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委编办
威海市以深化疾控体制改革为重点,改革机构职能,推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强化要素资源和政策支持,推动标准化建设,创新人才科研体制机制,集聚发展动能,全面提升了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山东省威海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化疾控体制改革为重点,从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创新人才引育和科技驱动等方面一体统筹、多点发力,补齐短板弱项,全面提升了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
围绕提升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不断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健全完善部门协同配合机制,推动疾控工作“横到边、纵到底”。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优势,在市县设立党委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同级疾控中心,完善监测、预警、决策、处置全链条响应机制,加强日常重大疾病防控和重大风险会商研判,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加强市县疾控机构建设,组建疾病预防控制局,在同级卫生健康委挂牌,完善开发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强化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推动机构职能从单纯疾病预防控制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重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充分发挥疫情信息收集与上报、流行病学调查、隔离防控等职能作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坚强保障。二是优化协同协作机制。按照“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探索实施公共卫生应急事项职责任务清单、职责边界清单制度,围绕公共卫生事件管控、督导检查、调查统计、信息公开、物资分配等关键环节,厘清卫生健康、公安、市场监管等18个部门37项职责边界,逐一明确主办、协办关系,压实工作责任,同时,常态化组织各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在实践中促进优化协同高效。三是优化基层防控体系。进一步延伸防控救治链条,深入推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在全市21所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8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明确专门科室承担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职责,履职落实情况纳入机构编制执行和使用效益评估,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确保落实落细。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调度机制、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在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及风险人群管控等应对处置措施中的信息共享、协同配合,提升基层传染病监测预警、研判分析和处置工作合力。
聚焦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强化基础设施、人员编制、数字赋能等资源要素供给,全面提升疾控工作水平。一是强化硬件设施保障。深入推进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统筹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人口等因素,完善疾控中心基础设施、规范实验室检测,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先后建成5个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实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全市77家基层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60家达到省提升标准,占比分别达到96.25%、75%。二是强化人员编制保障。加大各级疾控机构用编、用人支持力度,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量足额核定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同时在专业技术人员招录计划上予以适当倾斜。建立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制度,在编制结构内,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推行特设岗位聘任制。建立基层首席公共卫生医师制度,为8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8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建立长期一对一技术指导责任关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档升级。三是强化“数字疾控”保障。规划建设全市公共卫生主题数据库,全面涵盖重大疾病防控管理、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与干预、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等内容,实现疾病与健康监测数据动态采集、实时共享。搭建传染病疫情防控大数据体系,打造“汇集—分析—研判—推送—核查—反馈”的数据应用闭环,进一步提升疫情预警水平和调查追踪效率,及时防范化解突发公共卫生风险。
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有效供给支持。一方面,创新人才引育机制。针对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探索实施“专业人才、专编保障”工程,全市统筹编制960多名,建立周转编制专户,为公共卫生领域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提供支持,高学历或紧缺专业人员可直接公开招聘。同时,优化绩效激励机制,允许市县疾控中心在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人员绩效工资分配,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进一步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2022年以来共招聘各类人才316人。另一方面,创新搭建科研平台。在市级疾控中心加挂预防医学研究所牌子,县级疾控中心加挂健康管理指导中心牌子,重点强化监测预警、疾病预防、卫生检验检测、临床研究和组织实施健康管理职责。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推动威海市疾控中心与山东大学公卫学院等共建合作中心,充分发挥疾控机构实践优势和高等院校学科教育优势,提升科研水平。大力加强医学院校与疾控机构的相互协同及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威海市疾控中心与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威海市胸科医院以及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市内外医学院校,签订医防融合框架协议,重点围绕临床诊治、医疗器械与诊断产品、药物及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重大疫情防控和社会应对等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坚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疾控系统科研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