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清代玻璃的颜色,能绚丽到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在中国古代玻璃史上可谓登峰造极。
赤、橙、黄、绿、青、蓝、紫,清代玻璃在不同金属着色剂的加持下呈现出缤纷效果。据档案记载,雍正时期的单色玻璃可达30种,按质地又分为“涅玻璃”(不透明玻璃)和“亮玻璃”(透明玻璃),并发展出混色、套色等一器多色的品类。
所谓鸡油黄色,是因色泽犹如新鲜的鸡油而得名。烧制黄色玻璃的呈色金属是铁或锑,呈色有深有浅,其中的鸡油黄色最是好看,但烧制难度也最大。
清雍正黄玻璃天球瓶色正且纯,呈色极佳,十分珍贵。该瓶为模具吹制而成,长颈,球腹,通体呈均匀的鸡油黄色,表面磨制光滑。外底中心阴刻双方框,内刻“雍正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清雍正黄玻璃天球瓶 高22.7厘米 口径3.2厘米 足径6.7厘米
“鹦哥绿”是中国传统色彩之一,以氧化铜为呈色剂配入玻璃料中而成,因其犹如绿鹦鹉羽毛的颜色,故得此名。
清乾隆鹦哥绿玻璃瓶为模具吹制而成,直口长颈,腹部上丰下敛,平底内凹,造型挺拔,线条优美流畅。通体呈鹦哥绿色,色泽鲜明亮丽,玻璃质地纯净细润。底部阴刻双方框,内刻“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清乾隆 鹦哥绿玻璃瓶 高22厘米 口径3.3厘米
清 白套红玻璃笔筒 高11.5厘米 口径11厘米 底径8.8厘米
图中笔筒以白色玻璃为胎,满套红色的玻璃,近底部的颜色相对较深,或许与红色玻璃的厚度有关。俯视可见白色玻璃略厚于红色玻璃。
该笔筒为吹制而成,直壁筒状,壁与底弧形过渡,外底中心圆形内凹,形成了平且宽的卧足。满套而不饰雕琢的套玻璃作品,在清宫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较为罕见。
清雍正紫色透明玻璃双陆瓶,乍看为不透明的黑色,在光线照射下则呈现纯正深邃、晶瑩剔透的紫色。这种以金属锰作为呈色剂的紫色玻璃,色如茄皮者较为罕见。此瓶体量虽小,却以造型、颜色取胜,为雍正朝玻璃中的精品。
该瓶为吹制而成,直口长颈,溜肩,腹壁直,由上至下微有外阔,平底,因造型与双陆棋子相似,故得此名。通体呈茄皮紫色。外底中心阴刻单方框,内刻“雍正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清雍正 紫色透明玻璃双陆瓶 高8.4厘米 口径1.5厘米 底径4厘米
清乾隆橙色玻璃鬲式炉的质地呈半透至不透明状,色彩来自原料熔融状态时添加的金锡或铜锡氧化物,由于着色剂分布不匀或吹制时对温度、气流速度和方向的控制不同,也存在炉身颜色不匀、夹杂气泡等情况,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玻璃的厚重质感。
该炉造型由商周三足圆鬲演变而来,敞口、短颈、冲耳、鼓腹、乳足,内嵌铜胆隔热,用于焚香。外底中心阴刻双方框,内刻“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玻璃炉的制作过程结合热、冷两种加工技术,先在模具中吹制成形,再利用专门工具塑造耳、足等部位,之后局部琢刻研磨、通体抛光而成。琢刻与研磨原本是传统的玉石和陶瓷制作工艺,清中期后逐渐发展为本土玻璃装饰工艺的主流。
清乾隆 橙色玻璃鬲式炉 通高7.5厘米 口径8.5厘米
清乾隆 宝蓝色透明玻璃瓶 高27.2厘米 口径8.4厘米
清咸丰 天蓝色玻璃天球瓶 高23.1厘米 口径4.1厘米
蓝色透明玻璃以钴为呈色剂,以硝酸钠或氧化砷为澄清剂,对于这些专业配方,乾隆朝的玻璃工匠已经充分掌握,因而能够制造出蓝宝石般颜色纯正、质地通透的玻璃。乾隆朝之后,此项技术一落千丈。
清乾隆宝蓝色透明玻璃瓶造型挺拔,线条流畅,色彩和质地如同蓝色宝石,是乾隆朝单色玻璃器中的标准器。此瓶为吹制而成,通体晶莹剔透。外底中心阴刻双方框,双框之间经过打磨形成宽边,内刻“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清宫旧藏的清晚期玻璃瓶有数十件之多,普遍造型不端正,表面不平滑,反映出这一时期宫廷造办处对玻璃的制作疏于监管。清咸丰天蓝色玻璃天球瓶为模具吹制而成,造型虽欠规整,但其天蓝色依然采用传统铜元素配方,颜色鲜亮,光泽莹润。足底中心阴刻单方框,内刻“咸丰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乾隆朝单色玻璃器总体色彩均匀,只雄黄色具有明显的色彩晕散现象,可能是雄黄呈色剂不易溶解而导致,或许有意为之,因为这些不规则的纹理宛如天成,自然而美观。从传世品来看,雄黄色玻璃器数量较少,仅在乾隆一朝流行,且有未落款者,但都造型规整,色泽浓艳,打磨光滑。
清代雄黄色玻璃三足盖炉由模具吹制而成,直口鼓腹,两侧贴附兽首衔环耳,三乳足。盖面隆起,顶置狮纽。通体色泽浓郁。
清 雄黄色玻璃三足盖炉 通高15.3厘米 口径9.5厘米
清中期 茶色透明磨花玻璃渣斗 高8.7厘米 口径7.7厘米足径4.8厘米
清中期茶色透明磨花玻璃渣斗为有模吹制,成型后再经琢磨加工而成。撇口,鼓腹,实足。其通体呈透明的茶色,晶瑩明亮。颈部琢磨出两周近似六角形的棱面,上周的形状较长。腹部琢磨出五周六角形的棱面,层层交错排列,每个棱面棱角清晰,棱线笔直,如同刻面宝石一般,光斑点点,造型简洁而不失精致。
这种磨花装饰的渣斗或杯大多五件为一套,五件分呈不同颜色,置于有凹槽的方匣内成套保存。完整流传下来的重复品有若干,此外还有不少零散的,这说明当时此类产品的制作规模较大,并且深受喜爱。目前未见清晚期同类型作品传世,表明当时的造办处玻璃厂、玻璃作已不具备制造这类产品的能力了。
清 彩色透明玻璃挂帘 长147.5厘米 宽60厘米
上图所示的这件彩色透明玻璃挂帘,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众多玻璃帘之一。在1925年紫禁城辟为故宫博物院后完成的《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民国十九年)中《簾子库》载:“玻璃簾子,一箱”,所记内容与文物现状相符,但其具体制造年代暂未可知。
关于玻璃挂帘如何应用,乾隆朝《活计档》中有“重华宫玻璃簾子”“九州清宴玻璃簾子”“戏楼下玻璃簾子”等记录。中国传统建筑常在窗户外挂设卷帘以挡风、避光,而将彩色玻璃制成门窗又是西方的装饰特色。玻璃独有的透光性增加了建筑空间中的层次和趣味性。用玻璃制成细柱状的难度颇大,将其以金属细线编制成帘挂于窗外或替代窗户,可能是将中西装饰意趣相结合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