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赛选手事迹解析劳动精神

2024-04-02 15:18郭桂玲曹晨阳
职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技工院校劳动教育

郭桂玲 曹晨阳

■摘 要: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应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劳动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分享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选手先进事迹,从改变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推动劳动创新和培养劳动品质这四个方面解析劳动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技能与劳动实践的密切关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精神;技工院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和世界制造业强国相比,我们在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产品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为加快推动我国由制造業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迫切需要培养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必须同时兼顾专业技能和劳动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代技工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

世赛的参赛选手兼具国际前沿的技能和劳动素养,展现了劳动者风采,诠释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真理,激发了人们崇尚技能、投身技能的热情。把世赛选手具备的劳动精神融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促进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笔者所要探究的内容。

一、技工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劳动教育现状

1.社会层面

在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的今天,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社会观念尚未根本转变,一些人仍片面地认为脑力劳动才是体面、光彩的工作,看轻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劳动观。

2.学生层面

在思想意识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甚至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做家务、打扫卫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劳动意识十分淡薄。另外,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抱有羡慕网络主播、争当网红、不劳而获、追求享乐等不切实际的幻想,进而形成了厌恶劳动,轻视劳动者的错误价值观。

在实践能力方面,技工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来实现,但部分学生劳动实践的自觉性不高,要么嫌脏怕累,要么懒于动手、敷衍了事,缺乏深度的劳动体验,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致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有部分顶岗实习生实习期未满便退出实习岗位,通过企业走访、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一方面,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差,不能胜任实习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常常抱怨工作太累,劳动主动性差,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规范指导,使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更加清晰。

上述文件提出了要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践行劳动精神,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厚植劳动情怀,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有效提高学生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劳动创新实践能力。

二、解析世赛选手成长道路

世赛是全球最高层级的职业技能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世赛作为全球各领域最高技能水平的竞技场,为世界一流技能高手搭建了比拼、交流、借鉴的平台,不断推动行业标准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我国世赛选手以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的在校生为主,不少学生来自农村,部分选手因为成绩一般、中考失利、为减轻家庭负担、学门技术谋个出路等原因步入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学习,曾经的“后进生”们入学后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勤学苦练,不断进步成长,奔向世界技能舞台,甚至走上世赛最高领奖台,生动地诠释了劳动改变人生。

世赛选手与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可比性强。剖析选手的事迹,更有借鉴性,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一)崇尚劳动,转变劳动观念

聂凤是第43届世赛美发项目金牌获得者,尽管中考成绩达到了普通高中分数线,但她内心执着于学习美发,于是放弃读高中,选择学习美发专业。

聂凤的父母希望她读高中、考大学,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父母觉得美发行业档次不高,不想让女儿从事美发行业,但看到聂凤对美发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还是尊重了她的选择。

入校后,聂凤努力学习、苦练基本功,连续参加了第41届和第42届世赛的全国选拔赛,虽被淘汰,但她从未放弃,而是更加艰苦训练。凭借扎实、出色的专业技能,聂凤一举夺得第43届世赛美发项目的金牌。

聂凤的真实经历打破了传统偏见,证实了上大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就读技工院校,学好技能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照样可以让青春绽放光彩。夺冠后,聂凤回到母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完成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聂凤大师工作室的建设,用实际行动助力中国美发行业的发展。

持有传统观念的人认为,技工院校毕业的学生,就是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体力劳动者,算不上“体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为了所谓的“面子”,有些青少年宁愿虚度高中生活,也不愿意学习技能。

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职业也不分贵贱,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随着世赛影响的扩大,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攀升。

(二)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提高劳动能力

在第45届世赛上,陈君辉和李俊鸿经历4天累计22小时的比赛,联手夺得混凝土项目金牌。

混凝土项目由两名选手配合完成,涵盖多个专业技术工种且工序复杂,需要用到158种工具和配件以及19吨原材料,对选手的专业技能、分工合作能力和身体综合素质要求都非常高。比赛第一天下午,陈君辉的手指被锯齿划破,包扎治疗后重返赛场时比赛已经开始了40分钟,而且按比赛规则选手出现这种情况不予补时,比赛时间十分紧张。

