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杰
近几年来,“观点类”高考作文几乎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观点类”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在作文材料中列出一种或几种观点,然后让考生进行思考、分析、联想及感悟。其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直接呈现(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是有力量的”),有的是提供名人名言(2019年天津卷“有关爱国的名言”),有的是先呈现事实后总结观点(2022年新课标Ⅰ卷“本手、妙手和俗手”),有的是运用比喻、拟人、漫画等材料含蓄提出观点(2021年新课标Ⅱ卷“书法‘人’字描红漫画”)。材料观点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整体上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完全正确,二是基本正确,三是对错参半。针对命题观点的不同情况,写作时亦应有不同的论述思路。
边顺边承,就是先顺着材料的观点写作,充分理解和挖掘材料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一般而言,其特点是由古及今,由彼及此,由物及人,由小及大。这种边顺边承的论述思路,一般针对的是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观点,观点一般是两个及以上,且不需要对多个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只需要一个观点一个观点地依次论述。比如2023年天津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个作文的命题材料是周恩来撰写的一副对联,包含了交友处事和读书求知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个作文就比较适合边顺边承这种论述思路。针对“与有肝胆人共事”这一句,先分析“有肝胆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再分析“周恩来为什么要与有肝胆的人共事”,这是“顺”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开始“承”—“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交友处事”。针对“从无字句处读书”这一句,先分析“无字句处是指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再分析“周恩来为什么要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是“顺”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开始“承”—“当代青年应该如何读书求知”。整体来看,材料中提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因此,写作时应“由彼及此”:我们既要理解一个世纪前周恩来是如何交友与求知的,又要思考一个世纪后当代青年应如何交友与求知。
先顺后补,就是先顺着材料的观点写作,充分理解和挖掘材料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材料的观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甚至辩证分析,或对材料中多个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一般而言,其特点是补充角度,辩证反思,升级对象,辨明关系等。比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个高考作文,材料的论证角度着眼于“故事有什么样的力量”,因此在顺着这个观点写作的基础上,就可以“补充角度”—“故事为什么会有力量”和“故事怎样会有力量”。再比如2023年新课标Ⅱ卷“安静的空间”这个高考作文,材料的论证角度着眼于“安静的空间之意义—放松、沉淀与成长”,因此在顺着这个观点写作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辩证思考—这个安静的空间现实中会存在吗?在这个空间需要停留多久为宜?再比如2021年新课标Ⅰ卷“体育之效”这个高考作文,材料的论证角度着眼于“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因此在顺着这个观点写作的基础上,就可以“升级对象”—人生成长如此,国家发展亦是如此。当然这个作文也可以从“辩证反思”的角度补充—生而强者亦可更强,生而弱者亦可更弱,强弱之变不仅仅取决于“先天的条件”,更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再比如2022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材料先明确观点再呈现事实,主题是“选择·创造·未来”,对应的材料观点是“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这个作文比较适合先顺后补这种论述思路。先谈“选择”,再谈“创造”,结合科学家、摄影家和建筑家的事迹进行论述,充分挖掘“选择”和“创造”的内涵和意义,这是“顺”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开始“补”—辨明主题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选择+创造=未来)。
先驳后立,就是先批驳材料中提到的错误观点或现象,指出其危害,再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正确的做法和意义。一般而言,命题材料观点不可能都是错误的,而是各种观点混杂在一起,或者是材料中明确指出有那么几种错误的现状以引起注意和反思,针对以上这种命题,不能只提出和论述自己的观点,而应先对命题中的错误观点或不良现状进行分析,在充分论证其错误及危害后再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是一篇典型的先驳后立的文章。文章首先论述了“闭关主义”的内涵及危害、“送去主义”的内涵及危害、“送来主义”的内涵及危害,再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并充分论述了“拿来主义”的内涵、意义及条件,极有借鉴意义。再如2019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作文的命题材料既写到劳动的意义与优秀传统,也呈现了三种错误的观点或现象。这个作文就比较适合先驳后立这种论述思路。写作时可以先论述“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不尊重劳动”的内涵及危害,再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热爱劳动。具体论证时可以先指出劳动的内涵,再明确劳动的意义,最后指出具体的做法。
综上所述,“观点类”议论文,根据命题材料观点的不同情况,可以考虑运用不同的论述思路写作。这种写作更强调论述的逻辑,既要充分理解材料的观点,又要提出自己新的思考与感悟。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写作要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写作时要关注材料观点是否具有特殊性(年代特殊、对象特殊),考虑是否需要结合当代;材料观点是否完全正确,考虑是否需要辩证思考;材料观点是否角度单一,考虑是否需要补充角度;材料观点之间是否存在关系,考虑是否需要辨明关系;材料观点是否有列举错误现象,考虑是否需要先驳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