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牧园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3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环保生态理念的普及程度也日益上升[1-2]。当前,我国城市化规模依然保持逐年稳速增长的趋势,通过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作为城市各类经济活动的重要连接点,城市主次干道的景观在整个城市面貌中发挥着极其特殊的作用,是一个城市的风貌展示。而绿化带是城市道路景观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对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意义深远。城市道路的绿色景观占据了整个城市的大部分绿地比例,精心打造的道路绿化景观所带来的艺术语言是自然环境的提取与再现,是人工艺术与自然生态结合的再创造,是现代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城市道路修建的历史中,常常将工程设计放在首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路景观的作用,仅有两排乔木组成道路景观,导致植物配置模式单一化[3-4]。同时,现今城市绿化道可识别性弱、缺乏整体性,难以发挥生态、隔离保护等功能,对城市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有鉴于此,本文研究对主次干道的绿化带景观实施改造设计,以期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化带景观。
在当前城区主次干道的绿化带景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植物景观方面,包括绿地率、景观养护、植物多样性、植物形态和植物群落层次5 个部分。在绿地率问题中,部分建筑项目、停车位大范围侵占了道路绿化带,导致主次干道道路绿化带占比逐年下降,虽然包括行道树绿化带在内的其他绿化带形式相对完整,但路侧绿化带的部分缺失仍然大大降低了道路绿地率。在景观养护问题中,由于道路绿化带属于长效项目,需要较长的管养期,当管理保养与实际情况脱节时,植物景观观感度和生产效率会相应降低。与此同时,由于相关管理部门的养护关注度有限,并且未对绿化带进行周期性的养护工作,导致绿化带功能大幅降低,难以达到预期年限[5-6]。在植物多样性问题中,对实际道路绿化率的评估缺乏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引导依据,特别是在美感、层次性、种类搭配性上接近空白,导致现有绿化带景观造型和美感层面均存在十分单一的现象,难以有效地展现城市生态逻辑效应。在植物形态问题中,绿化带植物枝条散乱,有的枝条已经逐渐伸展至交通线内,大大增加了行车风险,导致城区生态美感度和景观环保功效显著下降。同时,道路绿化带乔木常常出现歪斜、扭曲,导致观赏性下降,并全面弱化了视线诱导功能。在植物群落层次问题中,部分主次干道绿化带植物群落层次感十分单一,特别是在道路分车带,仅仅将乔木搭配模式作为设计,降低了绿化层次、体量,严重损害了植物滞尘净化效能。当前城区主次干道绿化带景观所存在问题,见图1。
首先要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在对当地城区主干次道路的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等进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种植的树种。只有将此作为选择的第一准则,才能实现正常生长的初步目标,原因在于4 个方面。第一,在一些特殊区域,可能存在明显的自然灾害,对植物生长过程极为不利,并严重影响景观效果的提升。第二,在地带性植物种植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其他植物,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地带性植物实际上是因地制宜,高度符合该地自然特征的植物,具有成活率高的优点,并且生长良好。将地带性植物用于营造景观效果,既可以节省经费,又将所具备的地域特征发挥出来,是景观植物的首选。在达成目标的基础上,为提升城市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性,对复杂生态环境进行适应,适当引进高品质物种来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第三,兼顾近期效果与长期效益。城区主干次道的绿化带景观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良好的景观效果,这意味着改造设计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一定的长久性,所以禁忌经常性的更换或移栽。与此同时,不能忽略近期效果的作用,所以需要将部分速生植物纳入考量范围,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目标。速生树种的营造功能相对较快,但衰老过程被大大缩短。相较而言,慢生长寿树种在远期景观塑造方面具有更好的功能,所以选择时二者兼具以避免绿化效果脱节现象的发生。第四,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生态效益的维护。将植物本身具有的生态功能,如净化空气等,作为重要的考虑点,并通过优先选择当地乡土植物以兼顾经济效益。
在人行道绿化带的行道树中,必须留有一定数量的骨架树种。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以实现良好的景观效果仍然是树种选择的出发点。在进行植物选择时,具体要求是,第一,尽量挑选树冠冠幅大且耐修剪的,以此形成较好冠幅。第二,选择无飞絮,不易落果,并且绿叶期较长,落叶期偏晚的树种。第三,主要向生命长且耐旱,扎根较深,不易受病虫侵害的树种倾斜。第四,在仅有人行绿化带的情况下,必须将较高的常绿灌木排除在外,以促进污染气体的快速散出。
