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琴 陈兰兰
(泉州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福建 泉州 362002)
机械通气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治疗危重症的常用措施,可以有效维持患者气道通畅,改善通气质量,防止机体缺氧,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条件。但长时间机械通气往往会遗留多种后遗症,如呼吸肌、膈肌、腹肌等肌肉乏力和胃肠功能障碍(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GID)等[1]。胃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2],如果出现GID,肠道菌群和内毒素很容易进入血液系统,轻者影响肠道营养吸收,出现营养不良;重者增加多器官功能障碍风险,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研究[3,4]显示,ICU 机械通气患者GID 发生率为50%,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减弱、应激性胃肠道溃疡等。临床常规干预和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早期肠内营养、抗感染、肠道灌注、调节肠道菌群、饮食护理和肠道常规护理[5,6],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尽人意。有研究[7]根据危重症患者GID 情况进行集束化护理,可有效改胃肠功能和短期预后。但病情容易反复,无法从根本上纠正GID。中医外治特色护理法在GID 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中药穴位敷贴、按摩手法、定向透药等在改善胃肠道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降低GID 复发率,改善患者胃肠功能[8-10]。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穴位敷贴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ICU 机械通气GID 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 年7 月—2022 年6 月于泉州市第一医院ICU 接受治疗的机械通气GID 患者64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ICU机械通气GID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参考《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11]有关GID 的诊断标准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标准。
1.3 辨证标准符合《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病情严重度评分及预后评估系统和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11]有关腑气不通证的中西医结合证型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年龄20~60岁,性别不限;在泉州市第一医院ICU 住院;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72 h;机械通气24 h 后,出现GID;发病前无胃肠道基础性疾病,入院时肠鸣音、腹内压正常;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10 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5 排除标准对敷贴中药过敏;敷贴部位皮肤破损、红肿、溃疡等;存在外科急腹症;入院48 h 内曾使用甲氧氯普胺;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1.6 中止或脱落标准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不佳,无法配合完成规定治疗;治疗过程中擅自接受可能影响效果观察的其他方法;出于各种原因(如病情加重等)要求出院或转院,无法继续观察者。
1.7 护理方法两组均接受临床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遵医嘱积极治疗相关原发性疾病,尽量减少或消除原发性疾病诱发因素;给予必要的生命支持,如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给予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给予排痰护理;给予口腔护理和脱机前的心理护理等。
1.7.1 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持续干预1周。具体如下。
(1)成立集束化护理干预小组:由ICU 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各1 名及护师2 名共同组成集束化护理干预小组,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要负责ICU 重症患者治疗相关方案和知识的咨询;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和护师主要负责集束化护理方案制定、专家遴选、方案预试验和统一培训。
(2)集束化护理方案制定与实施:①胃肠功能和营养风险评估。于患者入院24 h 内,分别采用急性胃肠损伤(AGI)诊断分级和营养风险评估表(NRS-2002)评估胃肠功能和营养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遵医嘱决定肠内营养支持的具体方案。②确定营养摄入量及喂养方式。于患者入院24 h 内,采用间接量热法评估患者基础代谢率,确定营养供给量;并根据患者GID 情况,选择合适喂养方式。每周评估1 次,适时调整方案。③体位管理。在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患者半卧位和右侧卧位相互交替,保持床头抬高45°。④腹部按摩。除不适合腹部按摩(消化道出血、腹部手术等)患者外,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腹部按摩。双手掌在腹部范围(髂棘连线至腹股沟)以顺时针方向按摩,刺激腹部皮肤迷走神经;然后用手掌拍打腹壁,力度以腹壁振动、患者能耐受为度。早晚各1 次,每次15 min。⑤腹内压监测。采用间接测量法监测腹内压,每4 h 监测1 次;腹内压持续增高者,每2 h 监测1 次。腹内压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按原方案继续给予肠内营养;腹内压16~20 mm Hg,给予滋养型喂养;腹内压>20 mm Hg,暂停肠内营养。⑥监测电解质变化。肠内营养期间,每天定时监测患者体内钾、镁、磷酸盐等电解质的变化。
1.7.2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穴位敷贴中药复方通腑散治疗。该方由厚朴、黄芪、木香、枳实、青皮、陈皮、当归、大黄等组成,所有药材均打磨成粉,使用前用茶油搓揉成直径约1 cm 的药丸。清洁并消毒中脘、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将药丸放置于以上穴位,使用5 cm×5 cm 塑料薄膜覆盖,以防过敏纸胶固定四周。每天1次,每周7 d,共干预1周。若出现敷贴部位皮肤过敏或水疱,则停药观察,如果相关症状较为严重,给予对症处理;如果症状轻微,一般停药后即可自行缓解。
1.8 观察指标
1.8.1 胃肠功能评分采用胃肠功能障碍与衰竭(GIDF)评分系统评价患者胃肠功能,共0~4 分,评分越高表示GID越严重。
