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合唱艺术的审美观念

2024-04-02 12:06:19赵亚伟
艺术大观 2024年2期
关键词:合唱艺术当代审美

作者简介:赵亚伟(1983-),男,云南大理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合唱指挥与民族音乐学研究。

摘 要:20世纪初至今,中国合唱艺术从学堂乐歌的萌芽、新文化运动的传播、抗战前后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车里初期的繁荣、改革开放的深化到21世纪的多元化。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国当代合唱艺术通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不仅需要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国传统声乐演唱风格,同时还要融入西方声乐演唱的连贯、圆润、丰满和浑厚的演唱风格,形成以中国传统歌唱声音为美感、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以中国传统多声音乐为特质、以中国传统审美风格为韵味、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的多元声音为审美追求的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审美观念。

关键词:当代;合唱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2-00-03

《雪域向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甘霖先生,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无伴奏合唱精品。作品以藏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运用合唱艺术形式,真诚地表达对雪域高原的无限向往和热情赞颂。全曲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力度变化和情感表达丰富细腻。作品中既有模拟藏族生活场景的声响,又有表现纯净、圣洁的古老音调,还加入了热烈、奔放的藏族舞蹈元素,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雪域高原画卷。除此之外,作品中不仅包括丰富多变的调性转换、色彩斑斓的和声进行、动力交错的节奏对位,同时还要求合唱队演唱时需要具备灵活多变的发声方法和超强的演唱控制能力。本文通过对合唱作品《雪域向往》的分析,来探索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与审美追求[1]。

一、以中国传统歌唱声音为美感的审美观念

合唱艺术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20世纪初这种西方范式的合唱艺术形态传播于中国。中国合唱艺术历经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开始积极自觉地探索中国当代合唱艺术民族化发展途径。至今我国仍然有很多音乐人士把“美声唱法”当作“最科学的”“最佳的”发声方法,并以这种范式、标准来衡量和评价歌唱声音的优劣。但问题在于,人类的歌声是否只有一种?是否需要把人类的歌声都统一为一个整体,而遮蔽其他民族的不同演唱方法和風格?西方合唱艺术完全受制于宗教仪式。声音理念和美学特色在于:以追求和谐、表达和谐为最高的审美理想,同时也固然表现出对“谐和”和“协调”的追求。中国合唱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国传统声乐演唱风格,同时还要融入西方声乐演唱的连贯、圆润、丰满和浑厚的演唱风格。传统的中国声音具有“高频化”的音色特点。它具有清脆、清丽、纯净的音质,但显得单薄而缺乏浑厚感。在坚持中国传统的歌唱声音特色的同时,应该把西方美声唱法的丰厚音色和金属般的音质渗透进中国合唱的声音品质中。合唱最具表现力的就是声音,好的歌唱声音具有多元的美学品格,纯美质朴的、和谐温暖的、崇高壮美的、激情高亢的、抒情轻柔的等,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富有情感而真诚的声音。在合唱作品《雪域向往》的过程中,从1-8小节引子的自然风声和雷声模拟,到9-27小节呈示部主部主题清晨的藏民的吟诵,再到40-51小节连接部,声音的表现和意境上都始终追求“天人合一的人文自然境界”。具体说就是,既要有声乐演唱技巧方面的气息、位置、共鸣、咬字、吐字的具体技术,又要通过声音技术来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内容需要。所以我们常说好的声音是动人的声音,有感情的声音。中国合唱指挥大师严良堃在中央乐团合唱团半个世纪的艺术表演中,探索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合唱的声音美学品格,坚实而柔和、嘹亮而温暖、通透而厚重的合唱声音得到20世纪中国音乐界和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肯定。近几十年来,以沈湘、周小燕、金铁霖等一大批卓越的声乐教育家所走出来的中国声乐创新之路,为当代中国合唱艺术声音审美观念的探索,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当下中国合唱艺术还朝着中国传统歌唱的声音审美方向上努力探索。我们认为,合唱的声音与独唱的声音美感区别在于它具有群感魅力,合唱声音体现出的不仅是一种唱法,应该说合唱演唱本身就是一种唱法。因此,它也具有合唱统一的、多变的声音追求。