在以乔木为主的绿化带中,通过冠形一致可以呈现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季节的差异也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同时,乔木能够抵御病虫害的侵袭,生命力相对较强,所以能够降低养护成本。此外,乔木的地域适应性很强,在保持较长绿叶期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落光落叶,对环境清理大有益处。对于以灌木为主的绿化带来说,其花期长,株型饱满,花多且鲜艳,枝条不会对交通产生影响。同时,灌木具有色叶期,耐修剪,栽植易成活,能够抵御污染环境。以地被为主的情况下,草坪草种必须将气候、湿度等基本条件作为挑选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参照,例如露地花卉作为宿根花卉,并将乔灌草作为必要辅助,能够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
根据栽植特点,城区主次干道绿化带可分为自然型、景观型、封闭型和开放型。自然型绿化集中在自然景观优良的区域铺设;景观型则集中于景观型大道中,同时可辅之以建筑,实现绿化带的进一步丰富;封闭型绿化带主要用以遮蔽设施、阻挡尘埃等;开放型绿化利用疏植乔木树实现通透,便于观察的目的。
栽植形式与道路绿化带相匹配可以实现景观改造的进一步优化,研究主要从人行道和分车两部分绿化带进行。人行道绿化带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植物为行道树,可以美化道路和分隔车行道与人行道。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种植类型、株距、规格、行道树与建筑朝向、安全视距三角形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行道树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形象,不同地区的设计形式也是各不相同,总体上包含树带式和树池式。树带式中,宽度以1.5 m 及以上为宜,以乔木为主体,并辅之以灌木地被,实现景观的连续性。树池式则能够较好应对行人较多的情况,包括草皮式等,在分支点高度与行道树规格的设计中,初植选苗时,规格需要保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快长树胸径以超过5 cm 为最佳,慢长树则必须在8 cm 以上。由于树下常有行人和车辆经过,并且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将特定的行道树分支点高度均控制在3.5 m 及以上。而针对相距较远且分支角度小的乔木,则保持在2 m 范围内。在行道树种植过疏时,绿化效果通常较差,而过密则会导致树本身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将株距设定在5 m~8 m 范围内,对于大一号的乔木则维持在6 m~8 m 的区间内。总而言之,设定的判断标准为成型后的冠幅,而对于规格较小的情况,为达到短时间内的遮荫效果,可以将株距范围缩小,保持在2.5 m~3 m 之间。对于冠幅较窄的行道树,应将株距控制在4 m 以上,为树木留有充足的生长空间。
建筑朝向和道路走向在行道树景观设计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南北走向的道路中,针对日照相对均匀的情况,通过喜阴、喜阳的植物混交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而路阴面与阳面之间的关系,则是东西走向的情况必须处理的首要问题。此外,为提高车辆通行安全性,交叉路口处必须保留一定的安全距离,以防止视线遮挡引发的各种交通事故。在视距三角形内,视线通透是行道树规划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安全视距维持在30 m~35 m 内。
分车绿化带包括中央和两侧分车绿化带,前者主要对道路中间的两块板进行分隔,后者位于三块板道路两侧。分车绿化带设计中,分车带宽度在2.5 m~8 m 之间,绿化带与车行道之间的宽度比控制在1∶5 ~1∶10 以内,超过8 m 的分车带采用林荫路形式设计。在分车带断开处,其与停车场、大型商场及公共建筑进出处的衔接方式是考虑的重点,应以通透式种植为主。对于分车绿化带来说,乔木间距不宜过大,以冠幅的5 倍以内为最佳。与此同时,为应对夜间行驶条件下大量灯光交汇产生的眩光,选择0.6 m~1.5 m 的常绿树作为削弱灯光的树种之一。当中央分隔带设计的宽度超过8 m~10 m时,则忽略防眩功能,树种选择仍然以常绿乔木为主。针对两侧分车的情况,在车道与非车道之间设置绿化带实现环境美化。当其宽度大于1.5 m 时,乔木作为主要的种植选择对象,以灌木、地被作为辅助搭配;在小于1.5 m 时,则将灌木作为主要选择,地被搭配为辅。
变化单元景观最能体现动态景观的改造效果。一般而言,此动态变化与行人移动情况密切相关。出行人群大致包括步行者、机动车使用者与非机动车使者,同时一些驻足观赏者也在其内。步行者包括逛街、散步等,距离相对较近,所以景观范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景观要求为安全的交通等候区域、必要的夏季遮阴、合理的步行空间比、一定的休憩场地和人车分流等。非机动车使用者出行与步行者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但行程接受范围更长,通常重点在于骑车安全,两侧街景无足轻重,所以重点需求是夏季遮阴等。而对于机动车驾驶者来说,主要特点包括行程目的多种多样、路途相对较远等,绿化带景观则成为重要的考虑点,不能忽视隔离作用和应对夜间道路眩光等问题,此绿化带尽量简洁大方,不会扰乱行驶视线。此外,需要一定的观赏需求,重视的视觉与心理上的要求。
根据出行人群的特点分析可知,对主次干道绿化带最为重视的是以机动车为出行方式的人群,并且该类人群对景观的动态变化感知最为明显。所以绿化带标准段设计长度必须将该人群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由于视点位置存在差异,而人通过肉眼对物体进行辨认的时间最少是0.23 s,得到清晰影像的时间是4 s。所以在进行标准段设计时,最小值应是满足观赏的最小景观长度,以实现人眼中整体景观的观赏,并将此距离作为重复单位,不断产生变化以满足人们通行的心理需求。
城市道路绿化带作为城市绿化的核心部分,对于美化城区环境、提高城区美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城区主次干道绿化带景观中存在的植物形态单一、景观养护较差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兼顾近期效果与长期效益、引进植物与地带性植物结合的植物选择原则。同时,从人行道绿化带改造和分车绿化带改造两方面进行了静态景观设计,并提出了动态景观改造设计方案。本文为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绿化景观提供了参考,对创新道路绿化带设计起着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