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隆,钟红梅,王占宏,李玉柱,陈琳
陕西省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洋县 723300
陕西省洋县作为国宝朱鹮主要的野生种群栖息地之一,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着较高的要求。随着秸秆禁烧政策的持续推进,为了解决农作物秸秆在收获季节农户抢收抢种而不得不丢弃在田间、地头、沟渠,既占用耕地、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饲草资源。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并积极推广秸秆青贮饲料的商品化产业链生产运作,很好地解决了规模化肉牛养殖饲草供应不足的难题,既避免了朱鹮生态区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是全国首批11 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之一,县域内有国宝朱鹮、华阳长青等2个自然保护区,全县人口44 万、面积3 206 km2,其中耕地面积3.4 万hm2,年生产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约30.6万t。随着人们对牛肉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洋县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发展肉牛产业,既有效防范了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又促进了肉牛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收的大好局面。
2018 年以来,洋县各级人民政府和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紧紧围绕“秸秆变肉”工程,强化政策保障,优化技术服务,狠抓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加快肉牛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了一条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环保、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推动洋县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迈进。2021 年,肉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工程共争取省、市、县财政补助资金1 540 万元,受益养殖户和秸秆青贮饲料加工企业1 200 多户,促进了洋县秸秆饲料加工产业和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洋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业调查统计,截至2022年底,洋县培育建成秸秆养牛示范镇8 个、示范村22 个、示范场(户)56 个,建设饲草青贮处理设施128 处,配备青贮处理机械197 台(套),年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14.3 万t,其中年生产利用2 万t 以上的秸秆加工企业2 户、1 万t 以上加工企业4 户。全县肉牛年存栏8.6万头(其中100头以上养牛户423户,300头以上34户,500头以上5户,600头以上2户)、年出栏3.89 万头、牛肉产量3 062 t,肉牛产业年产值9.8亿元,肉牛产业已成为洋县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玉米秆、稻草等农作物秸秆具有营养丰富、资源量大、成本低廉等特点。洋县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通过将农作物秸秆切段、揉丝、打包等工艺制作成青贮饲料,既解决了肉牛产业发展饲草供给不足的问题,又化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难题,达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洋县县委、县政府把建设农作物秸秆青贮基地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环境保护工程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养牛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在每个村(社区)设置1~2 个集中收储点,开展农作物秸秆收购、加工、青贮集中作业。目前,洋县已建成马畅镇、谢村镇、磨子桥镇等8个肉牛养殖产业优势区域镇(办)。
2018 年以来,洋县财政按照每加工1 t 作物秸秆青贮饲料补贴3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每年拨付作物秸秆加工青贮补助资金约8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户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洋县肉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有效解决了焚烧作物秸秆造成环境污染的难题。
按照“扶优、扶大、扶强”原则,培育扶持建设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年利用2万t以上秸秆加工企业2 户,1 万t 以上加工企业4 户。2022 年县财政投资70万元,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进行秸秆加工设备的引进和改造,提高企业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中小型饲草加工企业为辅助、以种养大户为补充的协同发展的专业化饲草饲料生产加工格局。
2018 年以来,通过加大饲草加工机械农机具补贴力度,补贴秸秆加工类机械共93 台(套),其中秸秆收割机3 台、揉丝铡草机6 台、铡草机15 台、饲草粉碎机23 台、立式饲草汇合机28 台、青贮饲料打包机6台、打捆机7台、运输机5台。在洋县东、南、西、中4 个片区建成以洋县胜泰、鹏辉、文群、祥瑞等4 个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青贮饲料配送中心,并根据养牛场(户)的分布情况在全县设置配送点15个,建立健全了县域内优质秸秆饲草饲料供给体系,有效解决了养牛户饲草饲料保障问题。
农作物秸秆青贮技术促进了肉牛产业的发展,肉牛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饲草饲料的需求。为了弥补作物秸秆青贮饲料的不足,洋县农业农村局、洋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与饲草加工企业和肉牛养殖场户研讨,从甘肃、四川等地引进饲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燕麦、苜蓿、小黑麦等饲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通过饲喂肉牛效果比对,筛选出了适合本地的优质肉牛饲草品种,目前已发展种植饲用玉米24.67 hm2、饲用甜高粱20 hm2、小黑麦40 hm2、燕麦26.67 hm2,有效增加了饲草资源总量,解决了规模化养殖饲草不足的问题。
通过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加大科学养牛技术宣传力度,引导养殖户转变饲养管理方法和方式,采用适应现代化的畜牧业生产模式。2022 年,洋县农业农村局分期、分批、分层次培训养殖企业管理人员36人、畜牧养殖技术人员350人。
利用微信群搭建肉牛产业发展综合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开展技术咨询,向养殖场(户)推荐优质可靠的种畜、饲料饲草、牧草种籽、农机设备、兽药器械等,及时传递生产、加工、市场价格、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全面为饲草加工企业和肉牛养殖场(户)做好服务。
进一步推进肉牛秸秆饲料产业化的利用率,既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首要任务,也是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洋县朱鹮生态保护区,在恢复植被、保护环境、发展社会经济致富奔小康的同时,结合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封山造林,退耕还草,重点建设大型优质秸秆饲料生产基地,辐射带动群众发展肉牛产业,为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从根本上减少农户随便在田边、地头和路边、河道边丢弃、焚烧农作物秸秆,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破环“碧水、蓝天、净土”的现象,为国宝朱鹮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需求不断增加。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同时,畜牧业生产由传统的“耗粮型”逐渐向“节粮型”转变,大力发展肉牛等节粮型草食家畜养殖是最好的选择。通过青贮技术,为肉牛等草食家畜提供大量优质的粗饲料,实现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有效避免人畜争粮的局面。
继续大力推进以全株玉米青贮为主的粮改饲,推广播种、收割、揉丝、粉碎、打捆、打包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技术,全面提升饲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推广“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健全完善饲草“种、管、收、运、贮”社会化服务体系[1],加大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不断提升秸秆饲料化水平。
加大肉牛养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设一批优质肉牛秸秆加工综合利用基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调动农民利用秸秆养畜的积极性,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目的。
畜牧技术推广部门要采取培训、示范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饲料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秸秆揉丝、青贮、黄贮、氨化、微贮、颗粒化等饲料化利用技术产业化进程,切实把“种、料、管、防”等先进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进行普及推广,促进秸秆饲料转化增值,发展壮大肉牛等草食畜牧业[2]。
肉牛是草食家畜,能充分利用粗纤维含量高的作物秸秆和多种青干草。洋县的气候适宜大部分牧草种植,但在引进新品种时,应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洋县土壤、气候条件而定,优选出适合本地的优良品种,先小范围试种试验,成功后再推广到全县种植,避免盲目引种、听信宣传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把防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农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与秸秆综合利用紧密结合[3],为肉牛产业和秸秆利用设立发展基金,加快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筛选引进一批适合洋县实地情况的收获机械、揉丝机等新型机械设备,探索秸秆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新途径、新模式。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秸秆收储,进行多元化加工利用,支持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社会化服务,并在政府引导下构建适应集约化、工业化、市场化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壮大秸秆加工企业,完善收、储、运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强化科技服务保障,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秸秆生产加工产业提质增效[4]。使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健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秸秆利用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秸秆综合利用途径不断拓宽,产业化利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综合利用价值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