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测评:让真实学习发生
——从2023 年长沙市语文中考看中考试题命制原则和备考复习

2024-04-07 06:23侯志中江文欢
中学语文 2024年7期
关键词:考试题学业中考

侯志中 江文欢

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2024 年各省将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课程学习,如何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全省统一中考如何考,如何做到科学备考,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笔者以2023 年长沙市语文中考真题为考察对象,探讨中考试题命制原则及学业测评对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之所以选择长沙市中考真题为考察对象,一方面是近年来长沙市的中考命题新课标导向明显,另一方面是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推进力度大,不论是小视角的中考改革,还是大视角的课程改革,长沙市的经验都具有样板性。考察长沙市中考真题,对于指导广大一线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备考复习具有可汲取的实践经验,对于即将到来的省级统一命题也具有可借鉴的理论意义。

一、课程学习指向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

关于课程的定义,最早可追溯至1918 年,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在《课程》一书指出,“课程就是这样一套孩子们和年青人必须通过完成目标而具备的经验”,课程学习的方式是“经历一系列事情”,课程学习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课程学习的结果是“漂亮地完成成人生活事务”[1]。如何让孩子们和年青人通过课程学习“成为一个成人应有的样子”?工业化时代,人们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于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双基力”成为课程学习目标。这种理解反映到学业测评上,主要表现为学业测评试题的“知识本位”导向——为检测学生知识掌握而测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发现学习者即使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穷尽浩如烟海的知识,何况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即使是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也会发现在校获得的知识对自己的现实工作无益,甚至是毫不相干,因此博雅教育成为教育者的追求。在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中,人们更希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一系列事情”,进而形成“学习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今天,让学生在变动不居的未来生活环境下创造性地工作,光靠知识的累积或现学现用的“学习力”似乎远远不够。以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以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标志的核心素养才是课程学习的核心要旨。

核心素养时代,课程学习不再是奔向一条知识终点的“跑道”,而是学习者不断在“做事”实践中“奔跑的过程”——素养和能力形成的过程。这种素养导向下的课程学习映射在学业测评中,表现为中考试题更多地指向真实情境下的任务解决,而不是知识本位的检测与评价。如2023 年长沙中考卷第7、8 题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情境为光明中学举办以“青春赛场·活力绽放”为主题的体育节。有两项任务需解决,一是给3000 米长跑项目拟写一句宣传口号,二是为纪念册封面设计构想。这两项任务是学生在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做事”活动,是要学生面对、顺利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两项任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结合项目特点拟写合适的宣传口号,需结合情境主题设计封面。这些任务要求都不是依赖现成的语文学科知识就能顺利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学科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并将学科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发生迁移。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没有“真实的学习”——真实情境下复杂问题的解决,光有“知识的学习”——储蓄式学习,是不够的。这两道题能很好地检测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水平,较好地发挥了“通过学生的学业质量表现检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2]这一学业测评的基本功能,进而引导语文课程改革走向“真实的学习”。

二、促进真实学习发生的中考试题命制原则

中考作为义务教育结束阶段的终结性评价,它为学生素养发展水平、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质量、高一级学生招生等提供了评判依据。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我们更应该重视中考对教与学的引导功能。因此,促进学习真实发生的中考试题命制要坚持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1.育人为本原则

育人为本,指的是坚持“价值引领”理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语文学习走向“立人”核心。中考试题命制要以“三种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载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立德树人独特价值,落实全过程育人理念,将中考视为课程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2023 年长沙语文中考试题体现了学科育人的细节。比如,第4 题以“围棋”为话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第5 题统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这三篇“名记”,让学生在做题中感悟古代文人士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第10-14 题的古诗文阅读,以民族英雄苏武的事迹为主题,整合了李白的古诗《苏武》和史书的古文《汉书·苏武牧羊》,在检测学生古诗文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的同时,又以“忠贞爱国的民族气节”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为学科大概念主题,化学科育人以无形;再如第17-19 题文学作品阅读,以小说《圆满》为语料,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普通人对于“生活圆满”的理解和期许。读到小说的结尾,每一位阅读者一定会思考“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并且得出结论:有“大我”的奉献精神,才有“小我”的圆满幸福,家是国,国是家,只有国的安宁,才有家的圆满。甚至在“表达与交流”板块中,试题也将“育人为本”原则置于学业测评首位,不论是小作文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为内容的劳动教育,还是大作文在“成长银行”存储自己成长生活中的“小确幸”,感受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幸福等。可以说,长沙卷充分体现了命制者的创意和智慧,很好地将中考语文考试转化成一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德育课程。

2.素养立意原则

素养立意,指的是坚持“核心素养”理念,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考知识”走向“考能力素养”,切实体现中考测评“全面考查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要求,引导语文学习走向素养本位。比如试卷第15、16 题的非文学性阅读,以三则关于“音乐治疗”的相关语料来检测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实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基本学习目标有二:一是“读”,二是“做”。所谓“读”,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准确地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能分辨哪些是科学的信息、哪些是虚假的信息;所谓“做”,指的是学习者阅读实用文不应仅满足于获取信息,还应该能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即通过获取实用性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素养立意原则在长沙卷的非文学性阅读的问题设置中有特别优异的表现。第15 题指向实用性阅读的“读”,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三段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正确信息,而且题目中的选项不是要求对单一语料的“读”,而是要求对三则非连续性语料统整式地读,也就是说,学生若是仅对某一则语料进行粗浅式的阅读,而没有一个深刻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参与的话,很难精准提取信息。如此设题,不再是简单地提取信息,而是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看得见”,很好地实现了核心素养可观、可测、可评的课程评价目标。

