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探析

2024-04-06 04:43杜晓红王孜瑄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协同育人

杜晓红 王孜瑄

数字媒介时代,如何培养适应新媒介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传媒专业人才,是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议题。产教融合能够把传媒产业的技术和理念融入教学环节,激发产业和行业力量协同育人,是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本文从传媒行业对当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对照分析传媒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与策略。

一、数字时代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在总体需求方面,传媒行业强调创新型、融合型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中国是全球新媒体用户最多的国家,截至2022年6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10.27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1]随着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新媒体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另外,传统媒体正积极借助互联网思维向新媒体迈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急需“互联网+新媒体”的融媒体人才;同时,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传媒业边界逐渐消失,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媒体,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媒体,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聚合型媒体,以百度、阿里巴巴为主的服务型媒体,以B站、小红书为代表的用户自创内容为主的自媒体等,都与传统传媒产业交叉重叠。媒介产业的逐步融合,新的媒介产业格局的逐渐形成,需要既能生产优质内容又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融合型全媒体传媒人才。

在专业技能方面,传媒行业更加看重策划运营、内容创新、数据处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独立采编并重的能力。[2]因为随着媒体融合走向纵深阶段,媒体内容产品的研发、策划、创新与运营才是核心竞争力,所以优秀互联网产品策划人才、善于创造性策划的内容运营人才、熟悉多元市场与用户需求的传媒人才会更加受到传媒行业的青睐。另外,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被运用到媒体生产、分发、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完成自动化生产、数字化呈现、个性化推送、受众行为分析等任务,这就对传媒专业人才的技术素养与数据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既要能独立完成策划、采编和推广任务,又要求传媒从业者具备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协同意识,这样才能适应传媒行业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的扁平化、去中心化的生产运作机制和全产业链、全流程高效协同的媒介产业格局。

二、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传媒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困扰高校新闻传媒教育的难题。

(一)专业建设滞后于社会需求

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传媒院校的专业建设未能结合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动态,缺乏特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存在对理论性知识如何指导实践把握不够,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及相关技术技能无法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训练不足,没法更好地为传媒行业服务,从而影响到传媒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学生对传媒相关专业的认知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难以适应当前传媒行业的岗位要求。

(二)师资力量薄弱,团队建设能力不足

高校在培养传媒人才方面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高校专业教师虽有一定的学术科研能力,但教学研究活动局限在学术范围内,缺乏参与地方数字经济建设与应用性研究的动力,也得不到业界的响应和认同。大部分教师虽然学历很高,但由于没有媒体从业经历,课堂教学的案例往往来自二次传播,不是个人亲身体验的鲜活材料,因而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最新变化,传媒教育理念相对陈旧,缺乏对数字信息技术及设备的操作应用能力,也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办学条件不足,资源设施跟不上时代步伐

传媒行业属于新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部分高校由于办学资源有限,实践教学设施相对薄弱。传媒实验室仅能满足单一类型的实践教学,无法支撑培养复合型全媒体专业人才需求,难以应对新媒体发展潮流。也有一些高校的传媒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盲目投入,顶层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可能导致教学资源浪费,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介环境,传媒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提升等问题。

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下传媒人才培养的路径

数字时代传媒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证明,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很难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传媒专业需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来完成传媒人才在教学、实践、实训等环节的培养和能力提升。

(一)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传媒院校与传媒行业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着眼于长远规划和整体考虑,构建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教育机制与产业机制的深度融合。地方党委宣传部发挥政治、组织优势,地方媒体和从业人员发挥平台、实战优势,地方高校发挥学科、师资优势,将人才培养与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要求、传媒行业的现实需求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具体来说,在签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中,首先应明确协同育人双方的主体责任、权利、义务、收益、分配等等,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实施方案,形成可量化的考核目标以及动态过程监管、人员激励以及成果评价等合作机制。只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传媒人才培养,更进一步推进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信息对接、教育服务为核心的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才能稳定而持续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传媒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需要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传媒行业龙头企业等优质资源,构建功能集约、开放共享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大力推进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改革。除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基地,着力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校媒共建、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多赢的共享型实践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创办产教融合型研发中心或媒介创新中心,促进产教实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深度融合。

(三)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创新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方面,将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优化课程结构,共建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方面,将传媒产业和媒介技术的最新进展、行业对传媒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性实践教学比重,把传媒行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融入课程,也可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去锻炼专业素养,打磨项目成果,将经过市场考验的项目成果融入企业,为企业带来收益,努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深化互通,切实推行“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需要充分调动校内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切实推行“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深度融合。产教深化互通的基础在于优势互补,各取所需。高校要加强一线教师对于产教融合的内驱性认同,了解传媒技术发展前沿,传媒行业最新需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横向课题研究、带领学生与实践导师共同完成企业项目、联合开发企业案例、参与企业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健全校外导师全程参与传媒人才培养的机制,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结语: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媒行业的深刻变革,“但当下人才断层、供需矛盾问题突出是不争的事实”。[3]深化传媒行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的有效路径。只有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多主体培养人才的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行“双导师制”等协同育人模式,才能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高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人才。

注释:

[1]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cnnic.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2]王婧雯,邹佳丽.全媒体人才的结构转型与培养框架研究.当代传播[J].2022(5):59-66.

[3]吴卫华.立足新媒介环境 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中国社会科学报[N],2022年11月3日第012版.

猜你喜欢
产教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