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燃烧三要素看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024-04-02 13:55瞿同炜
今日消防 2024年2期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火灾

瞿同炜

摘要:扎实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为单位人员生命与财产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还能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消防安全基础。通过分析燃烧三要素与火灾之间的关系,从预防火灾的源头——控制燃烧的发生,来消除或减少火灾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单位如何更有效地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关键词:燃烧三要素;火灾;消防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4)02-0060-04

近年来,火灾事故在单位场所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作为预防和控制火灾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单位安全、保护员工人身安全和财产而言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火灾的发生常与燃烧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密切相关,这三者是引发并使火灾持续的必要条件。研究三要素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火灾的形成和发展机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火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许多单位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对燃烧三要素的认识不足、消防设施和设备维护不到位、消防培训和演练不够规范等。因此,深入研究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提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保障单位人员和财产的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提高单位对火灾的应急处置能力,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文化氛围。为实现这一目标,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消防法律和规范,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体系,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演练,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及时消除消防隐患,做好火灾报警和扑救工作,积极配合消防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通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达到消防无事故、无隐患、无违法的良好状态。

2 燃烧三要素与火灾的关系

只有搞清楚燃烧三要素与火灾的关系,才能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上对症下药,才能在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上有的放矢。

2.1  燃烧与火灾的概念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1]。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1]。从概念上来看,没有燃烧就没有火灾,只有燃烧的发生,才会导致火灾的发生。

2.2  燃烧的三要素

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人为现象,既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也可能造成火灾和环境污染等危害。要使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1]。如果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者三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燃烧就不会发生或者停止。

2.2.1  可燃物

可燃物是指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纸张、布料、汽油、天然气等。按其化学组成可以分为有机可燃物和无机可燃物两大类。有机可燃物主要含有碳、氢、氧等元素,如甲烷、乙醇、葡萄糖等。无机可燃物主要含有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如镁、硫、氢等。按其状态可以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2]。可燃固体通常需要经过加热或者粉碎才能与空气充分接触并發生反应,如木材、纸张等。可燃液体通常需要经过挥发或者雾化才能与空气充分混合并发生反应,如汽油、酒精等。可燃气体通常可以直接与空气混合并发生反应,如天然气、氢气等。

2.2.2  助燃物

助燃物是指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发生反应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最常见的助燃物是空气中的氧气,它占空气体积的21%左右。除了氧气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助燃物,如含氧化合物(如硝酸钾)、卤素(如氯)、过氧化物(如过氧化钠)等[1]。这些助燃物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氧原子或者自由基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2.2.3  引火源

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助燃物反应所需的初始能量来源。引火源可以分为直接着火源和间接着火源两大类。直接着火源是指可以直接点着可燃物的热源,如明火、电火花、雷击等。间接着火源是指可以间接提高可燃物的温度,使其达到燃点的热源,如高温加热、摩擦发热、自燃发热等。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燃点(即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一般来说,可燃气体的燃点较低,可燃液体的燃点较高,可燃固体的燃点最高。常见的点火源可分为以下七项:①热点火源。通常包括高温热表面、日光照射并聚集等,加热用火、维修用火和其他明火火源。②电点火源。主要是指电气火花引火源,包括电火花、静电火花、杂散电流和雷电等。③机械点火源。主要是指非电气火花,通常是机械撞击、摩擦产生的火花,或绝热压缩引燃等。④化学点火源。主要是化学反应放热和发热自燃等,涉及自热物质、发火物质和催化,不稳定物质等。⑤波点火源。通常以射频能量、光辐射、激光辐射、电离辐射等形式引燃,如冲击波、电磁波、超声波和激光波等。⑥烟火材料点火源。属于特殊类化学点火源,包括黑火药、烟火药、引火线等物品,以烟火药敏感度和烟火药危害度进行危险性分类定级。⑦杂项。不属于上述六大项的点火源[3]。

3 消防安全管理的多元化策略

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是从消氧、隔热、去可燃物三个方面进行,即切断燃烧的三要素。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消防安全管理有各自的适用性和优劣,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条件,作出灵活的选择和组合。

3.1  消氧法

消氧法是指通过降低空气中的氧含量或者替换空气中的氧气,使可燃物不能与氧气反应而达到防火目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①通风灭火法:利用风力或者机械通风,将空气中的氧气稀释或者排出,使其低于可燃物的最低燃点,从而抑制或者停止燃烧。②窒息灭火法:利用不参与燃烧反应的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氮气等)或者水蒸气等,将空气中的氧气排挤或者稀释,使其低于可燃物的最低燃点,从而抑制或者停止燃烧。③隔离灭火法:利用不参与燃烧反应的固体材料(如泡沫、沙土等)或者液体材料(如水、泡沫液等),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切断其与氧气的接触,从而抑制或者停止燃烧。