3.真实任务原则

真实任务,指的是坚持“情境问题”理念,即基于真实情境、复杂问题的任务解决,引导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实践。“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程学习上,突出表现为关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学习者自身成长的需要;体现在教学观念中,则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何激发学习者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关键的是“让学习变得有意义”,即学习应该是学习者发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力的干预。比如,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春》《济南的冬天》这些文章呢?十年前的教学理念认为这些文章是经典名篇,所以学生要学,这是“要我学”。而今天的教学理念不应是这样的。身边的美丽四季,我们如何用“雅的语言”来表达呢?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所以“我要学”。这就是两种观念在教与学的直观表现。同理,作为学生素养和能力水平评价的中考试题,也应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衡量学习者解决具体情境任务的能力,以判断其学业水平。如第16 题“某同学考试前出现了焦虑情绪,请你根据材料,告诉该同学如何用‘音乐治疗’来缓解焦虑情绪”。这一试题情境真实,任务真实,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导向——复杂问题的解决。这种真实任务式的试题,由生硬的“因为你要得好的成绩,就得认真阅读并规范答题”,化身为“因为我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所以我得读懂语料,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命题思维的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学评一致原则

学评一致,指的是坚持“依标命题”理念,不超标、不降低学业标准,学生学什么就测什么,以评促学,以评导教,引导语文学习服务个体发展。课程标准既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中考试题命制的核心指南。试题命制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加强考教衔接,引导课内落实、课外应用,通过内外联通,确保中考试题的科学性。试卷第20、21 题的名著阅读就体现了“课内学习,实践应用”的课程学习要求。首先,三段语料来自同一本书的不同章目,体现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3]。其次,第20题对“为画线处做批注”就是要求学生将学习中获得的做批注方法进行实践应用,几处要求批注的地方涉及语言赏析、写作技法、人物分析、主题归纳等具体的语文学习要素。可以说,这一道试题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检测,试题测评的价值全面、丰富且有厚度。第21 题“根据这些统计,结合小说的主题与背景,写出你分析与探究的结果”,语料来自课外,思维过程、思维方法来自课内,突出了学评一致原则,能很好地引导一线教学“课内落实,实践应用”的课程学习要求。长沙卷命制思维区别于以往针对整本书阅读的学业测评题目,学生如果没有对书册进行真实阅读、深度体验的话,很难完成这种“复杂问题”。

归纳上述考察,笔者认为素养导向下的中考试题命制要“以育人为本为金线”、“以素养本位为银线”、“以真实任务为串联线”、“以教学评为并联线”,四线融合,实现真实素养的科学评价、真实学习的积极引导和真实能力的主动提升。

三、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业测评如何“真实”备考

从当前的中考试题命制趋势来看,学业测评已由知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仅靠死记硬背和不断刷题不会获得复杂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紧扣题型和答题方法也不是科学的备考方式,这些技能性的训练在指向“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思政”的素养导向下的试题面前,只能是呆板而无任何生机活力和个性的素养表现。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业测评背景下的“真实”备考,要实现以下三个凸显。

1.凸显积极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主张了多年,而在素养导向下的今天,这种积极的、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已不再需要我们时刻挂在嘴边,因为它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迫切需要。“真实”备考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习有意义”,做到“无真我,不学习”;要将当前的备考与学习者素养的提升紧密联系,让学生看到自己综合素养的变化。如果说前期的学习给学生许多零碎化的学科知识,那么后阶段的备考复习就让学生在进一步夯实学科知识、习得学科技能的基础上提升学科思维层级,促进学生“小而精”[4]综合素养的迭代升级。

2.凸显丰富的学习内容

“广阔的生活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内容。”这句话说的是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化和实践性特点。但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决不是生活的简单化,或者说是简单生活问题的解决。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做事、成事)中实现。语文课程学习的深度,集中体现在通过“例子”的课内学习,联通课内教材与课外生活,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真实”的备考要突出学科思维的形成与获得,做到“无思维,不学习”;要通过备考复习帮助学生联结语文学科零散知识,架构语文学科的知识模型,获得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对语言的迁移运用能力[5]。

3.凸显应用的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所谓实践就是一个字——“做”,“做中学、学中做”是语文课程学习的鲜明特征。“做”不是让学生去做一道又一道的知识型试题,而是要让学生去做一件又一件具体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运用从课堂学习获得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应用的任务和问题。“真实”的备考应该将一项项任务置于具体情境之中,做到“无情境,不学习”。要促进学生语言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师须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增强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在复杂环境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从纷繁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分析问题,最终圆满解决语言运用的实际问题,在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实践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总而言之,学业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功能决不在于区分学生学业的好与差,而在于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引导语文学习走向更“真实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考试题学业中考
艰苦的学业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酯缩合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一道集训队选拔考试题的推广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例谈几道2018年高考试题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