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下简称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此法于2023年10月24日,由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学校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情况,此时爱国主义教育很容易陷入活动形式化、内容大而空的境地,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入学生内心,就需要学校管理者从国家发展的高度,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从顶层设计、学生心理与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实、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架构健全完善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只有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在构建和完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详细划分教育的每个环节,另一方面要明确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章可循。首先,构建系统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集合全校教师的智慧,根据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从教学模式、项目运行、队伍建设、考核评价和平台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整合理论与实践、不同育人主体、不同考核方式与不同实践平台的优势,形成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其次,协调好家校社三方面力量,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学校承担家庭与社会的中介效应,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设计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调动起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与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景中,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
实施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层次性实践策略。学生虽对国家有不同层次的认识,但这些认识并不是截然割裂的,而是相互渗透、梯度上升,并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首先,从情感性逻辑层次分析中小学段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习和掌握学生心理理论的基础上,从学段的角度出发,理解初級层次的情境性爱国、中级层次的理性爱国与深层次的信念性爱国。如,在小学低年级,学校可以通过视频与图片等形象化的媒介形式呈现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等,引导学生借助可视的形式,从家庭到家乡、从家乡到国家,在内心生成国家鲜活的形象,从而获得一种真实的热度国家的情感。其次,基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层次性开展实践策略,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初中阶段加强学生对国家的理性认识,高中阶段注重引导学生的爱国实践。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初中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国家的理性认知上,既符合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也便于学校科学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开发基于学校历史贴近学生的校本课程。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课程是有效落实教育目的、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每所学校所在地域不同,具有不同的历史沿革,特别是一些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名校,本身就具备丰富的课程资源,更应该从本校本地出发,培养起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从而构筑起爱国主义教育坚实的基石。首先,学校管理者应积极拓宽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校本课程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与内容上,将爱党、爱国、爱人民等情感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深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爱国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对各地风土人情的理解等。其次,将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导向,是爱国主义校本课程设置的出发点。明确校本课程资源的目标定位、素材来源、内容结构等,有选择性地将爱国主义课程内容进行加工、优化以及转化,以便形成多样性与精选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课程资源。最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为教师搭建融合的平台与渠道,并采取各种形式的展示与公开课活动,进一步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