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璐 刘 琪 郭 羽 杨琬芳 李保珍 元海军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更应该以高尚的医德赋予医学生命的温度。因此在专业课中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作为中医药院校重要的公共课程,承担着连接基础课与临床的桥梁作用。为了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价值引领,教师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与更新,做到因势利导、与时俱进[2]。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对疫情中蕴含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并将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介绍。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纳入了乙类法定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封城、封路、停运、停业、停课等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给人民的生活、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较大变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及其严峻的形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必然会对病毒的危害、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中医药对疫病防治的优势等进行新的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因此,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案例融入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病毒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通过学生的共情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与时效性,有助于实现课程的情感目标。
2.1 病毒来源拒绝野味尊重自然疫情出现时,尽快确认病原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有助于迅速阻断人与病原体的接触,对于病原体早期预防和疫情控制的意义不言而喻。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中间宿主还未最终确定,但学者在蝙蝠、穿山甲等多种野生动物体内分离出了与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状病毒[3,4],其中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蝙蝠冠状病毒的同源性高达96%,提示蝙蝠有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宿主。事实上,许多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来自野生动物,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病毒等。在绪论中讲授微生物的宿主时,可以融入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自然宿主、中间宿主的概念;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野生动物在疾病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从而意识到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借此倡导学生拒绝消费并自觉保护野生动物,怀有敬天畏地之心,尊重自然与生命。
2.2 战疫逆行医学使命社会责任中医药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具有“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医学责任感与使命感。疫情来临之时,面对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医护人员义无反顾逆行而上,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部分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医学信念有所动摇。借此次疫情,教师可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组织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在疫情期间通过所见所闻对医者这份职业产生的新感悟。在课堂上强调钟南山、张伯礼、李兰娟等专家对疾病防治的医学贡献,以及他们解读疾病所起到的教育大众、引导决策、稳定人心的作用,必将有助于学生将医学责任感和使命感内化与升华,让学生再次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医者的社会责任,激励学生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在今天学医和将来从医的道路上真正实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承诺。
2.3 研发攻关科学武器科技力量唯有认识病毒,才能战胜病毒。疫情面前,科研战线全力出击,从病原体到致病机制明晰,从诊断试剂盒到疫苗研发问世,系列研究成果体现了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在不断深入,提高了防控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以科技强大的力量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底气与勇气。只有借助科技,人类才能对病原微生物有更深入的认知与更有效的防控。因此,科技的力量是贯穿课程始终的一项重要思政资源。例如,讲授病毒吸附时,融入我国学者在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细胞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讲授抗病毒感染时,可向学生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制备过程及作用机制,并展示疫苗研发与接种的“中国速度”,从而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
2.4 中医方案中医自信民族自豪全国中医药大会明确,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此次疫情初期,国家便成立了中医高级专家组,张伯礼、仝小林院士出征武汉,先后近800 名中医专家,近5000 名中医同仁共同为疫病的防控与救治贡献了中医力量。2020 年1 月22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中医药纳入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在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中,使用中医药的人数及中医药总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中医的特色优势再次得到发挥与认可。教师可以此次疫情为背景,将中医的独特地位、作用契合于教学中,并通过在线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享亲身感受到的中医价值,从而使其更加坚定中医药自信。见图1。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传承中医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勤于实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中医和现代医学更好地融合,让中西医互学互鉴、携手造福人类。
图1 学生线上讨论截图
2.5 识别谣言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尤为便捷。疫情期间,学生可通过网络实时了解疫情动态与防护措施,但同时,误导公众、引发恐慌的谣言也屡见不鲜。因此,学生要能够以批判性思维,从科学的角度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加以思考、分析和甄别[5]。教师可精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疫情信息,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利用专业知识对其真实性进行辨别。例如,在学习绪论章节中微生物的控制方法时,教师以75%酒精的消毒机制引导学生分析高度白酒是否具有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以及是否酒精浓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在学习抗病毒感染时,可让学生判断抗生素是否能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网络信息的真伪加以科学分析,帮助其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一方面体现了微生物知识的实用性,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从而在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够做到明辨是非、抵制谣言、阐明真相。
2.6 正视疫情科学防护人文关怀树立良好、健康的防护意识是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情感目标之一。从病因学角度而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类可预防的疾病,因此依据微生物学相关理论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在讲授病毒包膜的特性时,教师可通过分析肥皂洗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机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目前已明确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因此在讲授病毒的传播方式时,教师可结合本次疫情倡导的“口罩文明”、呼吸道礼仪等防控措施,巩固学生的健康防护意识。此外,教师在强调避免与传染源接触对疾病预防的关键作用时,还要鼓励学生理解、关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多种方式支持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赋予抗疫人文关怀的温度。
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融合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既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为课程提供了丰富新鲜的思政元素[6]。课程思政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教师首先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与改进,做到既能宏观把控专业课与思政的化学反应,又能在具体的知识点顺势而为融入德育引导,将课程思政做到如盐化水、如花在春。其次,教师要利用多元的授课方式,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配合启发式、讨论式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体会、感悟、升华其背后蕴藏的思想道德意义,使思政教育自然贴切、更具活力[7]。最后,课程评价体系要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纳入其中,及时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成长成才情况,使教育回归本质与初心。总之,只有将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与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课程思政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从而充分发挥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铸魂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