二、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审美观念

从中外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多声部音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同时形式多样、形态丰富。在中国,多声部声乐一直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合唱样式。欧洲早期合唱虽然可算作是出现在人类合唱舞台上的第一个主角,但是,有着两千多年广场式合唱传统以及古老的多声部民歌传统的中国合唱,也应该被看成人类合唱舞台上很早就登上的主角之一。然而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关于合唱艺术定义的标准,我们不能仅凭借西方合唱的形态和标准来确定世界合唱的内涵,要利用好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多声音乐元素与素材,创作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经典合唱艺术作品。在合唱作品《雪域向往》的创作中,作曲家将带有浓郁藏域风格的藏传佛教金刚萨埵心咒和绿度母心咒作为歌词呈现,演唱上要有喇嘛诵经时的韵味和虔诚。在音乐元素的运用上,作曲家将藏族传统音乐元素作为副部主题,且经过两次较大的变奏,使音乐的色彩更加丰富并产生极具冲击的戏剧张力。除此之外,还运用人声对雪域高原上的牦牛声、风声、羊叫声的模仿,处处体现出藏域风格和雪域元素[2]。所以说,合唱作品的创作和实践过程中,不能为单纯地追求合唱音乐的复杂织体,而轻视了对作品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审美理念。纵观中外的音乐创作,凡是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无论交响音乐、歌剧音乐还是艺术歌曲,它们中绝大多数的旋律元素、素材都来自传统的民族民间,这是音乐史上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当代合唱作品的创作,需要通过认真挖掘,深刻体悟,精心构思,才能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发挥出来,以更好地展示出,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创作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的审美观念。

三、以中国传统多声音乐为特质的审美观念

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多声音乐形态和类型,在很多少数民族中已是历史久远和显为多见。由于中国合唱艺术是沿着不同的两条脉络发展的,那种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间的、单纯而简洁美感的中国多声部民歌,始终与20世纪初进入中国的西方合唱范式不在同一个方向运行。这种奇特的现象,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合唱的创作与表演,阻碍了中国合唱范式的完善和发展。中国当代合唱艺术既要借鉴西方合唱范式,又要构建以中国千年传统多声部民歌合唱音乐为特质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品格。可以这样说,中国原生态性质的多声部民歌合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例如,“十二木卡姆”“侗族大歌”“哈尼族栽秧调”“坡芽歌书”等。它们巧妙的多音、丰富的多声结构,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还有着独特的、唯一的、鲜明的合唱特征。在《雪域向往》作品中,作曲家不仅很好地运用了藏族传统民间曲调作为素材,同时还将中国传统多声部民歌的轮唱织体、模仿织体、支声性织体和对位织体等特征在作品中很好地应用,多次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将中国传统多声音乐的特质很好地彰显出来[3]。

中国合唱走过20世纪,我们可以看到,缺乏和声和复调是中国音乐的重大遗憾,它阻碍了中国合唱音乐的现代性转型和进程。可以说,中国合唱作品创作在打造中国现代和声的合唱、在复调技巧的运用上已经走过漫长的道路了,而当今中国合唱正在从一个世纪的合唱创作思维的纠结中走出自己的天地。当代中国合唱作曲家们一致认为,当今中国合唱一方面也汲取和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韵味和旋律特征;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西方作曲理论的曲式、复调、和声等手法,来进行与时俱进的创作和探索中国当代合唱的新型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创建一种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还有更高艺术美的中国当代合唱艺术之路。将中国当代合唱艺术进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既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国传统声乐演唱风格,同时还能融入西方声乐演唱的连贯、圆润、丰满和浑厚的演唱风格。不仅形成以中国传统歌唱声音为美感,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同时还要以中国传统多声音乐为特质。简而言之就是,既要把西方合唱音乐中复杂的声部和旋律的编排技巧成功地运用于中国合唱作品创作和表演之中,又必须创造新的适用于中国旋律和音色特点的和声及复调风格,以确立中国合唱作品在和声和复调运用上的民族特色,确保当代中国合唱艺术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和艺术美的审美追求[4]。

