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珏莹 宁 婧 杨 红 陈 静 宋艳华 万怡婷 谷灿灿 眭 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妇科,上海 200071)
近年来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在不断进行着创新与改革,例如问题式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团队式教学(Team-based learning,TBL)、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等多种讨论式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引入到见习课堂当中,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革新反映出高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1],而部分教学形式分别存在着知识点讲授欠缺、师生互动不足、无法有效监督以及容易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等弊端[2-4]。中医妇科学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及方剂学等内容,知识点较为琐碎,而中医妇科临床病例的病情又较为复杂多样,如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病例分析和临床实践能力,是目前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所在。因此,作者所在教研室将对分课堂(PAD)融入中医妇科学的课程理论教学当中,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创新。
中医妇科学作为中医院校的必修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知识点多、内容琐碎的特点,目前的教学当中课堂理论与临床见习课程往往分开讲授。理论授课方面,教师在讲授中通过加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或引入案例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而也有一部分教师通过PBL、CBL、三明治教学等教学方式促进课堂与临床的接轨。但目前的教学方法仍存在一些弊端:(1)课程内容前后联系不紧密,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记忆理解;(2)书面理论知识与临床脱节,学生无法继续深入学习,难以提高学习兴趣;(3)本科学生临床思维较难形成,讨论内容仍停留于书面课本,不能形成新的想法和讨论,最终仍是被动学习;(4)即时讨论环节教师往往难以把控课堂节奏,难以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因此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求知欲,以为其未来的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打下基础。
2.1 PAD融合式教学概念PAD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5]。其核心是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堂讲授(Presentation),由教师讲解课程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布置作业;第二阶段是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复习课件、查阅资料等方式吸收课程内容,其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等形式上交;第三阶段是课堂讨论(Discussion),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等作为主题进行讨论[6]。PAD 教学的特点在于把讲授、自学、讨论、合作融入到教学当中,创新之处在于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错开,给学生预留一周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点的内化吸收[7],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课堂中“教”与“学”的两大核心关系,实现了课堂从教师“以讲为主”向学生“以学为主”的转变。
PAD 融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结合的教学策略,将目前教学课堂上广泛引用的“即时讨论”模式更新为“延时讨论”,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之后具有一定时间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从而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内化吸收,此后再通过延时讨论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进而能够有效提升课程讨论质量,起到讲有所学、学有所悟的效果[8]。所以PAD 融合式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高级认知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到有力的引导作用,将此教学模式整合入中医妇科学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及创新意义。
2.2 PAD融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2.2.1 课前准备及讲授作业布置要求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授课开始前向学生介绍PAD 融合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平台“对分易”APP的使用方法,并告知学生本次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及最后的考核方式等。
教师以《中医妇科学》[9]教材为依托,为学生梳理本次授课章节的课程结构,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以把握重点。理论授课结束后,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观看教学视频,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内容中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内容,至少一条,更多不限;第二部分列举出自己弄懂了,但是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考别人,至少一条,更多不限;第三部分为提炼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给予解答,至少一条,更多不限。上述三部分即PAD 课堂个人作业的“亮考帮”形式: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10]。
2.2.2 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团队合作式案例讨论在PAD教学模式中,前半节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讲授该次授课的重难点,剩下的讨论环节主要通过对分易教学平台完成。教师通过在平台上发布课程资源建设,实现在线点名考勤、同步练习、病例分析与讨论以及调查问卷填写等教学环节。线上答题的题型包括选择题、案例分析题等,其中选择题需由学生独立完成作答并提交得到相应的分数,该分数纳入最终成绩考核;案例分析题在线进行,教师综合临床案例、联系前后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及课后作业中学生的困惑所在形成讨论案例,以4~5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团队合作讨论问题,最后由小组成员代表进行提交作答。其他组的学生能够在讨论问答环节进行补充解释,或发表不同意见。为鼓励讨论问题积极性,将回答问题次数纳入最后的考评中,占平时成绩的20%。而此项病例分析考评以讨论表现作为评判标准,及小组回答问题次数越多、讨论越积极,得分越高。
2.2.3 融入见习实践进行情景教学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PAD 融合式教学也需要融入见习课程当中,主要作为案例扮演进行实施:按照4~5 人的分组进行中医妇科门诊情景剧的“自导自演”,要求学生分配好各自扮演的角色(包括医生、患者、患者家属等)、准备完整的剧本,内容包括涉及展示表演的病案、接诊过程中需要注意事项、设计病案与真实临床的还原细节、整个病案问诊采集内容、涉及疾病及治法方药等。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予以点评讨论,提出自己的赞许或建议,每个小组都进行打分互评,讨论结束后授课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讨论氛围和学生参与度进行评价,对全部课程进行总结。此过程需要教师特别注意病情资料采集的全面性和针对性、中医辨证思维的训练,同时教导学生在问诊过程中进行通俗化的表达,贯彻医学人文关怀的主旨,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
3.1 教学对象授课对象为2021—2022 学年第一学期,上海中医药大学2018 级中医学五年制中医班学生,共30人。
3.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中医妇科学》[9](第3版,主编:罗颂平、刘雁峰,人民卫生出版社)“妇科杂病”章节。
3.3 学情分析针对五年制本科生的中医妇科学课程开设于大四上学期,学生经过前三年的中医基础相关课程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知识,且学生通过教学任务中的见习课进行了临床实践,有一定临床基础。该班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风气良好,大多数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思维活跃,有利于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实施。