1.8.2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肠鸣音恢复、进食恢复时间。
1.8.3 患者健康状况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腹围和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APACHEⅡ评分总分71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健康状况越差。
1.9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完成情况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有2 例、1 例因病情恶化、主动退出等原因中止或脱落,最后两组分别纳入30例、31例。
2.2 GIDF评分治疗后,两组GIDF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于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ICU机械通气GID患者治疗前后GIDF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ICU机械通气GID患者治疗前后GIDF评分比较(± s,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30 31治疗前2.31±0.35 2.28±0.28-0.370 0.713治疗后1.81±0.21 1.22±0.14-12.951<0.001 t值-6.710-18.546 P值<0.001<0.001
2.3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肠鸣音恢复、进食恢复时间均明显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ICU机械通气GID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s,h)
表3 两组ICU机械通气GID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s,h)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30 31首次肛门排气时间35.12±6.37 15.72±4.86-13.400<0.001首次排便时间62.02±8.32 51.37±6.51-5.578<0.001肠鸣音恢复时间15.64±3.12 11.21±2.84-5.803<0.001进食恢复时间43.27±7.53 24.72±5.53-10.992<0.001
2.4 腹围、APACHE Ⅱ评分治疗后,两组腹围、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ICU机械通气GID患者治疗前后腹围、APACHEⅡ评分比较 (± s)
表4 两组ICU机械通气GID患者治疗前后腹围、APACHEⅡ评分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30 31腹围/cm治疗后18.84±4.121)16.25±3.591)-2.602 0.011治疗前84.27±6.21 83.76±5.96-0.327 0.745治疗后80.64±5.431)75.82±4.721)-3.704 0.001 APACHEⅡ评分/分治疗前22.53±5.32 21.78±4.89-0.574 0.569
ICU 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需长期卧床治疗。在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时,患者常出现腹胀、便秘等胃肠道功能异常症状,使用无创面罩通气患者由于胸腔内压增加,肺顺应性下降,胃肠道功能障碍更为明显。研究[12]显示,30%~70%的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会出现GID,表现为肠内营养期间胃肠不耐受,肠内营养无法实施,加大了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延长康复进程。
本研究针对腑气不通型GID 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和辨证穴位敷贴。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GIDF 评分,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肠鸣音恢复、进食恢复时间,腹围和APACHEⅡ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提示集束化护理和穴位敷贴可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胃肠功能、减少胃肠不耐受情况。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研究[13]显示,ICU 危重症患者每日丢失蛋白12~16 g,甚至可能达30 g。若无法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及时的营养支持,将有可能降低患者免疫力,延长住院时间,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本研究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ICU 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和营养风险进行早期评估,并采用能量代谢方法,精确评估患者营养供给量。这样有助于根据患者胃肠功能状态,及时调整喂养速度和喂养方式,提高营养消化吸收率,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此外,集束化护理措施根据危重症患者情况进行腹部按摩,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助于实现尽早排气、排便和肠鸣音恢复。
GID 属于中医学“腹痛”“痞满”范畴。危重症患者往往机体正气不足、营卫不固,难以抵抗外邪入侵。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ICU 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持续机械通气,无法发挥肺之肃降功能,影响六腑贯通,容易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司,阻滞胃肠,从而出现腑气不通型GID,表现为脘腹胀满、腹痛、排便异常等症状,因此当以通腑降浊、健脾益气为主要治疗原则[14]。穴位敷贴具有药物和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方中大黄可清热解毒;厚朴、枳实、木香、青皮、陈皮可理气化湿导滞;黄芪可补中益气;当归可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同时,本研究选择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等脾胃相关腧穴进行敷贴,内关归手厥阴心包经,行穴位敷贴可改善患者气机阻滞导致的胃气上逆;中脘归任脉,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可调节危重症患者机体阴阳之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补中益气;三阴交为足厥阴肝经、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交会穴,可改善脾胃气血虚弱,脘腹胀满症状。上述中药穴位敷贴,可起到行气通腑、宽中除满之功,可增强ICU 机械通气患者胃肠道蠕动,促进胃肠道排气、排便,从而改善胃肠道功能。
集束化护理联合穴位敷贴可改善ICU 机械通气GID患者胃肠功能,促进排气、排便和身体健康恢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