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委编办体制改革处(政策法规处)
近年来,贵州省委编办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推动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针对开发区分散重复设置、机构设置较多、发展规模小、同质化竞争,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不强等问题,2021年1月,贵州省委编委印发《贵州省规范开发区管理机构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开发区管理机构进行清理规范和优化整合,纳入规范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包括经开区、高新区、综保区、新区、产业园区等。规范后,全省139个开发区管理机构保留100个,减少39个。一是推进“一区多园”。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以一个国家级或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统一管理其他相邻、相近的开发区管理机构。鼓励市县在更大行政区域内整合开发区管理机构,实行集中管理。如毕节市将七星关经开区、毕节高新区、金海湖新区3个管理机构整合为1个;遵义市将和平经开区和苟江经开区、娄山关高新区和娄山关经开区分别整合为1个。二是探索实行“区政合一”。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产城融合程度较高的开发区,探索实行“区政合一”管理模式,开发区内设机构与所在行政区部分机构整合设置,实行“一套机构、一体化管理”,或在合理划分各自职责的基础上统筹设置机构,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协调发展。三是撤销部分开发区管理机构。对明确退出省级开发区序列或没有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县(市、区),撤销单独设置的开发区管理机构,相关工作职责交由县(市、区)工信部门承担,加强工信部门抓园区建设发展职能。四是精干内部管理架构。开发区内设机构实行限额管理,省级开发区内设机构不超过6个,国家级开发区内设机构最多8个,各地根据开发区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在限额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按照“大经济、大招商、大建设、大服务”的要求,精简综合事务部门,加强经济职能部门,健全党建工作机构,强化纪律监督力量,构建起职责明确、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
针对开发区管理机构偏离主责主业、承担大量社会事务,抓经济职能弱化、政区关系不顺等问题,进一步明晰开发区功能定位,推动聚焦主责主业。一是明确开发区功能定位。明确开发区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功能定位,开发区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领导、发展规划、协调服务、招商引资等职能。二是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明确要求开发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对情况复杂、暂不具备条件的,制定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工作计划,逐步推进落实。新设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原则上不再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三是理顺开发区与各方关系。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机构与所在县(市、区)、乡镇(街道)关系,以开发区“三定”规定细化明晰各方职责权限,通过明晰事权促进关系顺畅,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对需要多方协作配合的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机制,及时解决开发区发展和服务遇到的问题。如贵阳市辖区内的开发区,在剥离社会事务时,均签订了职责移交确认书,相关权责关系得到进一步确认。
针对开发区存在的机制不灵活、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研究制定创新开发区管理运营机制的措施,激发开发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设公司,公司负责人及管理层由管委会班子成员兼任,对开发区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强化党的领导,持续扩大党在开发区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在运行关系上,按照“政企分离、管运分开”的原则,党工委、管委会根据授权负责开发区宏观决策、服务、规划、协调和事中事后监管等职责,下设公司负责贯彻落实各项决策。如黔南高新区探索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按照混合制、股份制推进开发区投资运营公司实体经营发展壮大。二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开发区可根据发展需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内设机构控制数范围内自主设置和调整内设机构,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现使用编制保障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可自主招聘在编人员,不受年度用编计划限制。支持开发区探索创新编制管理方式,变编制管理为岗位管理,根据开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济效益等情况,核定开发区人员控制额度,由开发区自主设置工作岗位,其中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专业岗位比重不低于70%。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执行企业用人办法。三是创新人事和薪酬制度。鼓励开发区打破管理机构人员身份限制,探索实行全员岗位聘用管理,对现有在编人员,推行干部编内任职与岗位聘岗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开发区薪酬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任管理相分离的“三分离”双轨管理模式。合理确定开发区薪酬水平,绩效奖励薪酬根据开发区绩效考核结果发放奖励性报酬。四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探索实施灵活的中层干部管理体制,将省级开发区中层干部管理权限委托或部分委托开发区党工委管理。建立健全开发区优秀干部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持续培养、适时使用的全链条机制,落实各级党委对开发区优秀年轻干部“下管两级”制度,分层分类建立开发区优秀年轻干部库和个人成长档案,强化跟踪了解。
针对优化营商环境、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重点问题,省人民政府研究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加强要素资源保障,提升服务开发区能力水平,推动开发区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强化要素资源保障。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工业项目用地使用计划指标应保尽保,优先保障开发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需求。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等资金投放重点向开发区工业企业和项目倾斜。加强政银企互动合作,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开发区工业企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和贷款支持。加强开发区水、电、热、气等能源保障,切实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二是强化统筹保障。成立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开发区改革发展、管理考核等重大事项,有效解决各类开发区各部门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等问题。持续深化开发区放管服改革,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有效精简流程、压缩时限,推行集中审批、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管理方式,逐步推行“施工图联合图审”“竣工测验合一”,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网上办、掌上办”,力争“办事不出园”。三是推进“去机关化”。坚持以发展论英雄,用实绩比高低,建立健全以工业总产值、亩产值等经济发展指标为主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年度测评体系,提高考核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为开发区“减负”力度,提倡精文简会,减少向开发区发文、开会、督查考核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开发区“减负松绑”。
针对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探索建立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机制,提升开发区机构编制使用效益。一是强化政策设计。制定《贵州省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和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评估方案,细化四类13项一级指标28项二级评估指标,对开发区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法规制度和政策规定、贯彻执行“三定”规定或机构编制文件、开发区管理机构履职成效、机构编制作用发挥、高质量发展测评等情况开展系统评估,按照不同权重进行赋分。二是优化评估流程。坚持自查评估与实地评估相结合,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个别谈话、调查问卷、调阅材料、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多渠道了解开发区综合发展情况。将机构编制管理评估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测评紧密结合,根据年度省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综合测评结果,按排名进行评估得分,计入机构编制使用效益综合评定打分。三是强化结果运用。评估等次为优的开发区,原则上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机构编制资源使用需求或适当倾斜;评估等次为良的开发区,指导和帮助开发区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和统筹力度;评价为中等及以下的开发区,酌情核减或调整相应机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