根据消氧法的特点和使用方式,消氧法一般适用于以下场景和条件:①可燃物为易挥发或者易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的物质,如有机溶剂、油类等。②可燃物为高温下易自然分解产生自由基并引发链式反应的物质,如聚合物等。③可燃物为高温下易与空气中其他成分发生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如金属粉末等。④火灾场所为封闭或者半封闭空间,如仓库、车间、船舱等。

与其他种类的灭火方法相比,消氧法具有以下优劣:优点:能够有效地抑制或者停止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减少火灾扩大和蔓延的可能性;能够避免使用水等可能造成二次损失或者环境污染的灭火介质;能够适应多种类型和状态的可燃物。缺点:需要专门的设备或者器材,如通风设备、惰性气体灭火系统等,投入成本较高;可能会影响人员的生命安全,如降低空气中的氧含量或者增加空气中的有毒气体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能会影响火灾现场的调查和鉴定,如改变现场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

3.2  隔热灭火法

隔热灭火法是指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或者阻止热量的传递,使可燃物不能达到燃点或者维持燃烧所需的温度而达到防火目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冷却灭火法:利用水或者其他冷却介质,将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低于其燃点或者自燃点,从而抑制或者停止燃烧。②隔离灭火法:利用不易传热或者不参与燃烧反应的固体材料(如水泥、玻璃等)或者液体材料(如水、泡沫液等),将可燃物与火源或者其他可燃物隔离,切断其与热量的接触,从而抑制或者停止燃烧。③遮蔽灭火法:利用不易传热或者不参与燃烧反应的固体材料(如水泥、玻璃等)或者液体材料(如水、泡沫液等),将火源或者其他可燃物遮蔽,阻断其向周围辐射或者对流传递热量,从而抑制或者停止火灾的扩大和蔓延。

隔热灭火法适用于以下场景和条件:①可燃物为易受外部温度影响而发生自然分解或者自然着火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等。②可燃物为易受外部温度影响而发生相变或者挥发产生可燃性气体的物质,如蜡、油类等。③火灾场所为开放空间,且火源与可燃物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如森林、草原等。

隔热灭火法具有以下优劣:优点:能够有效地抑制或者停止可燃物的自然分解或者自然着火,减少火灾发生和扩大的可能性;能够避免使用惰性气体等可能造成人员窒息或者中毒的灭火介质;能够适应多种类型和状态的可燃物。缺点: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或者其他冷却介质,可能造成水资源浪費或者环境污染;可能会影响可燃物的正常使用或者保存,如导致可燃物变形、变质、腐蚀等;可能会影响火灾现场的调查和鉴定,如改变现场的温度、湿度、灼伤程度等。

3.3  去可燃物法

去可燃物法是指通过清除或者移走可燃物,使火源不能与可燃物接触而达到防火目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清扫可燃物:利用人工或者机械,将火灾场所或者周围的可燃物清扫或者清理,从而消除或者减少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②移走可燃物:利用人工或者机械,将火灾场所或者周围的可燃物移走或者转移,从而消除或者减少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③破坏可燃物:利用人工或者机械,将火灾场所或者周围的可燃物破坏或者拆除,从而消除或者减少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

去可燃物法适用于以下场景和条件:①可燃物为易受火源点燃并迅速蔓延的物质,如纺织品、塑料等。②可燃物为易受火源引发爆炸或者剧烈反应的物质,如气体、粉尘等。③火灾场所为开放空间,且可燃物与火源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如仓库、垃圾场等。

去可燃物法具有以下优劣:①优点:能够有效地消除或者减少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防止火灾的发生和扩大;能够避免使用水、惰性气体等可能造成二次损失或者环境污染的灭火介质;能够适应多种类型和状态的可燃物。②缺点: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或者机械力,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设备损坏;可能会影响可燃物的正常使用或者保存,如导致可燃物损毁、丢失、散落等;可能会影响火灾现场的调查和鉴定,如改变现场的原貌、分布、数量等。

4 从燃烧三要素看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从燃烧的三个要素来看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其实就是预防和控制燃烧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燃烧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增强单位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及应急处置能力。单位作为消防安全管理的主体,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并明确消防安全责任,要层层分解消防安全责任,推动消防安全责任制的具体落实,要细化到单位的每一名员工。目的就是要使单位全体人员提高参与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单位全体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单位员工的应急处置的能力同样重要,日常要加强火灾隐患辨识检查、火灾报警、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操作、疏散逃生、初期火灾扑救等知识的学习。

