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树东
名句默写直接考查学生对于古代优秀诗文的掌握情况。它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考查,也是对其文化素养、人文素质以及语文学习能力的检验,更是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这道题不再是简单地考查识记和还原原文,而是进行了情境化命题,在题干中加入了对原文的解释说明、情境提示、内容指引和体裁限制等要素和信息,引导考生写出相关语句。
作为一道分值为6分的必考题型,名篇名句默写必须要拿满分,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在考试模拟中,学生平均分大多不到4分。很多学生虽然能够背诵相关篇目,但在具体情境下,大脑找不到相关语句,另有部分学生由于错别字导致丢分。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试题中的情境理解不到位,平时的训练针对性不强,以致审题时出现偏差,作答时出现错误。
为了帮助同学们提高名句默写题的得分率,本文结合2023年高考语文名句默写试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考策略。
通过分析2021年以来的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情境式默写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名句默写的前两道题往往针对具体篇目设置情境,题干的表述使得答案具有唯一性。
名句默写的第3题往往给出一两个意象或描述某个生活场景,要求考生写出符合要求的诗句,答案并不唯一。
题干对古诗文某些语句的意义进行阐释说明或是描绘文中营造的情境,它限定了答案的指向,要么是诗词中人物或事物形象的概括句,要么是主旨情感、观点的体现句,或者是手法、作用的相关句等。
1.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2023年全国甲卷)
李白《行路难》中名句很多,但通过动作形象地反映内心抑郁苦闷和感情激荡变化的诗句,只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并且“不能食”“拔剑”与题干中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两句形成呼应。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2023年全国乙卷)
《琵琶行》作为一首长篇叙事歌行体诗歌,篇幅容量较大。考生容易写成“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两句是琵琶女演奏动作最后的描写,不符合题干“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和神态”的要求。既是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和神态,同时引出下文 “自言本是京城女…… ”等身世叙述的诗句只能是“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两句。
3.《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竖箜篌的弦数还有另一种可能。(2023年新课标I卷)
本题要求考生默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有关箜篌形制的相关句子,诗中提到这一点的只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2023年新课标II卷)
此题答案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诗是全诗的“诗眼”,语言清新隽永,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了心头。
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高考名句默写就涉及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包含承接、因果、转折等逻辑关系。这也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对学生“综合性”能力考查的要求。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________________”;过了几个月后,则“________________”。
(2023年全国甲卷)
这道题截取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邹忌劝谏后收到良好效果的部分语句,题干提示“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以至”表示上面的情况达到的效果,对应的答案就是“门庭若市”;第二个空之前的“则”字相当于“却”,表示转折关系,答案就可以锁定“时时而间进”。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2023年新课标I卷)
本题课文相关内容为:“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第一个横线后面的提示为“便遭遇了李陵之祸”,“便”字为承接关系,它对应的原文为“会遭此祸”,因此第一空的答案就是上文的“草创未就”。第二个空之前的提示语句中有“因”和“所以”这两个词,表示因果关系,而“所以”对应原文中的“是以”一词,答案就是“就极刑而无愠色”了。
3.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2 0 2 3 年新课标I I 卷)
题干中李存勖的一系列行为在时间上有先有后,属于承接关系,找到横线前后语句的对应内容,就可以确定两个空的答案为“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和“请其矢”这两句了。
逻辑关系渗透到名句默写试题里面,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识记古诗文作品,更要关注对情境的理解与分析。
名句默写第3小题跟前两道小题不同,它不再局限于某一篇具体的诗文来设置情境,而是给出一两个意象,要求写出跟意象相关的诗句;或者用一个话题引出某种生活场景,要求写出描写这种场景的诗句。
从全国卷4套试题来看,名句默写第3小题看似是开放式的,有许多答案,但它有许多要求和限定条件,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名句积累量都有很高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又是封闭的,如果不仔细审题就会导致丢分。
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_______,_________”。
(2023年全国甲卷)
这道题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题干不限篇目,要求写出“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的诗句,它没有限制花的种类,也未限定比喻的种类,开放性很明显,但如果不注意审题或知识积累不够,就很容易写成单纯写雪或者写花的诗句。
这道题的参考答案示例一来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承接上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农历八月是秋天,却下了场大雪,岑参把雪景比喻成春日梨花,真是生花妙笔。
除全国甲卷之外的其他3套试卷名句默写第3题都比较有意思,它们都以“小刚”为主人公,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要求写出符合情境设计的诗句。
1.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2023年全国乙卷)
2.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2023年新课标I卷)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新课标II卷)
这3道题都是开放性和限定性相结合的设计方式。情境设计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考生积累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并在真实情境中加以运用。以第1题为例,汪教练给因病不能参赛的小刚发信息,体裁上限定为“诗”,诗句中既要暗含小刚现在遇到挫折之意,又要有对小刚未来一定充满光明的鼓励,还要以后者为主,才能照应题中“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这句话。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符合要求。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背景下情境式默写要求考生必须理解诗文的含义、手法、情感主旨等。因此,对古诗文理解不到位、审题不仔细等都会导致失分。
例如:
客至(核心事件)
喜崔明府相过(情感主旨)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环境清幽,内心寂寞,铺垫)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欢喜迎客,互文)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真诚待客,饱含歉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邀邻助兴,酒至高潮)
以教材为蓝本,用飞花令的方式对诗句进行意象、修辞、典故、思想感情的归类。
1.自然物像:落花、草木、黄河、落日、孤舟、柳树、长亭、梧桐、明月、松、竹、梅、兰等。
2.动物:鸥鸟、子规、鹧鸪、骐骥、黄鹤、猿、大雁、燕子、鸳鸯、 蜉蝣等。
3.人物:周公、诸葛亮、孙权、刘裕、桓温、周瑜、廉颇、美人等。
4.地理名词:三秦、关山、长安、塞外等。
5.修辞手法:夸张、借代、拟人、比喻、设问、双关、通感、互文等。
6.思想感情:羁旅之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思乡怀亲、离愁别绪、建功立业、归隐之情等。
7.节日习俗:重阳、元宵、元旦、端午、寒食等。
其中动植物、人物、地理名词不仅要归类相关诗句,还要牢记其文化内涵。如鸥鸟,意象内涵隐逸情怀。例句: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②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1.通假字只能写教材原文中的字,而不能写它所通假的那个字。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不能写成“暮”。
2.生僻字要牢记每一个笔画,一点也不能错。如“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滕王阁序》),“眄”字的右边是“丏”,不要写成“丐”。
3.易混形近字往往因为外形相近,很容易混淆。这样的字可以通过意义和字形之间的关联进行联想判断。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中的“喧”字,意为“声音大而嘈杂”,偏旁只能是“口”,不能是日字旁。
情境式默写看似内容多、分值少,花费这么多时间好像得不偿失。但其实我们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个人修养,还有助于文言文的复习和诗歌鉴赏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写作文积累了文学素材。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