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新路径

2024-04-06 07:28刘子涵郭玉真
视听 2024年2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戏剧

◎刘子涵 郭玉真

2013 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创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形式。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诞生使电视综艺不再只是娱乐消遣,反而越来越强调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随着《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陆续推出,观众对文化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将典籍、成语、文学、历史、汉字等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既保留了综艺节目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又承载了厚重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此类节目以独特的方式,引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

2021 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投入建设的大型文化类系列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后,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开播之后,该节目相关话题热度不断,不仅豆瓣评分高达9.4分,还获得了“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的奖项,成为现象级的电视传播产品。由此可见,将典籍以“文化+戏剧+影视”的形式进行融合创作,不仅成功探寻出一种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之路,也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新的时代价值。节目团队运用多种创作手段,坚持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在传播形式、主持人功能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都遵循创新发展,为典籍文字的电视化传播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再一次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灿烂。

一、《典籍里的中国》打造文字传播新形式

《典籍里的中国》打破综艺节目制作的常规,在“综艺+戏剧+访谈”的基础上,融合电视、戏剧等表现手法,借助AI 等新技术实现古今对话,用全新的方式对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明的经典古籍赋予新的活力,把书中的文字通过故事创作、场景变换、多线并行的手段进行可视化、戏剧化的艺术呈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电视化传播。

(一)影视化的叙述结构

“传统文化典籍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屏障,而电视媒介的任务便是将其转化为清晰的、易懂的、能够让人很舒适地阅读的可读文本。”①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典籍里的中国》并没有延续以往文化类节目的叙述结构,不再以访谈和专家讲解的科普形式为主要内容,而是选择使用更具沉浸式的戏剧化视觉演绎。节目选取了《尚书》《论语》《永乐大典》等流传千古的历史经典,每期围绕一部经典著作,在晦涩难懂的文字中发掘触动心灵的故事,用当代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配以优秀的戏剧演员,演绎出典籍背后跌宕起伏的经历。

《尚书》篇中,跨时空对话的形式让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伏生演绎了一场催人泪下的故事。节目先以戏剧的形式演绎《尚书》传承的故事,令观众对典籍心生敬畏;再通过专家与主持人在典读会对话间重温典籍,带领观众解读《尚书》的背景、内涵和意义,在叙事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影视化表演做了内容铺垫;随后,主创人和演员们还在典读会一同朗读并解读《尚书》,讲述节目的创作背景,呈现创作的过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背后的故事,加深对节目作品的理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最后,舞台上重现经典,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先贤伏生一同出现在舞台,实现古今对话,完成这场跨越千年的演绎,赋予故事与书籍新的时代意义。

节目通过创新的叙事架构和表现手法,成功地唤醒了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文献。这些书籍以其激动人心且感人至深的内容吸引着观众,不再仅仅是收藏在图书馆顶层的高深莫测之作,而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教育素材。

(二)多元场景和时空穿插

“场域是存在于各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架构,各种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架构所表现的社会性力量的不同性质使每个场域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自主性特征,但各个场域之间又具有动态扩展的过程,并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②《典籍里的中国》创新构建多元舞台空间的方式,以环幕投屏、AR等新兴科技手段,借助故事展演和人物形象塑造激活观众的时代记忆,并在时空和场景的转换中引起观众的共鸣。

每一期节目都包含了多个表演空间,方便典籍中各个时间段和场景的演绎,打造沉浸式的观赏效果。以《尚书》篇为例,节目采用“多舞台沉浸式体验”与“多场域立体呈现”的形式,将戏剧演绎舞台分为4 个演出区域。第一个区域还原《尚书》的历史故事和场面;二号区域为《尚书》主人翁伏生的书房,在此感受伏生为书籍付出的心血;第三区域分为上下两层,负责演绎与《尚书》相关的古今故事。三个舞台以通道联通,同时通道亦为表演区域,形成第四个区域,通过多个舞台空间,如戏剧场、谈话场、影视场等不同场域,展现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各段故事和交谈,让不同场域进行立体交互对话。

除了舞台场景的多元化,《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还大胆进行原创设计,采用了古今穿越的时空穿插形式。在《永乐大典》篇中,读书人撒贝宁带领先贤陈济来到现代。得知《永乐大典》在时代更迭中损失惨重时,陈济心痛万分,但看到现代人人都可以读书,如此轻易就可以阅读《永乐大典》,便安心了。古代护书人与当代读书人通过场景和戏剧的设定,在现实和历史的两个时空内转换。当代读书人带领观众领略了古代书籍编撰和守护的不易,也让古代护书人穿梭时空来到现代,让其看到社会对典籍的传承和读书的便捷,展示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

不仅如此,节目还设置了访谈场景——专家老师进行深层解读,还有典读会场景——戏剧演员分享演绎心情,共同朗读经典著作。多个场景的打造构建出了多视角的表达效果,让观众沉浸式体会书中情感。独具特色的舞台设计不仅再现典籍背后传奇的历史故事,还实现了古代护书人与当代读书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使典籍内外、古代与现代巧妙交融。