3.4 课程评价与考核
3.4.1 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包括随堂作业、课后作业、综合性作业、小组作业、读书笔记等一共5 次,评价根据完成、态度和创新三个维度去打分,标准为3分合格、4分良好、5分优秀、不交者无分。随堂作业及课后作业在教学平台上完成;综合性作业由教师挑选妇科临床医案,由学生自主完成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分析;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围绕医案分析,课后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医案有关内容的心得体会,并形成论文;小组作业以平台发布的在线病案分析讨论为主,目的是凝聚小组智慧,为内化吸收亮考帮环节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做铺垫和准备。
3.4.2 考核形式课程考核分为平时与期末两个部分,其中平时考核比例占40%(作业5%、小组讨论与见习20%、见习10%、考勤5%)、期末考核比例占60%(统一闭卷考试,2 h内完成,满分100分)。
3.5 调查问卷课程结束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学效果、情感体验以及教学环节方面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发出问卷共30 份,其中有90.0%(27/30)的学生赞同“课程内容主次安排合理、时间分配科学、教学案例选择结合专业及临床需要”,86.7%(26/30)的学生非常赞同“PAD 教学模式适合本专业及临床需要,授课方式利于学习和理解、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有90.0%(27/30)的学生赞同“我对PAD 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持赞同态度,未来希望继续使用”。
中医妇科学具备独特的理论体系,课程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内容,知识专业性较强。作为一门中医药高等院校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理论课时较少,教学任务重,往往需要学生有相当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PAD 融合式教学改革在实际课程讲授中的应用以及课后的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调动和提高,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更为活跃,在课本内容基础上,学生的发言也有了一定的引申和提高,基本做到了综合教学平台资源进行的启发式、批判式、讨论式、互动式、信息化教学。主要在以下几点中体现。
4.1 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模式 培养研究型思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即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和思想”的被动地位,这也导致了逃课、低头族多等现象,知识讲授效果较差。PAD 融合式教学把课程时间进行了1∶1分配,即教师讲授和案例讨论各占一半,讲授与讨论之间又需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案例讨论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有助于学生自我答疑,以便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有助于发散性思维和多角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存在疑问时,学生首先能够通过搜索数据库、查阅文献等方式获取答案,继而再通过团队合作进行讨论解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不再是传统的上下级关系,教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主要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扮演着课堂主体的角色,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分配时间,按各自的需要着重学习某块内容。学生在教学平台上接收到教师发布的案例讨论后,也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整合已学习到的中医基础知识,或是结合课下跟师抄方跟诊中的体会,再经小组集中讨论,进行知识点的交流和探讨,共同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由此可见,PAD 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导向,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和探究思维,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4.2 培养学生搭建系统知识框架的能力在本次教学改革应用的过程中,以“癥瘕”课程的讲授为例,学生根据教师课程内容的讲授和梳理,反馈给教师各自的问题点和掌握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整合出一份妇科名医病案并布置讨论的问题,发布到教学平台上。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将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从主证、病机、治法、方药的角度进行梳理与总结,并与现代医学当中的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症等疾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举例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深入地对病案问题展开小组学习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把握知识脉络,搭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提高梳理和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对中医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4.3 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PAD 融合式教学合理应用教学平台,有效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因此学生能收集到更多资料,也能够主动地去寻找新观点,发现新理论,甚至能够在寻找的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质疑和假设。PAD 教学模式的交流环节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演讲能力、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等,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成就感;分组讨论模式也促使学生合理分工、团队合作,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存在感,促进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时,PAD 融合式教学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与思考,并在完成读书笔记与亮考帮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个人查阅资料、阅读医案、文献搜索、写作论文的综合能力。
4.4 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是教学相长的过程PAD 融合式教学授课过程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把控整个教学实施过程,除了要有更广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机敏的反应和应对能力。因此,教师需准备更多备课时间,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演练,同时要加强自身中西医理论、临床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以便有效解答学生问题。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为今后教学、科研、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的过程,PAD 融合式教学模式对中医院校中的专业教育本身、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中医人才。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因此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对双方的能力和素养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累积自身专业知识基础,注重课前对教学内容的研磨和把控,为学生做好课程内容的讲授和课后思考的引导,而学生则应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思考、主动求解、团队协作以解决问题。在良好的互动学习的氛围当中,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提高。通过这次PAD 融合式教学改革在中医妇科学中的应用,作者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让该模式以一种成熟、科学合理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中,以进一步提高中医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中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