者其实想营造出古代女性在闺房之中对着菱花美镜梳妆打扮,透过窗棂之间薄薄的窗帘,一种岁月静好、时光安浅的氛围,在主题确定的基础之上,再用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和传统的技艺元素组成心目中的四方菱花壶,菱花还是江南随处可见的植物,许多紫砂艺人能够通过不断地观察来更加抽象地去演绎这样的题材,而且在许多的文学题材中,菱花代表着纯洁、勇敢、旺财和吉祥等美好祝福之情,通过这样的一件紫砂艺术作品让广大的壶友们能够在饮茶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紫砂良好的透气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蕴藏其中的人文内涵。
南朝梁简文帝在“采菱曲”中写道:“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这样的情景充满了江南的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也描写了古代普通人劳动的火热场面。著名的文学家郁达夫在《车过临平》诗中也有着“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的记载,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菱花都是人们心目之中缱绻的温情。在古代,以菱花为设计理念的菱花镜代表的是女儿家的柔肠多情,也被无数的文人雅士们赋予了浪漫优雅的意境。在经过了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之后,菱花镜被其他的器物所代替,早已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许多的书画艺术中,还有紫砂器中,依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菱花式样的紫砂壶,在明代时已经初见端倪,只可惜只能够从文字的记载之中寻觅到蛛丝马迹,而流传至今的已经无从查起,之后历代的紫砂名家大师,都制作过菱花紫砂壶,其中最经典的当属紫砂奇才陈鸣远与布衣壶宗顾景舟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以其高超的抟制技巧和绝美的人文意境,展示着紫砂艺术无穷的魅力。其实菱花壶并没有规定的样式,在许多紫砂匠人手中不断地创造和演绎出各种形态,筋纹的捏塑,方器的设计以及还有陶刻的装饰等元素都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展示出紫砂艺人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对于菱花这一题材的喜爱。
作品“意菱壶”就是壶身用规整的方器线条勾勒出来,然后在上面融合了建筑的形态之美,给人一种朦胧的艺术感,然后在壶盖的处理方面采用筋纹的样式表现出菱花的姿态,结合壶钮阴阳线条由中心向外部延伸辐射,连贯而且通畅,让人们沉浸在菱花之美中无法自拔。从古代的实用和欣赏兼而有之的器物到今天以紫砂为胎质的菱花雅器,也发挥着同样的功能,不得不说古代匠人和今天的紫砂艺人们在穿越时空的同时心意相通,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紫砂艺术的发展中,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们根据历史的积淀和生活的经历,不断探寻紫砂造型创作的新方式,以非常接地气的艺术作品来展示中国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也让更多的紫砂壶友们能够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特别是在今天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作为世间茶具之首的紫砂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演绎着壶茶同誉的美好乐章,也激发着紫砂艺人们新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