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青华指导:陈玉燕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 浙江省中医院儿科,浙江 杭州 310003
陈玉燕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将近四十载,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经验丰富,临床疗效确切。现通过“急则治其标,间则标本兼治,缓则治其本”三个方面总结分析陈玉燕老师治疗难治性抽动障碍痰火扰神证医案1 则,以飨同道。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具有反复、不自主、无规律等特征[1],研究发现Tourette 综合征(TS)一般更易发展成为难治性抽动障碍。难治性抽动障碍是近年来小儿神经、精神科临床逐渐形成的新概念,目前对难治性抽动障碍的定义有两种:①经过氟哌啶醇、硫必利等常规抗抽动障碍药物足量规范治疗1 年以上无效,病程迁延不愈的抽动障碍[2];②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足量、不低于6 个月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出现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以至停药的患者[3]。此类患儿常共患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强迫症以及情感障碍等[4],进一步给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流行病学表明难治性抽动障碍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约为0.52%[5],其中约有30%~40%的患儿在青春期过后病情会得到完全的缓解,但另有30%的患儿随着年龄的增加病情会越发恶化[6],病情延续至成人,导致终身疾患。因其临床治疗困难,症状迁延难愈,遂为难治,对患儿的生活、学习和家庭产生严重影响,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这些患儿经过西药治疗后因为无效或者出现例如嗜睡、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差、食欲增加等轻重不一的副作用停药,进一步导致患儿反应力下降,学习能力减退,自尊心受挫,不为家长、儿童所接受。因此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成为患儿家属的进一步选择。
怪病多由痰作祟,痰火扰神证与痰密切相关,患儿或因肝郁化火,炼液成痰;或因木郁克土,聚液成痰,或因痰火上扰而蒙蔽心窍。此证型虽以“清热豁痰,平肝熄风止动”为治法,但难治性抽动障碍病程久,根据病情演变,不拘泥于一个证型。疾病加重时,痰热壅盛,待病情减轻时,更要考虑到患儿的学业情况、家庭环境等等一系列容易诱发抽动的因素,审证论治,辨证加减,调和五脏阴阳。
1.1 痰热壅盛,急则治其标急性期遵循“甚则独行”的原则,即疾病严重者,根据实际情况,标急则独治其标,本急则独治其本,故谓之“独行”,痰火扰神证患儿初来就诊时,痰火壅盛,可伴有异声、秽语,音高,影响学业,难治性抽动患儿严重者伴有全身肢体抽动,休学在家,荒废学业,此刻“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主。
1.2 病情减轻,标本齐顾《素问·标本病传论》曰:“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临床上,病证属纯阳纯阴、纯虚纯实者少,而虚实夹杂,表里相兼,新旧同病者多。待患儿病情轻缓,回归学业时,面对父母期待、同学竞争,学业压力巨增,故多思多虑,耗损心脾,此刻多虚实夹杂,可视为缓解期,应遵循“间者并行”的原则,即“标本兼治”,治肝不忘补益心脾,祛邪与扶正齐顾。
1.3 邪气已祛,缓则治其本患儿经过一定的治疗,抽动减轻,学业进步,逐渐回归正常生活,但仍需巩固治疗,病情控制良好后逐渐减药,此虽痰热之邪已祛,但因痰热伤阴,邪祛而正虚,肾阴、肝阴虚损,而水不涵木,肝阳亢动,发为抽动,此刻应“甚则独行”,即“缓则治其本”,重在滋阴以平肝。
