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表达:构筑语文“共生课堂”

2024-04-04 15:32汪小美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构筑穷人共生

汪小美

“倾听与表达”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从信息学这个角度来看,一切信息的输入过程,就是接纳的过程,也就是倾听;一切信息的输出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包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肢体表达等。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认为的那样,倾听是一种多感官交织融通的行为,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听、看、想、思。倾听与表达,共同构筑了“共生课堂”。

一、 用“问题”驱动倾听与表达

语文教学,需要打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作为“倾听与表达”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驱动性、启发性的“大问题”,驱动学生的倾听与表达,从而构筑语文“共生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倾听与表达”兴趣,调动学生“倾听与表达”的积极性,让学生善于倾听、表达,乐于倾听、表达,让倾听与表达赋予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刻意蕴、道德价值,赋予师生、生生对话的价值。

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課,笔者在其中的一个“引思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穷人的“穷”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穷人的“不穷”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样的问题赋予了学生充分的倾听、表达时空,激发了学生的倾听、表达思维,唤醒了学生的倾听、表达情感。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性、自能性的深入语文文本的探究。学生纷纷从文本中去发掘穷人物质“穷”的语言文字,去发掘穷人精神“不穷”的语言文字。学生从人物的对话中去揣摩桑娜的纠结、挣扎的心理,去补白人物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启发、相互辩驳,共同解读文本。通过“倾听与表达”,学生开展了辩证性的思维活动,形成了对穷人“物质穷”“生活穷”与“道德不穷”“精神伟大”的深刻理解。

问题是构筑“共生课堂”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共生课堂”的驱动力。教师要充分地运用问题,引导学生倾听、表达,培育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质量,优化学生的倾听、表达品质。通过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促进学生成长。

二、 用“方法”引领倾听与表达

培育学生的倾听、表达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倾听、表达意识,提升学生的倾听、表达能力。当下的语文课堂,有些学生不会倾听、不会表达。或者是虚假的、无效的倾听、表达。教师用“方法”引导学生倾听、表达,能助推学生理解语文的“言”与“意”,理解语文的“情”与“理”,有效地构筑语文学习的倾听与表达的“共生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细化学生的倾听、表达要求,让学生在倾听、表达中抓住重点。

教师用“方法”引导学生倾听、表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专注、警觉,在倾听中融入自己的思维、想象,在倾听、表达的时候保持冷静,既要学会接纳,更要学会质疑、反思、批判。

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课,笔者在课前让学生主动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研讨,让学生了解张思德的人生经历、牺牲原因等,深入地理解“共同的革命目标”。在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认识课文写作背景下的“共同的革命目标”,认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还拓展、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畅谈新时代背景下的“为人民服务”“共同的革命目标”,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主旨。此外,笔者还提出问题: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如何“为人民服务”呢?以此引导学生表达“新时代的为人民服务”,表达“自己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应当做到怎么样”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真谛。在指导学生倾听、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打通学生的思维堵点、化解学生的思维痛点、消除学生的思维疑点,引导学生通过倾听、表达,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教师用方法引导学生倾听、表达,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是建构“共生课堂”的重要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创设一种倾听、表达的氛围,融洽师生、生生的关系,让学生愿意倾听、表达,乐于倾听、表达。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倾听、表达,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一种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的生命绽放的语文学习样态。

三、 用“评价”助推倾听与表达

对于学生的“倾听与表达”,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多样态的评价。对于学生优秀的倾听、表达行为,教师要通过评价予以肯定。比如,有的学生“注目倾听”教师就应当予以点赞;有的学生能够“听记结合”“听辨结合”,教师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更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处于“失聪”状态或“失语”状态,他们往往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封闭心扉,或者左耳进右耳出,或者不经大脑思考随意表达,等等。教师用评价引导学生倾听、表达,就要强化学生的倾听、表达行为,让学生的倾听不再“沉睡”或“休眠”,让学生的表达不再“遮掩”或“搪塞”。

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课,笔者就有意识地将学生的倾听、表达与学生的想象结合起来。如课文中提到了“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睡梦中的妈妈好累”,那么,笔者提出“睡梦中的妈妈还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有的学生认为,“妈妈在睡梦中微笑,她想唱首歌给我听”“妈妈在睡梦中微笑,她想给我讲故事”。学生畅谈妈妈洗衣服、拖地、辅导功课,等等。借助课文中的“表达空白”,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表达。对于学生的合理、新颖的表达,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

总之,在引导学生倾听、表达,评价学生倾听、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培育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让学生耐心、细心、虚心、用心地倾听与表达。在语文“共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倾听、表达,激励学生倾听、表达,学生才能树立倾听、表达的意识,形成倾听、表达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倾听、表达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构筑穷人共生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一带一路”构筑“健康丝路”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穷人的尊严
践行治水方针 构筑安全保障
潘磊:构筑天然免疫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