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强,梁戈玉,金 辉,张 婷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使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关键是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公共卫生以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索环境、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与疾病、健康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段、方式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促进人群健康。大健康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是专业发展的趋势。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是建设一流公共卫生学科的突破口,也是培养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公共卫生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是创新性人才培养,高校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执行者[1]。研究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国家创新创业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总体水平。研究生教育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对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有充分认识,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和终极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笔者从问题意识、创新力度、知识结构等方面探讨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以期为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导师主要对研究生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完成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及最新进展,覆盖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理论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要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视野。实践教学主要是鼓励研究生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申报和参与科研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等,以提升其科研和学术能力。学位论文选题一般来源于导师科研基金项目,以实验研究探索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研究成果要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为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及学术性。质量评价一般采用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内容侧重科研和学术能力。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高素质的导师队伍以及创新性的科研项目,以保证研究生科研水平、学术能力提升。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多采用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注重应用性,课程内容侧重于实践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授课方式注重协作性和实践性,学校导师与实践基地导师联合授课。实践教学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践基地、实践内容、实践周期和带教导师均有明确要求。采用现场调查、慢性病监测和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式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健康促进相关机构等完成实践教学,提升研究生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学位论文选题突出应用性,研究成果要有应用性,质量评价一般采用现场实践报告、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内容侧重实践和应用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完善的实训平台、专业的校内和校外导师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科研项目,以提升研究生应用能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研究生毕业后能否为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疾病预防和控制以及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其未来为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前提与基础。目前,我国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机制和手段,只是提高了人才培养层次,忽视了对科研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其中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缺乏创新的科研思维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是打破思维定式获取创新性结果的动力和基础。现阶段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的科研思维与方法,无法用创新的眼光和手段分析、解决不断产生的公共卫生问题及挑战,尤其是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解释缺乏质疑、批判精神,这也制约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进而阻碍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该现象的产生除了与研究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有关外,还与目前研究生培养与考核方式有一定关系。当前,研究生培养方式较单一,主要为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小组汇报、课程论文为主,开设课程主要有思政、语言类公共基础课和公共卫生专业课,对教学的创新性不够重视,也未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闭卷笔试考查的内容多为记背型知识,小组汇报、课程论文的评价标准对创新性要求也较低。
1.2.2 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深入思考 科研实践取得成果的重要前提是科学问题的提出。公共卫生问题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疾病覆盖面广、大面积传播。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形成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但是,目前大部分研究生仍停留于课堂理论学习,阅读文献时缺少总结归纳和对问题的思考;对于新发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浮于表面,不主动探求根源,找不到新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以至于无法独立完成科研方案设计和科学问题探索。该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当前的教育体系及培养方式有关。研究生已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对考试方式非常熟悉,掌握了应试教育模式下获得优异成绩的方法。但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与深入思考较少,思维能力不强,导致其无法预见可能产生的问题。对本领域已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入,也使其无法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1.2.3 缺乏充足的创新动力 创新行为受创新动力驱动,但是部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表现出创新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不足的情况,科研工作缺乏内在动力,科研兴趣与创新效能不高,进行科研工作多为达到毕业要求。而创新动力强的研究生则能在内外动机的双重驱动下展示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创新动力不足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极大,考取研究生的本科生多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他们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动机并不相同,若学生并未发自内心地热爱科研,缺乏学习和创新动力,其创新能力必然无法得到显著提高。
1.2.4 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不足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课程内容存在前沿性不足、与本科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公共卫生领域与其他领域存在联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但是,部分高校尚未开设交叉学科相关课程,致使学生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不足,影响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科研方向的选择往往局限于公共卫生领域,缺少与交叉学科的融合,部分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若教师在授课时不注意结合相关学科进行拓展,学生又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则其未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将受到知识背景和学科限制,创新能力培养则更加难以实现。
1.2.5 创新活动和体验不足 大部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时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挖掘,科研项目设计仅是对他人研究结果的简单拓展,或者更换实验对相同的结论进行验证,创新能力自然也无法得到提升。
1.2.6 合作意识有待增强 研究生除了要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及论文撰写外,还需跟随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创新是多种观点的碰撞,所以合作意识极为重要,可以拓宽研究思路、改进研究方法,进而获得满意的结果。但是,部分研究生认为合作会影响个人利益,所以不愿意分享经验。此外,还有部分研究生社交能力较弱不愿与人沟通,这也使其与同学间的合作较少,导致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研究生对科研方向和关键问题的敏感性不强,缺乏创新思维,直接影响了其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因此,需要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引导研究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引导研究生独立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以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研究生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要以导师引领为核心,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创新潜能,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导师是否具有良好学术素养与较强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2-3]。可定期对导师进行考核,对工作出色的导师进行表彰或奖励;也可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增强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只有持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公共卫生专业课程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为满足专业发展需要,除了医学学科范畴外,还应增加工科、信息技术、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不同专业可以共享课程,学分互认,实现课程互融互通,这样才能真正拓展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利用,部分精品课程可采用网络授课的形式,打通校际同专业或跨专业课程学习通道,加深学生课程学习体验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建设形式多样的学科交叉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该类平台完成专业课学习和科研任务。因此,构建交叉渗透的多学科互动协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增加创新成果产出的有效路径。
公共卫生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人群为对象开展卫生健康服务。以科研项目为牵引,强调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构建形式多样的科研实践创新平台,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自主选题,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和确定研究结论的整个过程。导师还可申请更多校企合作项目或与企业合作,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对出色完成项目任务的研究生给予奖励并邀请其分享经验,带动更多研究生参与其中。通过加大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力度,以实践促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部分公共卫生专业教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未融入最新研究成果,缺乏前沿性;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学生的积极性未被调动,潜力也未被完全激发。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方法也存有抵触情绪,应进行改革。例如,结合公共卫生专业特色、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4-5],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科学素养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6],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可引入近年来公共卫生领域的热点事件,激发学生兴趣;也可让研究生自行准备素材进行课堂讨论,有助于其了解不同学术观点。要让研究生针对前沿的研究成果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考虑到研究生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该阶段的理论课程讲授中,教师的作用需要从领导变成引导。课上,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反馈,引导其深入思考。还可让学生分组,针对章节内容进行讨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考核时可减少笔试,适当增加主观题数量,评分标准也从唯一答案向多元答案转变。若采用小组汇报与课程论文形式考核,可增加对创新性的要求。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与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的高质量的公众号,鼓励学生借助该类资源寻找研究方向、了解研究方法,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态度关系到其最终科研成果产出。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强调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需要,引导研究生深刻理解创新的意义和方法,列举生活中有关创新的事例,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大部分研究生个性较强,合作意愿不强,这也使其思维局限,难以创新。教师要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在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强调创新性和多元化观点并引导研究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既提升了研究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间可加强合作,资源共享。目前,我国已有多个高校联盟,学校可让学习和工作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参加校际科研项目,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研究生培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关注,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但目前仍存在不足,需要研究生自身加强学习、导师加强引导、学校加强软硬件建设、社会支持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