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陶瓷雕塑中的表现*

2024-04-03 17:20杨海昕
陶瓷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题材雕塑

杨海昕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经过美术创作的长时间发展,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美术创作风格逐渐形成体系,与每一时代的社会现实相呼应,指向了现实背后的深刻而隐秘的问题。陶瓷雕塑作为中国雕塑的一个分支,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其创作映射着中国社会的变迁,陶瓷雕塑的发展离不开现实主义题材对其的启发。

通过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陶瓷雕塑中的表现,有利于梳理自己的、民族性的艺术脉络,对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1 中国当代雕塑

孙振华在《中国当代雕塑》中将中国当代雕塑的开始时间界定为1979年,他认为并不是属于这一时间划分段内的就可以被称为当代雕塑,而是处于这一时间线内,同时又具有一定当代价值的才能够被称为当代雕塑。

“星星美展”的创办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自我思想表达的需要,在美术界吹起了思想的号角,雕塑创作开始挣脱出传统形式的束缚,呈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以及批判。

1980年10月在杭州展出的央美毕业展,观众们对于雕塑的反应是“对当前现实生活的反映比较少,在这方面的反映大大不如话剧、文学。”可见人民对于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陶瓷雕塑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陶瓷与雕塑艺术门类中分化出来的独立艺术门类,脱离了陶瓷的纯工艺美术,但又以陶瓷材料为基础,倾向于纯造型艺术。作为纯造型艺术,必然离不开社会生产力总体状况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又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因此陶瓷雕塑与现实主义题材的表达是密不可分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人民需求与审美能力的提高,中国当代陶瓷雕塑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响应时代号召,革新艺术创作手法,结合实际,创作出具有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陶瓷雕塑作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 中国当代陶瓷雕塑中现实主义表现

“中国美术界一向有个说法——中国雕塑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总是慢半拍。”[1]处于这种大背景下,在中国雕塑艺术当代化转型的发展历程中,由于陶瓷材料的特殊性,在其创作与成型过程中比其他材料需要考量的内容更为复杂。“对于陶瓷雕塑,也时常被现代人模糊,而与陶瓷器皿相提并论。而它的存在意义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今社会,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且很高的价值体现。”[2]

陶瓷雕塑与其它材质的雕塑的区别在于陶瓷材料在雕塑整体构成上具有一定局限性,与其它材料所体现出的观赏性和视觉性不同,它是一种独特的材料表现方式。

正是因为陶瓷雕塑的这种特性,以陶瓷雕塑为单独分类对他的当代性与他对现实主义的表达进行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序章,现实主义题材下的当代陶瓷雕塑在改革开放之初表现为革命初期的蜕变状态,中国艺术观念日趋开放,走向一定的自由,艺术工作者把艺术创作作为自我拯救、寻求发展的方式。这时的陶瓷雕塑从简单的苏式(伟人像、英雄像)中逐渐脱离,更多的开始探寻西方雕塑中内在精神的雕塑表达形式,在雕塑创作中出现了长期被中国雕塑所忽略的批判精神,如王克平的《万万岁》所表现出的那个荒唐年代,刻画了在疯狂崇拜中高举语录的人物形象。

陶瓷雕塑创作由于还未打破大工厂烧造方式的局限,多为造型简单整体但又具有东方文化象征意义的动物陶塑,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隐喻性,如牛的踏实肯干、马的自由向上、羊的善良纯洁;学院派的主题性创作也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上有新的探索,例如吕品昌的《从地上长出来,迎着太阳》,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此时的现实主义题材陶瓷雕塑虽然造型简单,但是也反映出了陶瓷雕塑创作者们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尝试。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陶瓷雕塑迎来开场,随着第一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的开办,标志着中国雕塑世俗社会化的转型,具体表现为观念和文化的转型。

雕塑创作开始以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为重心,出现了纪念瓷,如亚运会纪念瓷,广告用瓷;生活人物题材陶瓷雕塑:表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及劳作成功;动植物陶瓷雕塑也在延续中有了新的发展:艺术创作者将对现实的思考融入艺术创作之中。

周国桢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秉持着“艺术反映时代”的创作观[3],周国桢陶瓷雕塑艺术思想流变与艺术风格形成研究,提炼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创作出如《落叶归根》、《静观》等作品,作品于静默中隐含着生机与活力,反映着社会精神。他打破了大工业机械化生产造成的陶瓷原料、工艺、烧成制度等现象的单一化,呼吁探索新的陶瓷艺术风格与材料,将中国陶瓷艺术从民间艺术转向陶瓷雕塑艺术的历程中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烧造方法,为此后对于现实主义题材陶瓷雕塑的创作语言创新开拓了新的可能。

