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娜 胡 慧 王朝阳 黄正正 文 峰
(1.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3.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4.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湖北 武汉 430065)
疫情时代下,高校学生因学习方式改变、出行社交受限、健康担忧等原因,心理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1,2]。中医治未病理念在临床众多循证实验中,被证实为确有效果的科学防治体系[3,4]。常见针对已患心理疾病群体开展的治疗性研究,包括中医药内服外治、养生功法锻炼、五行音乐和情志疗法等干预方法,而“未病预防”研究涵盖较少。有学者[5]提出,在当代健康理念中,应重视疾病中“人”的个体差异,加强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本文旨在根据治未病理念对健康人群、已患人群、康复人群进行分类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优化的中医药干预方案。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 年2 月—2022 年7 月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 级两个班共101 名学生为观察组,女68 名,男33 名。选取另外两个平行班共98 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女67 名,男31 名。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中医心理健康状态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
1.2 实施方法
1.2.1 划分中医心理健康状态状态辨识是中医健康管理和评估的关键和核心[6]。本文基于治未病理念内容,将心理健康状态归纳为心理“未病态”,即机体气血调和的情志平和态,或情志轻度失调的亚健康状态;心理“已病态”,即机体脏腑失调或因心神失养,表现出明显的情志异常和躯体症状;心理“瘥后态”,即机体经过治疗,初愈后情志不稳定的状态,仍需强化中医心理保健康复。分类的目的是进行动态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管理服务。
1.2.2 干预内容
1.2.2.1 对照组 以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指导,按在校管理计划开展活动。
1.2.2.2 观察组 首先,建立治未病心理干预小组,提供与阶段相匹配的健康教育方案,由中医专家、辅导员负责“未病”心理健康意识培育的知识宣教安排等,中医专家、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已病”心理失调干预诊治,学业班主任和高年级学生班助负责“瘥后”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其次,建立身心健康线上资源库,根据学生的需求,反馈和干预指导方案内容;定期将中医心理健康知识、养生功法锻炼视频等资源上传至班级微信平台、云端网盘共享等,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的可持续性融会贯通。最后,在常规心理健康活动基础上,根据中医心理健康状况划分,开展计划(每周1次,每次40~60 min,共24周即1个学期)。
具体内容:(1)“未病”心理健康意识培育阶段:①增强正气,邀请中医专家开展“未病”宣讲,如“中医四季养生法”“中医五脏与情志关系”等;掌握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养性调神等,开展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功法锻炼。②防邪规避,设立“邪气”特征心理健康预警指标体系。外部环境包括天时、地理、气候、季节等,如春主“升发”、冬主“闭藏”,春、冬季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季节;自身环境包括气郁质、气虚质等偏颇体质。通过情志筛查、体质辨识,分析易感人群信息并建立中医心理健康档案。(2)“已病”心理失调干预诊治阶段:①因人制宜,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如因学习就业、亲子关系、居家隔离等产生的心理问题。根据不同体质匹配药食物疗法,如气郁质大学生注意动静结合和情志调养,多食用清润之品。②防止传变。首先阻截病传途径,采用中医情志疏导疗法如“以情胜情”“言语疏导”等,并在中医师指导下遣方用药、疏肝解郁等。其次充实尚未受邪之处,结合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移情易性、顺意从欲等,阻断传变。严重危机状态学生紧急送医。(3)“瘥后”心理健康习惯养成阶段:①平衡阴阳,满足“瘥后”机体恢复期更高心理诉求,如“气郁质者如何更好地适应求职压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情志疏导方法”等。②防止复发,进行中医治未病偏颇体质康复指导,如中医健康管理宣教活动,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个性化药膳、茶饮指导。并给予复发诱因预警,如食复、劳复、药复和环境变化致复等。
1.3 评价指标
1.3.1 心理健康评价采用90 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7],因子分大于2,或总分大于等于160分,即筛选为阳性。
1.3.2 中医心理健康状态划分心理“已病态”和“未病态”根据SCL-90 症状量表并结合中医“四诊合参”诊断(望神志、闻声音与语言、问情志苦乐、睡眠和体征、切脉等),心理“瘥后态”根据基本资料的既往病史和学生访谈进行筛选。
1.3.3 观察组学生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级。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中医心理状态SCL-90总分实验前,两组中医心理状态SCL-90 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两组评分均降低,除对照组心理“未病态”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中医心理状态SCL-90总分比较 (± s,分)
表2 两组学生中医心理状态SCL-90总分比较 (± s,分)
注:与同组实验前比较,1)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人数101 98心理“未病态”实验前134.33±18.21 137.01±18.41 0.263 0.803实验后103.32±6.191)122.33±14.74 4.463<0.05心理“已病态”实验前254.01±66.25 252.85±65.57 0.024 0.981实验后100.57±5.091)166.57±9.611)16.789<0.05心理“瘥后态”实验前167.77±8.14 169.89±15.71 0.206 0.851实验后101.32±10.021)112.11±6.751)6.463<0.05
