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破壁提质的路径探析
——基于“千万工程”实施20 年的思考

2024-04-06 17:36宁晓荣
现代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绿水青山绿色生态

宁晓荣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23,江苏南京)

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风土人情,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义,乡村振兴也离不开生态振兴的引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021 年6 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也将生态保护列为专门一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推出的一项战略决策。20 年来,浙江通过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了建设生态农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因此以“千万工程”为分析背景,探究生态振兴对乡村振兴的价值意义,总结当前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壁垒,思考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提质的策略方法,为我国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1 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之一,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发展道路的应然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1]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走绿色发展道路,让生态振兴导航乡村振兴发展方向。

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振兴的内在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遵循。“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这深刻地揭示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指明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生进步的新路径。在自然经济时期,乡村环境保持着原始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小农经济时期,人们发展农业,对生态环境稍有破坏,但仍在生态环境承受的限度内;在工业文明时期,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盛行,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保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乡村资源面临枯竭,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浙江为例,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依靠开山采石虽然富裕了起来,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山体滑坡、烟雾笼罩、污水横流成为村民正常生活的大问题。2003 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实施“千万工程”,2005 年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08 年率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 年来,“千万工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生态逐渐修复,依靠自然环境的乡村民宿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改变了以往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旧模式,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乡村”发展道路。

1.2 “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是生态振兴的一种革命性创新模式,也是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3]对于乡村而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便于综合整治环境问题,推动山水林田湖的系统发展,促进乡村的永续进步;对于产业而言,绿色发展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注重绿色产业研发,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增值;对于农民而言,绿色发展是农民全面发展的价值选择,农民只有养成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绿色生产能力,才能为乡村振兴发挥主体力量。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在发展初期,由于实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乡村85%的河流变成垃圾河、牛奶河,制药厂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频发,3 万多个村庄环境较差。20 年来,“千万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黑臭河、牛奶河再无踪迹,乡村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矛盾得到解决,走出了一条现代山水田园般的“绿色乡村”发展道路。

1.3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

“生态宜居”是生态振兴的目的之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生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3]116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指标,深入改善人居环境,是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主攻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2018 年3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将“五个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宜居和生态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村的全面小康应该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惠及全体农民的小康。整治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弥补了全面小康的生态短板,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要求。20 年来,“千万工程”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为目标,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整治,2022 年底,90%以上的村庄达到美丽乡村标准,走出了一条富春山居图版的“美丽乡村”发展道路。

2 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壁垒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五个振兴”工程,其中生态振兴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近几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乡村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居民生态环保意识的不自觉性、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性,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仍面临着诸多壁垒。

2.1 乡村生态系统亟待转变

实现科学的乡村振兴,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基础。然而,我国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其一,乡村环境污染严峻。农民焚烧秸秆、中小企业非法排放气体、居民烧柴取暖做饭造成大气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城市及乡镇企业向乡村输入工业废水造成水污染;农村过度耕种、过度开垦荒地、过度放牧、工业非法倾倒和填埋工业垃圾造成土壤污染。其二,乡村资源浪费严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批村民进城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减少,大量土地闲置,耕地资源浪费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数农民秸秆还田,充分利用,但仍存在部分村民将秸秆随意乱放或焚烧,造成秸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其三,农村人居环境仍需改善。由于人居环境整治不到位、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治理模式不恰当,我国农村仍存在“垃圾围村”、污水乱排、厕所卫生不达标等困境。

2.2 乡村生态产业发展落后

实现科学的乡村振兴,转型的生态产业是关键。然而,现阶段乡村生态产业在生产方式转化方面陷入困境。其一,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出现困难。一方面,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生态农业所需的土壤要求;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政策,但农民会因为资金不足、耕种面积较小、成本回收慢等原因而放弃购买,这就造成机械生产低端化,阻碍生态农业发展。其二,生态工业发展面临困难。一方面,工业结构依然存在不合理现象,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仍占很大比重,新能源、新材料和高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工业需要先进技术、工艺的强有力的支撑,但我国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仍有待突破。其三,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亟须改变。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缺乏生态知识,生态环保意识普遍不高;由于节能减排技术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程度不够,旅游产品的生态科技含量较为缺乏;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盲目引进和借鉴其他地域的特色和风格,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3 乡村生态振兴主体缺位