陈某,男,7 岁,2021 年12 月27 日初诊。主诉:反复不自主抽动3 年,加重2 周。现病史:3 年前开始出现不自主频繁眨眼、发声等动作,曾在外院拟抽动障碍治疗,前后用过中药,可乐定,耳穴、经颅磁刺激、感统训练等治疗,效果不佳,后服用妥泰(托吡酯片)早50 mg,晚50 mg,盐酸硫必利片早0.2 g,晚0.2 g,共8 个月,因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而停药,抽动反复,近2 周抽动增多,遂来陈玉燕老师门诊就诊。症见:不自主频繁全身抽动,发声、秽语、身体跳动、伸舌、挤眉弄眼等,影响上课,现休息在家,脾气急躁,易焦虑,平时纳可,寐不佳,二便调,舌红、苔黄腻,有裂纹,脉弦滑,上小学二年级,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差,居班级下。既往史:有热性惊厥史,强迫症病史。个人史:先兆流产,顺产,产时体质量3 350 g。辅助检查:脑电图、头颅MRI 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微量元素、抗链球菌溶血素O 试验、铜蓝蛋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查体:神情,精神可,心、肺、腹、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西医诊断:抽动障碍;中医诊断:小儿抽动症,痰火扰神证。治疗上自拟方加减,处方:黄连、胆南星、全蝎各3 g,姜半夏、陈皮、枳实、钩藤、石菖蒲、蝉蜕各6 g,牡蛎20 g,生地黄、炒白芍各9 g,蜈蚣1 g,射干、甘草各5 g。14 剂,每天1 剂,水煎,每天2 次,每次120 mL,早、晚饭后温服。耳穴埋针治疗(心、肝、神门、喉),每次贴3~4 天,每天按压,每次2 min。
二诊:抽动复诊,症见不自主手部动作,身体跳动、吐口水等,纳可,寐不安,多梦,小便多,大便1 天1 次,大便干,注意力不集中,舌红,苔薄腻,脉弦。处方:前方减蜈蚣、射干等药,加鸡血藤12 g,炒僵蚕6 g,茯神9 g,龙骨15 g。14 剂,服法如上。耳穴埋针治疗(心、肝、神门、皮质下),用法如上。
三诊:抽动减轻,临近开学,症见不自主手部动作,发声、眨眼等,注意力改善,做作业进步,焦虑不安,平时纳少,寐改善,大便1 天1 次,大便稀,舌质红,苔薄腻,脉弦。处方:前方减黄连,加谷精草9 g,西青果3 g。14 剂,服法如上。耳穴埋针治疗(心、肝、神门、皮质下),用法如前。
四诊:抽动复诊,开学后学业压力大,症见不自主手部动作,发声,平时纳少,寐安,二便正常,学习进步,成绩提高。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处方:前方减龙骨、炒枳实、胆南星、谷精草等药,加制远志6 g,木香3 g,龙齿15 g,茯苓、白术各9 g。14 剂,服法如上。
五诊:抽动减轻,不自主手部动作、耸肩等,出汗多,小便多,偶有鼻衄,大便1 天1 次,二便正常,舌红,苔薄少,脉弦细。处方:前方减全蝎、生地黄、蝉蜕、木香、西青果,加白茅根15 g,郁金、玄参、鳖甲各9 g。共14 剂,每天1 剂,服用3 天停1 天,水煎,每天2 次,每次120 mL,早、晚饭后温服。
六诊:抽动减轻,不自主手部动作、摇头等,平时纳可,夜寐安,小便无殊,大便1 天1 次,大便正常,现上小学三年级,注意力改善,成绩进步,舌红,苔少,脉弦细。处方:减郁金、茯苓、白术,加麦冬、菟丝子各9 g,葛根15 g。共7 剂,2 天1 剂,水煎120 mL,每天1 次,早饭或晚饭后温服。
2023 年2 月28 日电话随访,近半年患儿情况稳定,学习进步,偶有手部动作,不影响学习与生活。
按:患儿初诊时,症见不自主频繁全身抽动,发声、秽语、身体跳动、伸舌、挤眉弄眼等,病程长,兼脾气急躁,寐不佳,舌红,苔黄腻,有裂纹,脉弦滑,八纲辨证属实证、热证,辨证为痰火扰神证,治以清热化痰、熄风止动,自拟抽动方加减。本方系温胆汤与羚角钩藤汤化裁而来,半夏性辛温,入脾胃经,燥湿化痰,尤治脏腑之湿痰。钩藤甘寒入肝,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尤宜热极动风之证。两者合用,一温一寒,使痰去而无半夏助火之弊,清热平肝而无生痰之碍,共为君药。黄连性苦寒,入心、脾胃、肝胆经,取少量以泻心火为主,兼泻中焦之火,即心主神明,心主火,泻火必清心,心火宁,则它火无矣。胆南星味苦、微辛、凉,入肝、脾经,善清热化痰、熄风定痉,牡蛎潜阳补阴,炒白芍平抑肝阳、敛阴柔肝,其共助君药平肝熄风化痰,故为臣药。陈皮、枳实、石菖蒲三药合用,理气化痰的同时安神益智。热极动风,风火相煽,耗阴劫液,故以生地黄凉血滋阴补肾,与白芍配伍,养阴柔肝,体现肝体阴而用阳之法。全蝎、蜈蚣均辛散,均有较强的熄风镇痉,常相须为用,治肝风内动之抽搐尤宜。射干、蝉蜕清热利咽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共奏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之功。
