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4-04-06 17:34
学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读图能力教师

梅 军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甘肃张掖 734000)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读并解决相关实践问题。地理知识多以空间物质为主体,而地图是地理学科中最重要的空间物质表达方式之一。学生需要具备阅读地图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空间规划等内容,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必须要掌握地理图表阅读能力,即读图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

一、培养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观察和地图阅读来了解地球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地理读图能力的提升,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地理科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读图能力,能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自然现象、人类活动以及各地存在的文化遗产等。通过观察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密度图等,能了解不同地区间的差异以及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这能让学生以更加综合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地理科学。

其次,学生具备较高的地理读图能力可以更好地发展地理思维,能够高效地解决地理问题。在阅读地图时,学生需要不断总结和推断现有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这都是初中生必备的地理学科素养,有了以上能力,便于他们在未来理解更加复杂的地理知识。

再次,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读图能力有助于其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读图实践,学生能较为直接且深入地发现自己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潜力和特长,并逐渐提高学习主动性。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技术辅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展示地理地图和各种图表,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地理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图形,进而提高地理读图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可视化工具、模拟软件等,能模拟各种地理现象,形成更立体的地理概念。在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逐步呈现地理地图和各种图表,并可以在上面添加必要的引领性文字和解释,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图形,形成思考空间,减轻读图的紧张程度,更容易理解地理内容。

1.通过模拟软件具象化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模拟软件具象化地理知识点,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式,以促进学生提高读图能力[1]。如针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模拟软件展示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这样,在浏览软件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时,学生能够体会绕太阳运动和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太阳的位置和时间的变化,进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空间思考,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直观地理解地球运转的规律。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技术建立仿真场景,让学生观察天体的真实运动图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布置一定的观察与分析任务。比如分析某个阶段地球与其他天体的位置关系,并展示相关图示,对比不同地点的白昼和黑夜的时间长度差异,这样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模式,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可以将模拟软件的卫星互动功能用到教学中,如打开“卫星轨道图”,让学生体会不同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和运动关系,让他们了解“真空”不是完全无阻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分析卫星的轨道、速度与高度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卫星的反射、光谱、分布等信息。最后,教师还可以结合丰富的演示资料,例如历史演变、数据图表等,结合太阳能、气候变化等实际地理问题,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背后的物理与地理现象,并通过讨论、案例研究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空间视野。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

2.借多媒体技术降低知识难度。初中地理需要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相关知识,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等知识点。而学习地形和地势相关知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首先,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打造生动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真实图片与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形地貌的特征。学生可以直接对山脉的高度、形状、地理位置等特征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哪些山脉是世界上著名的山脉、哪些国家的山脉位于同一山脉系统中等。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辅助教师进行图形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促使他们提高读图能力。学生通过看图分析地形地貌,能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展示地形地貌的实物图、卫星图等,让学生感受到地势的高低起伏、流域的发达程度等,从而进一步真实地理解地形和地势。教师要结合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展示相关图示,并加强引导,比如结合当地的山川水系展开讲解,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或地图软件来查找相关的内容,这样能增强他们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分组协作,合作研讨,帮助学生深化读图印象

在分组协作探讨中,拥有不同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学习主体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可以开阔视野,拓展地理知识,产生更高涨的学习热情,同时能拓宽个体解决问题的思路[2]。在合作研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学习、讨论提升对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解读能力。这样有助于初中生深入了解和总结地理知识,进而在思维碰撞中掌握读图技巧。与此同时,该方法还能提升初中生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在分组时,每个团体会自然选出“领导者”“协作者”或“执行者”,根据个人能力分工合作。不同角色的分工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其团结互助精神。教师可以在课堂初期对学生分组,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相应的地理题目,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强化其读图技能。