实现科学的乡村振兴,多元的参与主体是动力。然而,现阶段乡村生态振兴中出现了主体缺位、主体意识淡薄等问题。其一,基层管理主体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者出现缺位现象。乡村企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几年来,乡村企业随意排放工业污水、非法倾倒和填埋工业垃圾、违规排放工业气体,导致工业污染问题时有出现。但由于乡村企业直接关系着乡村税收和经济发展,基层管理主体面对工业污染陷入两难,工业污染没有得到根治,治理不到位。其二,村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存在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现象。由于乡村生态文化教育的缺失,部分村民不但没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会为了自身收入提高而破坏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的规则和秩序还未形成,生态环境方面的村规民约约束力不强,导致部分村民在转变绿色生活方式、坚持绿色消费等方面积极性不高。

3 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提质的发展路径

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是一项大工程,实现乡村振兴也并非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4]要破除生态振兴壁垒、推进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乡村发展机制,扎实推进生态振兴的全面建设,稳扎稳打实现乡村振兴。

3.1 改善乡村生态系统,打造宜居乡村

生态振兴的目标是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对于乡村企业,要加强监管,对造成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责令其进行整改修复;对于农业生产,引进先进农机和农业生产技术,组织专业人士对农民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耕种质量,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共发展。二是要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处理生活垃圾,稳步推进乡村各户分类处理垃圾的试点工作,提升垃圾集中转运能力,开展原有垃圾场的生态修复,形成居民自觉分类、专业人员集中转运、市区科学处理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乡村厕所革命,要统一规划各户厕所、乡村公共厕所、乡村旅游厕所的建设标准,有序开展厕所整治工作,提升乡村厕所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治理乡村生活污水,要分类规划不同的污水治理模式,通过污水检测,利用先进技术,分类处理不同类型的生活污水,力求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中,以整治生态环境为先,从人居环境入手,坚持实施五水治理举措,不断研发厕所改造服务技术;深入开展农房翻新、村道改造和管线治理;乡村容貌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3.2 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建设宜业乡村

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生态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监管力度,保障生态农业在土壤肥力、空气质量等方面符合生态标准;要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设备提供资金补贴和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专家与农民的对口合作,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环保”的职业农民。二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要优化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的新兴产业;建立和完善生态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向乡村企业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工业的转型升级。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通过专家讲座、技术培训等方式培养通晓旅游知识和生态知识的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不断完善景区内部观景台、厕所等基础设施和供水、环保、卫生等配套设施,提高景区接待能力;根据景区生态特色通过个性化设计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发展景区特色产业。浙江在乡村建设中实施“千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乡村民宿和旅游产业;建立健全“生态+”的产业体系,探索自然资源多元发展,创造便捷的营商环境,吸引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现代化要素有序流向乡村。

3.3 培育乡村生态公民,守护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的决定力量是乡村多元主体,乡村多元主体力量的激发就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出台为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税收减免等优惠经济政策;通过建立生态发展基金,为农业绿色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保障;加强宣传乡村特色生态产业,提高乡村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要培养乡村生态村民。一方面要采用各种形式加强村民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村民的生态文化水平和生态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型乡村生态主体,大力支持其引进绿色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进乡村产业改造升级,打造乡村绿色示范工程,发挥其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作用。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中,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标准,坚持党政主导、对口帮扶,实现乡村网格化服务;鼓励人民群众真正参与村级事务,同时还加强农民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油助力。

猜你喜欢
绿水青山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水青山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