(三)视听语言创新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打造创新性的视听语言,将典籍中的文字和故事无限延伸、放大,打造穿越千百年的平行时空,再现千百年前的伟大壮举,完成先贤与现代的相遇。”③该节目将声音、画面等视听元素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推进典籍文本的解读、还原、拓宽。“利用前景性的视觉协同听觉元素,达成观众对文化的初步感知和识别,从而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④

《典籍里的中国》在“1+N”多舞台空间设计的基础上再创新,加入了能连接三个舞台的甬道为第四重舞台空间,当护书人和读书人行走在上面时,意为穿梭时空的隧道。正如《永乐大典》中,陈济看到现代人人都可以读书时,欣喜地奔走在甬道上,仿佛他真的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一般。

电视节目的基调也决定了音乐类型和音响风格,基调不同,音乐的类型和音响的风格也会不同。同时,音乐音响也具有情感的表现性,即电视节目中的音乐,往往也要搭配能够表达情感的音响风格,增强情感表现的效果,让观众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共鸣。在《典籍里的中国》中,配乐多以笙、萧等乐器声作为主旋律,以端庄肃穆的风格为主,配以戏剧中古代先贤的作为,与画面一同形成视觉盛宴,理解典籍中的中国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此之外,节目还为观众的沉浸式观看在细节处做出了处理。例如,在每期戏剧表演开始之前,演员老师都会通过镜子与自己扮演的角色相遇,动作、神情如出一辙,仿佛就是镜中人。这样顺畅的拼接手法使观众瞬间跟随角色进入剧中,传递中华精神,体会典籍背后发生的一切。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舞台环境,借助融媒体技术实现各领域内容整合。演员们的表演以及运用蒙太奇技巧、舞台照明和音乐音效等元素,共同打造出一种多层面的表现形式,以展示经典作品的深度。这样的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典籍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二、主持人叙事功能的多元创新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典籍,创新创作模式,通过古今对话让典籍不仅仅活在藏书馆,更是活在观众的心中。节目组致力于用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独特综艺形式讲述传统古籍中流传千年的风流底蕴,在各方面力求新颖,通过各种创新搭建起了古籍与现代观众沟通的桥梁。《典籍里的中国》在主持人叙事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向受众,平等地进行传播的人,称为主持人。”⑤《典籍里的中国》由撒贝宁与王嘉宁担任主持人,首创双主持人模式,并且各自担任着多种角色,交替出现串联起整个节目。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主持形式,俘获了一批观众的芳心。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许多期节目的开场都是由一段关于书籍的故事展开的,或是书籍的传承历史,或是现代人对书籍的观摩。主持人撒贝宁担任故事的讲述者,他既是主持人,也是故事中的一员,用生动明了的方式开场并进入主题。典读会环节中,撒贝宁恢复了主持人的身份,与戏剧演员、编剧导演共同畅聊戏剧节目创作和演绎过程中的心得,倾听演员们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并带领在场人员一齐朗读典籍中的经典语句,为接下来的戏剧表演率先调动观众的情绪。

“晚辈是一位来自多年后的读书人。”撒贝宁在接下来的戏剧表演时刻化身为当代读书人撒君。在这个环节,撒贝宁既是身处其中的人物,也是剧中旁白。他身穿融合古今特色的黑色中山装,穿越至各个时代,与伏生、宋应星、陈济等先贤对话、求知、问道。在舞台上,他不仅仅是撒君,更代表了千千万万的当代观众,看到先贤们求道路上的艰辛与困苦;见证了他们为求得心中大道,不眠不休地苦思与学习;见证了他们一生坎坷,却因得道而心满意足地微笑。

在这里,他是撒君,抛去了生硬规矩的主持词,用自然、朴实、真挚的语言和礼节与先贤们对话。每每与先贤交谈至动情时刻,撒君也会流露出真实情感。在《尚书》篇中,护书人伏生讲述全家为保护书籍而丢失性命,却仍使书籍损失惨重时,伏生伤心落泪、掩面嚎啕,而一旁的撒君看到这一幕,也流下热泪,为之动容。当代读书人撒君与剧中人共情,形成情感共同体,让观众跟随其穿越古代,身处真实场景一般,产生共鸣,身临其境般地见证历史,感受先贤们的家国情怀。

在节目中,另一位主持人王嘉宁同样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她承担了主持工作,负责推进流程,也与专家老师们进行访谈,一起深入探讨典籍的历史和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主持人王嘉宁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为节目做好的充分准备。在与观众、老师们互动时,她也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对典籍融入自己的理解。现场访谈流畅,交流自然放松,文学素养出色,出口成章,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带领观众了解典籍的一代风华。