1.鼓励表达,通过思维碰撞打开读图思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鼓励组员之间进行充分互动和表达,通过思维碰撞打开读图思路。如学习“交通运输”这部分内容,由于这部分知识涵盖了很多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需要学生深入了解交通运输业的各个方面。教师则要做好学习引导工作,即适时点拨学生,如提醒组员之间充分交流想法,使他们可以从彼此的观点和思路中吸取新的灵感和思考点,进而在短时间内理解图像的含义和图像背后蕴含的信息。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图像。比如,可以尝试从驾驶人员、乘客、交通管理人员等不同的角度看待交通工具和交通运输问题。这种思路的切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交通运输领域的多面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给出充足的自由思考时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当学生熟练掌握了阅读和理解交通运输相关图示的技巧后,他们可以尝试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知识领域的图示。因此,在训练学生读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减少解释和提示,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其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进而提高读图能力。

2.引导反思,通过组内互评提升读图技巧。初中生思维活跃,且热衷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认知水平不高,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很容易出现极端、偏颇的情况,这十分影响他们读图能力的提升[3-4]。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鼓励组员之间互相评价,以平衡欠缺合理度的思考结果。以“土地资源”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作探讨相关图示,激发他们的自由思考,并让小组长记录每个组员的观点。这样能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土地资源图像时更具主动性和创新性。接着,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提出指导性建议,帮助他们加强对图像的理解和分析。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在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于土地资源图像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组内互评,针对同组组员的表现发表评论和意见,并给出建议。这样的互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图像细节的理解,令同学间能共同梳理读图思路,互相促进,进而提高读图技巧。教师还应该加强技巧训练,在学生开展组内互评之后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和理解土地资源图像的技能。训练的方式可以包括图像研究法、实践法、案例法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后,能进一步提升读图技巧。

(三)综合辅导,全面启发,帮助学生养成读图习惯

地理知识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地图符号的含义,能够熟悉地图,以提高解读地图的准确性和速度。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教师要学会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读图情境,加强细节辅导和实际案例展示,全面启发学生,令他们在解读地图时不容易被多余的符号信息所干扰,并能发散思考,进而提高信息提炼能力和信息解读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够快速识别复杂的地理环境,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不断提高读图能力。

1.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读图热情。对于许多初中生而言,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较为枯燥,因为需要接触很多抽象内容,所以会出现诸如学习不主动,甚至对读图活动产生厌烦的情绪。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用生动的内容或元素激发学生的读图热情。以“亚洲位置和范围”这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探险的情境,提升学生的读图主动性,让他们一边阅读地图,一边解决疑难问题,在应用和实践中提升读图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扮演探险家,通过地图来寻找亚洲的宝藏,从而调动他们的探险热情,引导其积极主动地阅读和解读地图,从而深入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通过细节辅导启发学生读图思路。教师注重细节辅导能有效启发学生的读图思路。针对具体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和演示有关地图上标识和符号的使用,使后者了解不同图案和符号的具体含义,从而提高地图阅读能力。例如,通过演示如何区分陆地和海洋的颜色标识,向学生解释如何利用等高线图等,能帮助他们解读地图中的海拔高度等信息。而细节辅导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讲解各种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地图时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以“气候”这部分教学为例,地图中通常会使用色彩标识各地气候类型,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气候,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不同色彩代表的含义和分区等信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分析地图上的气候信息。教师还可以通过细节辅导的方式,向学生进一步阐释和解释地图上的一些细节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地图上的气候信息流。再如,在讲解纬度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航拍照片、展示时景比较图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地球表面的实际测量过程,了解其中的细节变化。让学生对细节进行深入了解,从而产生新的读图视角和思路。最后,细节辅导还可以借助一些实例,比如,让学生分析不同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从而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别、类型、周期及其变化规律等。或让学生通过比较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气候信息,分析原因和结果,从而把握气候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多重实际案例的引导,告诉学生如何解读地图上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他们应用地图的实际能力。

总之,通过细节辅导,教师可以拓宽学生的读图思路,进一步刺激他们的读图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地图符号的敏感度,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能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地图上的细节,不断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三、结语

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学生的地理学科学习、实践应用和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具备地理读图能力,能更加客观地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能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教师加强对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深化学生的读图印象;加强综合辅导,全面启发,能帮助学生养成读图习惯。

猜你喜欢
读图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