二是严查单位点火源。在增强单位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基础上,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就要认真分析本单位存在的引火源信息,并对引火源开展认真细致检查,建立好台账资料。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本单位管理的引火源一律清理,对单位生产经营确需使用的引火源逐一采取防护措施。比如,电气线路的管理可借助智慧用电检测系统,动火作业的实施是否严格按照动火审批程序实施,电动车的充电停放是否落实“三集中”措施等。

三是严查单位可燃物。在每个单位中,可燃物是不可避免地存在。那么就要有重点地开展可燃物的检查,尤其是和引火源接触密切的可燃物和违反国家内外装修规定的可燃物,必须作为日常检查的重点。比如管道井、电缆井内是否违规堆放杂物;配电箱周边是否堆放可燃物;单位油烟管道与可燃物之间是否设置隔热或散热等防火措施,是否定期清洗油烟管道等。

四是严格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单位必须严格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制度,应定期进行检查,发现潜在的火灾风险和安全漏洞。这可以通过内部安全检查、雇用专业检查人员或与相关部门合作来完成。创建一个详细的火灾隐患清单,列出所有发现的问题和需要整改的事项。清单应包括问题的具体描述、位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等信息。对于能够当场整改的火灾隐患,单位应该立即采取行动进行整改。例如,修复电气故障、更换损坏的设备、清理易燃物品等。确保整改措施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对于无法当场整改的问题,单位应制定明确的整改计划,并设定合理的整改期限。监督人员应跟踪整改进展,并在整改期限届满前提醒责任人及时完成整改工作。完成整改后,应进行验证,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五是确保单位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常见的消防设施器材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灭火器等。这些设施器材的检查维护保养制度必须严格落实,确保一旦火灾发生后能够正常启动发挥作用,有效控制不利燃烧或火灾的扩大蔓延。

5 案例分析

以2020年福州市闽侯县一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加工区发生的火灾事故为例,分析了事故的原因、过程和后果,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为提高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5.1  事故概况

2020年6月28日20时42分,闽侯县一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加工区一厂房发生火灾,造成火灾直接财产损失785.8万元。经调查,该厂房为钢结构单层厂房,占地面积约5000m2,主要用于生产加工薯类食品。厂房内部分区域存放了大量易燃易爆物品,如木托盘、纸箱、塑料袋、酒精等。厂房内部设有自动喷淋系统、手提式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厂房外部设有消防水池、消火栓等。事故发生当天晚上,厂房内有两名员工在值班。20时40分左右,其中一名员工在厂房西南角的酒精储存区域使用打火机点燃香烟,引燃了酒精蒸气,导致火势迅速蔓延。该员工立即拨打119报警,23时30分左右,现场明火全部扑灭[4]。

5.2  事故原因

经调查分析,该事故是由于单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不强和应急处置能力缺失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厂房内部存放了大量易燃易爆物品,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标识和管理措施,增加了火灾的发生和扩大的风险。二是厂房内部的自动喷淋系统、手提式灭火器等消防设施没有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在火灾发生时不能正常启动和使用,影响了火灾的及时控制和扑灭。三是厂房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也没有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导致在火灾发生时不能有效地组织和指挥自救和互救,增加了火灾损失。

5.3  预防和改进措施

一是加强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演练,增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严禁在厂房内部吸烟、使用明火等违规行为。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监督和考核。二是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管理。合理规划厂房内部的存放区域,采取有效的隔离、标识和管理措施,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数量和密度。定期清理厂房内部的杂物、垃圾等可燃物。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运输、处置等环节的监督和控制。三是加强消防设施设备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厂房内部的自动喷淋系统、手提式灭火器等消防设施,确保其能够正常启动和使用。定期检查和维护厂房外部的消防水池、消火栓等设备,确保其能够及时发现和利用。加强与当地消防救援机构的沟通协调,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四是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整改消防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档案和台账,记录和保存消防安全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6 结束語

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要从制度层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更要把重点放在预防上。要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着力提升单位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更要从燃烧三要素上抓好引火源管控、可燃物清理及火灾隐患整改等制度的落实,要从引入智慧消防技术等多个层面,扎实做好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提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着力构建安全有序的消防安全环境,保障顺利运营。

参考文献

[1]GB/T 5907.1—2014 消防词汇 第1部分:通用术语[S].

[2]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2011.

[3]任常兴,张琰,张欣,等.典型点火源引燃特性表征指标体系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0(4):435-439.

[4]福州市应急管理局.闽侯县2020年“6·28”火灾事故调查报告_事故信息公开[EB/OL].http://www.fuzhou.gov.cn/

猜你喜欢
消防安全管理火灾
高速火灾
火灾有话说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农村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探析
浅谈医院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