四、以中国传统审美风格为韵味的审美观念

歌曲,通常由旋律和歌词构成。就歌曲创作而言,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原有的固定词牌或曲牌来填写,这叫填词、填曲;另一种是依照已有的诗歌或词来谱曲。至今这种传统依然保持下来。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要求词曲相融,相辅相成。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精神思想内容必须通过最恰当的、最完美的形式加以显现;形式要最充分、最贴切地表现内容的精神和意蕴。可以这样说,诗词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曲调是音乐的艺术,两者各有其特点,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歌曲。歌曲创作使诗词和旋律曲调各自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诗词是用诗性的、朦胧的语言词汇来表达思想观念和某种情绪;音乐是通过更为不确定意味的、更为情绪化的旋律、和声、复调来渲染、来强化诗歌与词的情绪色彩。就像通过印染,使一块白布变成绚丽的花布一样,音乐使诗词发生了质变,成为绚烂的合唱艺术作品;同样,诗词也使旋律、和声、复调发生了质变,成为富有思想的、富有感情表现性的歌唱音乐。

中国诗歌创作历来讲究词语描绘。所谓词语描绘,就是采用一定的拟形或拟声的词语来表达鲜明的意象和意境。不仅如此,中国诗词向来具有字面义、表情义和引申义。中国诗词的美学品格就在于追求韵味、滋味和意境之美。可以这样说,意境之美是中国歌曲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歌曲的意境主要由歌词的意境决定。歌曲音乐由于有歌词的指引和限定而具有较明确的形象性。因此可以说,中国歌唱音乐是有着丰富想象和意境的艺术,这也正是中国合唱的艺术特色。中国合唱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当坚守具有丰富意象和意境的美学特色,应尽量避免那些抽象的词语和空泛的标语口号似的歌词。《雪域向往》的歌词,先是藏传佛教金刚萨埵心咒和绿度母心咒,作曲家想让合唱团在演唱梵文心咒时,通过歌词的意象来表达听觉上和视觉上对雪域高原的赞美、向往和追求。中段部分的歌词:“巨龙飞向蓝天,奔驰在西边的草原,载着无数的祝福,把那吉祥散人间;圣洁的天堂,彩色的盛装,诵天边的经幡,诵感恩的愿望;站在高原上,祥龙绕身旁,心迎着太阳,春意暖心房!”不僅字面义比较唯美,而且意蕴深刻。它不仅把高原纯情、白云蓝天的雪域展现出来,同时还把雪域高原上朴实善良的藏族同胞对青藏铁路的盼望和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心情予以表达。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合唱作品应当继承发扬中国诗词所具有的深厚意蕴与美学品格。因为,这才是中国合唱的精髓与美学特征。在中国百年合唱历程中,作曲家们将中国诗词,特别是古诗词的意境、诗情、画意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再融于现代合唱的表达方式,进而创作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五、结束语

中国当代合唱艺术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历经学堂乐歌的萌芽、新文化运动的传播、抗战前后的发展等到21世纪的多元化。在过去近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当代合唱艺术通过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不仅保持明亮、甜美、清脆、集中和高亢的中国传统声乐演唱风格,同时还融入了西方声乐演唱的连贯、圆润、丰满和浑厚的演唱风格,最终形成以中国传统歌唱声音为美感、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以中国传统多声音乐为特质、以中国传统审美风格为韵味、以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的多元声音为审美追求的中国当代合唱艺术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周沛然.合唱指挥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申波.音乐艺术的审美阐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威廉·埃曼.合唱队的声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合唱艺术当代审美
浅议音乐素养对合唱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09:28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当代(2016年6期)2016-11-03 18:09:25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05:06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2:30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19:30
社区音乐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市场(2016年18期)2016-06-07 06: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