赛场上所用到的材料都是通过人力搬运,体能消耗极大,尽管如此,两位选手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去寻找项目实施的最佳方案。由于比赛现场有噪声,两位选手之间的沟通交流全靠长时间培养的默契。两人在确保操作精度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推进每一个工序,一点点把失去的时间追了回来,两人在第一天比赛结束时成功完成了进度目标。两人在赛场上相互协作、沉着应对,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与精湛的技艺为中国夺得混凝土项目首金。

陈君辉和李俊鸿的摘金经历告诉我们,世赛不仅考验选手的知识掌握能力和实操能力,还考验选手的临场应变、协调配合和体力等綜合能力,特别是多人协作完成的项目,还要磨炼出高度的配合默契和专注力。要想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一线技术工人,真正将所学技能灵活应用到企业生产中,技工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还要熟练运用工具、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增强体能和提升协作能力。

劳动教育不仅限于体力劳动,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体力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综合劳动能力培养。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技术工人需要具备技术工艺实施的组织和计划能力,针对突发状况快速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软件故障或工具设备异常等情况,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彰显时代精神——推动劳动创新

在第44届世赛上,蒋应成摘得了汽车喷漆项目金牌,他通过拼搏奋斗实现了出彩人生。

蒋应成勤学苦练、潜心打磨技能,积极备战第44届世赛。根据世赛标准,涂料喷涂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01毫米,为了达到比赛要求,就要严格控制喷枪的气压、走枪速度等,这就必须锻炼双手的稳定性。

为了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蒋应成给自己设计了很多训练方法,比如用喷枪的时候,在手腕上挂一瓶矿泉水;用打磨机把鸡蛋壳去掉,保证鸡蛋膜不破;车门拐角处用左手才能喷好,他就刻意练习左手,用左手吃饭、训练,把自己练成了“左撇子”。蒋应成在自己的领域内主动探索和创新,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终于身披国旗登上了世界技能最高领奖台。

从蒋应成的夺冠之路可以看出,随着行业发展和行业标准的提高,世赛不断推出新工艺,引领技能创新。面对新兴的技能领域,选手需要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技能和工艺水平,达到世赛标准。

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活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最终要落脚于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传统美德,也应不断挖掘自身创新潜力、提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和推动科技变革。

技术工艺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行业发展推动技术革新,技工院校学生要以世赛选手为榜样,在学习中紧绷创新之弦,注重自身技术工艺的精进提高,掌握更多高标准的技术工艺。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面对技术含量更高的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去适应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

(四)磨炼意志——培养劳动品质

曾正超在第43届世赛上为我国摘得焊接项目的首金。

焊接技能对手部稳定性的要求非常高,手抖一下可能就会造成缺陷,就算铁水掉在手上,也必须坚持、必须忍住,否则就会影响焊接质量。虽然穿着防护服,但上千度的焊花依旧能够通过防护服灼伤皮肤,曾正超手臂上大大小小的烫疤,都是焊花飞溅,烫穿衣袖后留下的。

曾正超没有因为高温烫伤而退缩,而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一次次攻坚克难。手臂上一处处的烫疤,见证了他在焊接技术上质的飞跃,助他走上了世赛的最高领奖台。

劳动教育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兼顾劳动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在苦干实干中的自我认同感,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

技工院校主要以实训课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体验中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还要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要将世赛选手所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劳动品质融入劳动教育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以世赛选手事迹推动落实劳动精神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入校后的学习方式未从普通教育转变到职业教育中来,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学生通过学习世赛选手的成才事迹,对劳动有了更深的认识,纷纷以世赛选手为榜样,积极投身于技能学习中。笔者所在学校在校园文化节上举办工业机器人、汽车喷漆等技能比赛,为学生搭建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考核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通过评分和评比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实践和素养缺一不可。在世赛选手的感召下,学习和弘扬劳动精神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学习中。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世赛选手的成长成才之路,解析劳动精神,把抽象的劳动教育理念和劳动精神物化为具体的实例载体,把书本知识具体化,使劳动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有助于把劳动种子深植在学生心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认知能力。

通过分享世赛选手脚踏实地、奉献进取、突破创新的先进事迹,可以改变学生对一线技术工人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注重劳动能力的提升、技能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劳动品质的养成,厚植劳动情怀、培养优秀品质。通过挖掘世赛中的劳动精神,发挥世赛的引领带动作用,促使学生对劳动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郭桂玲、曹晨阳,北京汽车技师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技工院校劳动教育
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践行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困难与对策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