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菲
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新时代的教育也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当前的教育现实来看,劳动教育显然处于从属地位,这是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毕竟他们这个时候正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适时穿插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阅读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劳动理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劳动教育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继而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在家不劳动,即便在学校也很少劳动,这不利于身心健康。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语文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参与劳动实践,在帮助他们巩固理解课文主题思想的同时,也能有效助推他们自身劳动素养的提升。
比如,教学《乡下人家》《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课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校园植树活动,或者请家长在节假日带孩子到乡下开展植树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
针对年纪较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其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并且鼓励他们撰写《我第一次扫地》之类的习作,描述劳动场面,抒发劳动情感。如有必要,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认领”活动,比如“认领”教室周边花草、树木,鼓励他们及时浇水、除草,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室角落、室外走廊开辟“生物角”“花草带”,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观察等方式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撰写观察日记,锻炼表达能力。
不少学生对劳动这个概念较为抽象,毕竟他们参与劳动的机会不多。为了帮助学生培育健康的劳动思想,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描写劳动人民的课文。这些课文中描写的劳动人民形象与学生印象中的形象迥然不同,他们精神抖擞,技艺超群,踏实勤劳,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代表。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挑山工》一课,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具有坚强毅力、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不少学生对“挑山工”缺乏具体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旅游中爬山的心情,并且假设让他们带着一箱水去爬山,结果会怎样。接着,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挑山工”的形象,通过对比的形式,呈现“挑山工”一天爬山的距离以及所挑货物的重量,在给他们震撼的同时,也让他们感知“挑山工”的辛苦,体会劳动者的坚韧,培育深厚的劳动情感。
像《挑山工》这一类的课文还有很多,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刷子李》一课,就是通过刷墙动作以及刷墙之后的描写,展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还拓展到泥人张、风筝魏,继而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姓加上行业,主要是展示他们过硬的本领,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的思想。
当前的社会分工趋于细化,绝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人们合作才能完成。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放在首位,比如创建学习任务群,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结合课堂学习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引入合作学习、合作劳动等方式,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做手工》一课,文本的插图中有很多手工作品,这些作品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对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口语交际的同时,尽可能融入一些简单的手工实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这些手工作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劳动创造价值。陶行知曾经说过,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相应内容,适时开展劳动教育,在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让他们正确认识劳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统编教材的编者在教科书中编排了不少讴歌劳动人民,赞美劳动精神的文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素材,通过劳动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劳动风俗,了解农耕文化。
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描绘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其中的经典诗句,比如“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让学生体会农人种瓜的辛苦。还有《清平乐·村居》一词,描绘了古代乡村农忙的场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古代人民劳动的画面、现代社会的收割画面,让学生在感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能从中培养热爱劳动的精神。
又如,《青蛙卖泥塘》这篇童话,讲述了青蛙用自己的双手改建家园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适时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总而言之,学生要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必不可少。但是单独开辟劳动教育课程,又显得多余。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育之中,通过情境创设、语文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紧密相连,而且还能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助推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