三、创新节目彰显时代价值

从主持人的选取到舞台的呈现,《典籍里的中国》在各个方面都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节目对优秀书籍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的某一阶段,而是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书籍中精心选取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篇目。节目对书籍寻根溯源,从书籍的编纂到守护,再到传承,讲述一段完整的传承故事,其所选取的历史人物都具有时代性,从而展现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力量。

(一)引领影视创作优质化发展

静态文字时代伴随着图像世界的到来而被迫边缘化。单纯的文字阅读不再是受众的唯一选择,“视觉时代的到来使得可视性和视觉理解以及解释已成为当代文化生产、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⑥如何在浩瀚的书籍中找到具有中华文化思想根基,能够传递给人民家国情怀、赤胆忠心、精益求精等时代精神,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联系最深的优秀典籍?在节目创作伊始,团队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相关工作,选取了《尚书》《论语》等具有中国特质的典籍著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创造性探索,为打造优质节目作了充分准备。在《文心雕龙》篇中,节目组用了大半年的时间阅读各种资料,从主人公刘勰的生平和典籍的基本精神两方面走近《文心雕龙》和“龙学”,让古今之“文心”一脉贯通,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专业态度,秉持刘勰“文心雕龙”的精神进行创作,可谓一丝不苟、精雕细刻,数十易其稿,最终打造出一部神思飞扬、融汇古今,既有专业水准又有大众情怀的雅俗共赏之作。

典籍时代久远,对于观众来说,其中的信息和文字较为晦涩难懂。为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典籍的内容,节目组请来多名历史学专家与主持人,以现代化、通俗化的语言解读书中的故事与背景。专家学者点评思想深邃,言简意赅,妙语连珠,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也为节目增光添彩,创新打造精品。

《典籍里的中国》在舞美、演员演绎、剧本创作等各方面精心打磨,营造历史氛围,还原历史真实,以小细节表现大主题,实现大作用。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节目也充分发挥了文化类节目的引导力,以优质性与专业性成为综艺节目发展的典范。节目中的穿越元素能够为古装剧、穿越剧提供未来方向,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借鉴价值。

(二)唤醒历史记忆,满足受众需求

《典籍里的中国》中,访谈室、典读会、主舞台等多元场景的设置,将历史与现实、情与景融合,使典籍得以从多方面被呈现、解读。各部分的立体交互演绎将经典文本中的文字转向视听的沉浸式体验,用创新的实践重新解构历史,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让历史更加立体化、形象化,让文字更加鲜活,唤醒观众的历史记忆。“节目通过舞台布置、戏剧表演和综艺节目相融合的形式,融合多种舞台形式、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在现代化的舞台上,展示给现代人。整个节目从古而来,对今呼应,唤醒历史记忆,展现新时代精神。”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文化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也都在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创作不仅要满足大众的多样化需求,还应创作出符合市场规律的高质量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围绕受众的需求与观赏兴趣出发,将沉睡在书籍里的文字用戏剧形式表达,将典籍中跌宕起伏的故事用现代化的方式重现,以演员精湛的演技重现历史,如古代护书人将守护书籍视作比生命更重要。书本上冰冷的文字生动地展示在观众眼前,配以精美的舞台场景与特效制作,集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点燃观众的热情,直戳观众泪点,在故事的讲述中唤醒历史记忆,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引发情感共鸣,走进社会大众的心里。

(三)传承中华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厚植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将颇具影响力的文本内容有机融入节目创作中,通过对主人公逆境中的坚持不懈,危难时刻不惧生死,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等价值观的传递,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⑧该节目用独特的戏剧演绎方式对经典加以诠释,将典籍背后默默付出的先贤人物用艺术形式重塑在观众面前,将古人的智慧和博爱精神展现给更多的人,让当代人了解历史,对话古人,守护文化,铭记古代先贤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完成中华文化传承的同时,节目也向海外的观众朋友们讲述了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古今之变,树立了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沉浸式戏剧、古今对话的创新型模式和人物塑造展现出的崇高道德品质,让中华典籍中渊远流传的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接,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具象化,赋予典籍新时代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让观众在视觉冲击下感受精神的洗礼,传递共同的理想信念。该节目让观众用生动的方式学习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强大精神,在观赏娱乐的同时接受传统教育的熏陶,提高审美境界。因为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典籍都可能会被人们暂时遗忘在书架上,但其精神内涵却可以滋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灵魂,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历史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影响着我们,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彰显新的价值。

四、结语

《典籍里的中国》从节目构思、创作、拍摄、制作等各个阶段都秉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创作理念,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典籍里的中国》采用“综艺+戏剧”的创新手法,生成“文化+戏剧+科教+访谈”多种元素共存的节目,用大众化的传播形式使节目更加接地气,增强了大众的文化认同感。节目选择运用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将典籍与现代科技、时代环境紧密融合,让书中的文字重新变得鲜活起来,激发了观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