2000年至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逐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为现实主义美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主题。

中国陶瓷雕塑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呈现了新的变化——对陶瓷材料的反向思考:中国的陶艺雕塑制作过程延续了传统流程,不论是原料的选用或是制作的步骤,如果存在问题就会使得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形成某些“缺点”,而这个“缺点”一经形成就会被视作“废品”而加以抛弃,但是,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作品中对这些“缺点”有了新的理解[4]。

艺术家将“缺点”作为新的陶瓷烧造手法,与作品的特性与所表达的内容相结合,使得作品更加贴合创作主题,开拓了创作手法与审美意趣的新领域,推动着着中国当代陶瓷雕塑向更多样化的方面拓展;材质的选择:现代陶瓷雕塑在泥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因此在创作中许多艺术家将作品的特质与泥性相结合,如粗犷悲亢的主题陶雕选用粗质的泥料、表达英雄精神文化的陶雕选用细腻均匀的泥料;新物质的添加:出现了加盐、铁等化学物质以达到烧成效果的坑烧、乐烧;艺术语言的转化:姚永康的《世纪娃》将学习到的西方古典雕塑艺术创作经验与中国传统陶瓷媒介材料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也对中国当下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艺术化的反映[5]。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让当代艺术家在艺术舞台赋予了自信,创作出更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点的陶瓷雕塑作品。

同时,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采用现在新的工艺方法,突破传统的状态来展现作品形象,运用抽象以及创作者想象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吸纳西方艺术创作中的新技法、新工艺,同时又继承传统精华,扎根于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

3 现实主义题材与中国当代陶瓷雕塑的关系

3.1 需要与延续

孙振华在大同国际双年展学术交流会议中提出,要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重新想象中国传统,从中西文化对冲的影响中剖析界定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雕塑传统。

在对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中,将雕塑当做研究“主体”,将中国当做“他者”是不恰当的,中国陶瓷雕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陶瓷作为传统的雕塑材料,其所体现出的传统符号对社会文化的反映是有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的传达,梅兰竹菊、龙凤、雨雪都是一种精神符号。陶瓷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也逐渐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且是一种随着社会变动、艺术家的手法创造而不断被丰富构建的精神。中国陶瓷雕塑是表达现实主义题材、传递人文思想的重要媒介。“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十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艺术创作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对社会人文有积极的助长推动作用,不能脱离客观真实,凭空而来。在近当代的发展中,陶瓷雕塑拥有了新的历史使命与历史担当,这促成了艺术家们对于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技法、材质、釉色有了不断地革新,以反映社会表现、民族文化、时代精神,延续了陶瓷雕塑的发展。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陶瓷雕塑足以再现中国当代发展的历史轨迹。

3.2 促进与发展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段讲话说明了现实主义题材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中国当代陶瓷雕塑作为传统艺术门类的重要代表之一,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现实主义与传统陶瓷雕塑的融汇出新是社会的刚需,是时代的号召。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当代陶瓷雕塑创作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真正做到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相统一。

艺术来源于现实,现实又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关系。现实主义题材的美术创作不仅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创新思潮,而且也是党和人民所倡导、希望的艺术形式,当代陶瓷雕塑艺术家在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当中应顺从时代发展,解放思想,在对传统陶瓷雕塑的创新中又与现实发展的需求相统一。

4 结语

现实主义题材作为一种经典艺术样式,不断传承与创新,而多元化与开放性的表达方式作为当代陶瓷雕塑的主要创作语言特征融入到现实主义题材的陶瓷雕塑创作中,陶瓷雕塑材料的独特性与现实主义的艺术功能性相互促进,使陶瓷雕塑在泥料、手法、釉色上为贴合创作主题而不断创新,增添新的内容涵义。中国当代陶瓷雕塑是动态的,不断在现实主义的影响下被建构的,是对不断到来的新时代的阐述。我们应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思考如何在陶瓷雕塑的发展中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大众、批判现实,不断丰富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历史内涵,守正创新、开拓外延。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题材雕塑
巨型雕塑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我的破烂雕塑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新法律现实主义
写实雕塑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