2.2 中医心理状态SCL-90因子评分实验前,两组中医心理状态SCL-90 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对照组“人际关系敏感”“其他”2个因子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其他”6 个因子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4个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中医心理状态SCL-90因子评分比较 (± s,分)
表3 两组学生中医心理状态SCL-90因子评分比较 (± s,分)
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其他观察组(101名)对照组(98名)组间比较(P值)实验前2.53±0.46 2.54±0.39 2.05±0.48 2.13±0.42 2.12±0.27 1.52±0.49 1.66±0.54 1.95±0.61 1.37±0.44 2.07±0.18实验后1.53±0.47 2.48±0.59 1.47±0.28 1.44±0.22 1.29±0.47 1.07±0.29 1.59±0.48 1.88±0.52 1.32±0.23 1.45±0.18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实验前2.56±0.50 2.43±0.67 2.01±0.59 2.12±0.60 2.16±0.42 1.56±0.66 1.62±0.61 1.97±0.55 1.37±0.49 2.11±0.36实验后2.54±0.27 2.44±0.49 1.58±0.28 2.08±0.42 2.14±0.24 1.57±0.36 1.62±0.50 1.89±0.69 1.37±0.14 1.64±0.28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实验前>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实验后<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观察组学生满意度观察组101 名学生对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满意度为82.18%~100.00%。见表4。
表4 101名观察组学生对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满意度[名(%)]
3.1 方案可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中医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均可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观察组SCL-90 总分和部分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方式选择上,中医方案更有效。中医治未病理念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判和干预特点,使得该方案突出了中医特色防御优势,发挥了“上工救萌”的功能,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以治未病理念实现对健康管理对象整体性的动态评估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十分符合大学生个性化时代需求。将不同心理状态学生进行中医状态分类,针对不同需求群体,将预防、干预、防复有效结合,因人而异、分类指导[9]。在心理失调发生前,积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当心理失调已经发生,则争取早期诊疗,并根据心理规律预测病情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心理危机发生[10];当心理失调已经处于康复阶段,积极、主动维护心理健康能力,防止心理问题复发。本研究方案针对目标人群实现心理干预精准化,有效降低“已病态”学生心理失调水平,维持和提升“未病态”和“瘥后态”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能力养成。
3.2 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本研究在对观察组学生进行方案满意度调查时,有9个条目满意度在90.00%以上,表明方案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尤其是在提升心理健康维护自主性、增加心理健康活动参与度和提高中医心理健康知识兴趣上,满意度均达到96.04%(97/101),这可能与方案设计的合理且融入了形式多样的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有关。因治未病终极目标是调整机体阴阳平衡,从而契合医学初衷和长期自觉的健康维护,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习惯养成体系,故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但中医心理健康素养的满意度为82.18%(83/101),可能原因为中医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精力和阅历去积累的,短时间内学生还无法掌握中医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然而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表示该方案不仅能够切实维护心理健康,还能在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提升中医学习兴趣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首先,本研究对中医心理健康状态的辨识和分类是结合多种方法的探索式尝试,此处是难点也是今后努力的创新点。其次,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须加强中医健康素养的自我培养。如何引导和培育学生以中医健康思维妥善处理心理矛盾,是接下来要攻克的重点。最后,中医因时、因地、因人预警指标能够预判心理危机风险,但如何建立数据模型并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进行智能化预警评判,让科技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依据,仍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