二诊以方药结合耳穴埋针治疗。此时整体抽动减轻,减力猛性燥之蜈蚣。喉间发声减少,减苦寒利咽之射干,但减药不可操之过急,故加用炒僵蚕熄风通络镇痉。不自主手部动作,加用鸡血藤活血、舒筋活络。患儿睡眠不安,故加用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之龙骨、伏神等药。一诊、二诊,患儿抽动严重,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属痰火扰神证急性加重期,遵循“甚者独行,急则治其标”的原则,重在治标,以祛邪为主,治以清热豁痰,平肝熄风止动。
三诊患儿临近开学,焦虑不安,且大便稀,减大苦大寒之黄连,以防伤脾、耗伤津液等。不自主眨眼、发声动作增多,加谷精草、西青果等药。四诊时学习压力变大,多思多虑,纳少,木郁克土致抽动增多。患儿苔薄白,痰热邪气已祛,减清热化痰之胆南星,破气消积之枳实,患儿无眨眼,减谷精草。加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承。减龙骨,加龙齿、制远志,与石菖蒲共奏安神益智之效,改善注意力,木香行气,减滞气之弊,使补益之药补而不滞。三诊、四诊期间,虚实夹杂,病势较缓,病属缓解期,故标本兼治,治以平肝熄风,化痰宁心,兼补益心脾。
五诊抽动缓解,故减全蝎、蝉蜕等搜风类药。无不自主发声动作,减西青果。患儿多汗,舌红,偶有出鼻血,可见有热,减性温之木香,加白茅根、郁金凉血清热。小儿脾常不足,去甘寒质润之生地黄,加玄参、鳖甲滋养肾阴而无滑肠之弊。六诊时患儿苔少,脉细,可见阴虚明显,必是因抽动日久,痰火炼液,导致津液耗损,此刻痰热邪气虽已去,但肾阴已伤,应滋水涵木,以补肝肾阴虚为主,减茯苓、白术等药,加菟丝子补益肝肾。有摇头、手部动作,故加通经活络、解肌之葛根。五诊至六诊期间,抽动少,症状轻,以虚证为主,病情缓,病属后期,遵循“甚者独行,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治本为主,兼以治标,治以滋水涵木,柔肝熄风,病位责之于肝、肾二脏。
首先,陈玉燕老师认为,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大多病程日久,虚实夹杂,不拘泥于一个证型。小儿肝常有余,“盖肝乃少阳之气,人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初期多以肝亢风动、痰火扰神、脾虚肝旺等证型为主,抽动日久必耗伤气阴,结合小儿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久病伤肾,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不能濡养肝阴,而致阴虚风动,应谨守阴虚阳动的总病机[7]。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应谨守“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原则,根据病情决定是先安内还是先攘外。其次,当病情严重时,应内外治疗同时进行,双管齐下,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如李双[8]、李君[9]等研究耳穴埋针结合中药均取得了较好的治愈率。待病情好转之后,要懂得适时减药。一则减药量:先由每天1 剂2 次,减为每天1 剂2 次,吃3 天停1 天,最后减为1 天吃1 次,直至病情控制停药。二则减药力:初诊时病情重,用蜈蚣、全蝎等辛温、力猛性燥之品,加强熄风止痉之力,且中药汤剂与耳穴同用,症状控制时单用汤剂,最后减全蝎等虫类搜风药。再者,陈玉燕老师在治疗中不仅仅关注疾病的本身,也会注意到患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学习、家庭环境等等原因。正如《黄帝内经》所述的天人一体观一样,陈玉燕老师认为患儿与家庭、社会、学校是一个整体,心理行为闻法必不可少,故接诊时不可忽略患儿的心理状况。患病儿童大多处于学龄期、青春期期间,家长培养方面期许高,学习压力大,进而带来脾气暴躁、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有条件时要询问患儿的学习情况,有没有厌学、抑郁等情况发生,研究发现约一半的TS 患者出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损害[3],故不忘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家长,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健康的日常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均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多角度联合治疗,方能事半功倍,达到患儿身心健康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