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环保素养 增强责任意识
——道德与法治“人与自然”主题的一体化教学

2024-04-03 02:20胡伟敏王文枰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4年9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学段小草

□胡伟敏 王文枰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程。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如何循序渐进地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走出不同学段教学内容分割或重复的误区?以“人与自然”主题教学为例,教师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研读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一、研读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研读课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各学段应达到的要求,更好地制订教学计划。通过研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并梳理教材中“人与自然”这一主题的内容,不难发现:四个学段的素养目标是一致的,且不同学段的学习主题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一)各学段的目标均指向同一素养

分析学段目标可以发现,各学段“人与自然”主题教学的学段目标虽然不同,但都紧紧围绕着“责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如表1)。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责任意识在“人与自然”主题学习中的主要表现为“具有热爱自然的情感,乐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表1

(二)各学段的主题各有侧重

纵观四个学段的教材,可以发现,不同学段的教育主题各有侧重(如图1)。第一学段以道德教育为主。本学段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产生保护动植物的情感。第二学段的教育主题最多,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等都有涉及。本学段主要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参与垃圾分类等活动,同时了解相关条例及规定,初步形成生态文明意识,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第三学段以法治教育与国情教育为主,内容较第二学段更有深度和广度。学生在本学段须进一步了解相关法律,知道国家把保护环境列为基本国策,并了解国际上的环保公约。此外,学生还要知道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第四学段仍以法治教育、国情教育为主。经过这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国的环保法律,知道我国是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思考个人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可见,这个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前一学段的学习是后一学段学习的基础,后一学段的学习是前一学段学习的延续与提升。

图1

(三)各学段的知识点同中有异

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会在不同学段反复出现,如垃圾分类、节约粮食、环境污染、绿色出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这些知识点看似重复,实则同中有异。教师要了解异同,根据学段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1.法治知识随着学生领悟能力的增强而深入

以法治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引用”为例,《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六年级下册都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但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四年级上册引用的是此法的第四十二条,让学生知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做好防治工作,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六年级下册的引用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修订后的施行起始日,阐明新法的实施成效及公众对新法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并以此为基点,引领学生了解其他法规。

2.行动建议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深化

各学段的教材中都提到了低碳生活,但是不同学段中的行动建议是有区别的。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建议学生动手做一个“环保小搭档”;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建议学生选择出行、穿着……中的一个方面,制定家庭低碳生活规章;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建议学生争做“小小环境观察员”,围绕生活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改善的建议,并制定保护地球的班级环保公约。可见,行动建议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深化。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效设计教学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人与自然”主题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改变旁观者的态度,树立环境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四个维度出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知道自己不仅是环境资源的享受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还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更是保护环境的执行者。

(一)始于感知——“我”是环境资源的享受者

当学生与自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后,再引出森林消失、土地沙漠化、河流枯竭、垃圾泛滥、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小学低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体验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的“大自然中的快乐”板块教学中,教师用俏皮的小诗引导学生回忆在自然中获得的快乐,让学生在朗读与回忆中充分感知自己是美好自然环境的享受者。教学片段如下。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上的小诗。

生:大地长出绿头发,我用脚趾梳理它。小草痒得咯咯笑,亲亲我的小脚丫。我也痒得咯咯笑,捂着肚皮乐开花。

师:小朋友们读得可真好听,既读出了小草的俏皮可爱,又读出了自己的快乐!说一说,你们和小草一起玩过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1:我到公园的大草坪上玩过。我们一家人在那里野餐,绿绿的草地就像软绵绵的垫子,躺在上面可舒服了。

生2:春天的时候,我和姐姐一起到小区的绿地上找春天。我用小手摸小草,它的嫩叶软软的。我用小脸蹭小草,小草给我挠痒痒,可好玩了。

……

师:除了小草让你们感到了快乐,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也让你们感到了快乐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其他自然生命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二)巧于明晰——“我”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当前,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领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给自己带来的真实危害和直接感受,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中“暴增的垃圾”这一板块的内容时,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观察并反馈生产生活中增加的垃圾给自己带来的危害,以此明晰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身份。教学片段如下。

师:生活中暴增的垃圾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烦恼呢?

生1:我家门口就有一个垃圾投放点。由于垃圾量大,清理不够及时,每到夏季就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还会引来惹人讨厌的苍蝇、蚊子。

生2:我家门前有条小溪。上游的邻居贪图省力,常常会把剩菜、剩饭以及各种果皮垃圾直接倒入小溪中。溪水常漂着油花,散发出臭味,在下游的我根本不敢到小溪边清洗物品。

师:是呀,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三)勇于反思——“我”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

仅仅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勇敢地认识到造成环境问题也有“我”的责任。例如,执教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了解家里一个月要用多少度电,估计自己一年要买多少件新衣服……再在课堂上算一算自己至少产生了多少碳排放。学生将“我”的日常行为与环境危机关联起来,深入反思,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出现也有“我”的责任。教学片段如下。

师:我们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子、家里用的自来水、电器……都会产生碳排放。请看这张图片(如图2)上的碳排放,估算一下自己一年可能产生多少碳排放。

图2

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和课堂的计算,填写表格(如表2)并进行交流。

表2

师:可见,我们在享受美好环境资源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成了环境问题的制造者。

(四)乐于践行——“我”是保护环境的执行者

马卡连柯曾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道德,不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环保教育的目的是将生态情感和生态主体意识转化成“环保行动能力”。教材向学生介绍了各种环境问题,旨在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并积极落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保护地球”这个目标落实到垃圾分类、认养树木、绿色出行、节电节水、变废为宝以及践行其他环保公约等日常行为上。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低碳生活每一天》一课时,当学生估算出自己产生的碳排放后,教师引领学生制定《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了解什么是“碳补偿”,并积极参与“碳补偿”活动,争做保护环境的执行者。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请看接下来的小任务:围绕家庭生活,在小组中交流你的低碳生活经验,并选择一个方面制定一份《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

学生交流经验并制定《家庭低碳生活新规范》。

师:除了在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还可以参与“碳补偿”活动。那么,什么是“碳补偿”呢?

生1:我们先计算一下自己的日常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碳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

师:你解释得真到位!谁能具体说说该开展哪些行动?

生2:比如到山林里、河道边种树。

生3:可以在自家的阳台上多种些花草。

师:只有每个人自愿自觉地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才能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环境。

总体而言,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人与自然”主题的教学时,教师既要了解一体化教学的总框架,明晰各阶段教学任务的异同,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代入多重身份,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学段小草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牛小草的牛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小草也会疼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