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婷,李玮娜,张文萱,杨欣悦,张潇月,李世清
(青岛农业大学,266109,山东青岛)
20 世纪70 年代初终身学习思想开始传入我国。1999 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10 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这是我国官方文件第一次使用“终身学习体系”的概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对未来五年乃至2035 年教育工作提出了重大部署。
据山东省第三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有农业生产经营人员2 755.4 万人,其中,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53.4%,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占8.0%,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1.1%,其余是未接受过教育的和接受过小学教育的,总体来说学历较低。2016 年末,山东省99%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99.3%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但是农民职业教育机构不多。
山东省农民在性别、年龄及学历上都有较大的结构差异,这导致其接受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存在明显差异。现阶段农民接受一次性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建立因材施教,具有更强包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突破时空地域界限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但当前我国农民职业专业教育培训机构数量较少且受到资金制约,难以达到规模化系统化。
该文基于农民终身学习的宽度(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长度(人生各阶段)和深度(满足全面发展)的要求,依据山东省的调研数据,考察当下农民教育体系在开放性、包容性和灵活性方面的状况、短板与制约因素,分析农民教育精准适宜供给与满足农民终身学习需求之间的差距。
发展农村终身学习教育是山东省农村改革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客观要求,在培育新型农民、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国际经验。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形成了统一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管理体系,英国政府规定70%的农民培训资金由政府提供,日本、韩国等东亚发达国家提倡国民学习,重视农民的农业职业教育。这些农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
(2)国内发展现状。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多层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大多数农民有接受进一步教育培训的强烈愿望。只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农民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以终身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还面临着教育基础条件不完善、培训方式较单一、培训主体不足、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的困境[1]
2.2.1 三者概念剖析
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提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对,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连续阶段。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终身教育体系是指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机会的教育系统和网络服务系统。
要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能够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多次学习机会、促使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的社区终身学习体系[2]。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是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之间顺畅衔接的教育系统,解决了教育培训成果的统一价值衡量等问题,提高了教育供给能力,建立了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农民教育,有利于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2.2.2 明确终身教育体系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终身教育体系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虽然在认知、实施主体、运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的宗旨、定位和本质内涵在内在逻辑上是有机统一和高度契合的。
(1)基本内涵。农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非农化、学习终身化的必要资源,应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带动农民贯穿培育乡村教育环境的始终,使其不断地接受教育与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它包括人类发展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一是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二是农村成人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三是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其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农民社会生活质量和水平。
(2)发展方向。多年来,国家政策文件都把“建设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等关键词的出现,是国家政策对国际终身教育思想的本土理解和建构,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方向。
(3)价值理念。终身学习教育制度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的一种扬弃,引起了传统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引导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重视全民终身学习,有效推动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建设。面向基层,以人为本,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
以服务农民终身学习为宗旨,搭建农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1)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农民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建立职业培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将常规教育与急需教育相结合、长期教育与短期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创新机制,促进优质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根据优质农民培训计划组织人才培训班,鼓励培训机构开设教育升级班,建立培训学时和学分转换机制,组织有教育需求的学员与职业院校对接,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3]。
(2)以职业资格教育为主的行业农民教育系统。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和农业生产管理能力;同时,还应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实现长期稳定就业。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本、财政资金和创业投资在高质量农民培训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民参加高质量的农民培训相关项目,并为他们在信贷、就业和创业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4]。
(3)以文化生活教育为主的乡村社区教育系统。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发展农业文明、培养农民的文明生活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农村社会文明水平,使农村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4)以资历框架为枢纽的各级各类农民教育统筹协调系统。以资历框架为中心,建立全面协调的各级各类农民教育体系。资历框架整合了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以实现各种类型教育的融合发展,以及为村民提供自由移动系统——一个可以承载和积累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系统。
(5)服务农民终身学习的支持体系。其包括制度支持、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在制度支持方面,构建了农民资历框架体系,包括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三部分。在农民的资历水平、学习质量保证和评估,学习学分的计算、认证和转换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支持推进农民“1+X”证书体系和学分银行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农民教育的有机衔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有的农民教育体系供给端改革有待深化,教育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仍需提升。经调查研究,项目组以山东省为例,就农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4.1.1 健全领导管理体制与推进机制
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加强领导,各级建立组织机构,负责管理农村地区的终身教育。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乡镇成人学校、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夜校、中学、小学的作用,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5]。
4.1.2 推动终身学习立法与社会共同参与办学
项目组认为应顺应国际形势,推动终身学习立法,通过立法对社会尤其是农民的终身教育活动进行规制,将农民终身学习法治化、规范化,并大力推动个人、社会组织、政府机关等社会主体联合办学,从而推动农民终身学习教育治理体系的合理构建与健康发展。
构建农民资历框架制度。通过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学分互认,铺设“技能培训+技能等级证书+成人高级中学毕业证书”的成人学分转换“双证制”路径和“从业能力+农业改革+政策优惠”的学分转换“优惠优先”路径,搭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从体制机制创新视角推动农民“1+X”证书制度、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实现农民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机衔接。
(1)农民全面、终身发展的宏观层面。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视角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框架,将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不分地域、户籍面向全体农民工招生,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水平。突出新型职业农民潜力挖掘和培养,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种养能手、农机操作工、技师等新型职业农民[6]。
(2)农民学习实用性的中观层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由高校(培训机构)和农民代表共同研讨,在课程设置、学习形式与方式等方面,贴近农民实际需求,针对山东省乃至全国市场研究教材、教法,使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人才,保障职业教育符合农民实际需求[7]。
(3)农民学习增权赋能的微观层面。研究者认为,应结合山东省土地流转政策,坚持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实现合理有效的增权赋能,着力完善“三个机制”:一是完善契约治理机制,增进农民终身学习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民主性与法治性;二是完善合作治理机制,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秩序;三是完善市场治理机制,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激活农民终身学习活力奠定经济基础,共同推动农民终身学习的教育改革与创新[8]。
4.4.1 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学习环境
针对山东省乡村社区教育建设现状,研究者认为,构建农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需要整合乡村社区教育资源、扩大供给,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建设农民终身学习线上线下联合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全社会开发线上线下联合教学资源,构建“普职成三教融合”“学历-非学历”教育有效衔接的农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挖潜力度,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植养殖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在制度支持与“增权”的基础上,实现农民教育动能释放与有效“赋能”[9]。
4.4.2 完善教育机制,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研究人员认为,农民终身学习教育系统应与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5G 技术开发高清现实数字教育资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数字教育资源,利用知识图谱技术重构信息资源结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人机协同数字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