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松,李燕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达利女装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 年8月教育部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强调,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1]。产业学院作为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网络联结点,有效串联四链,并使四链有效融合成校企协同育人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产业链作为有机体的始端不断升级,创新链作为有机体的末端向前延伸,而教育链和人才链在有机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经过三十多年的产业发展,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纺服装产销基地。海宁市家用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是海宁市三大传统行业协会之一,该协会拥有全国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成员有生产服装、针织、窗帘布、沙发布、墙布、软装、经编企业5000余家。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信息传递的不断提速,在家纺服装行业从生产型向产品研发、营销策划的转变的过程中,纺织服装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许村镇及周边乡村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数量及技术技能水平,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农民工的培训已成当务之急。同时,由于许村镇作为海宁县级市下属的一个乡镇,虽然与杭州毗邻,但纺织服装企业在引进家纺服装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有技术有技能的外地人才不愿选择地处偏远的乡镇,本地走出去大学生毕业后也选择留在大城市而不选择回乡工作,招收有技术有技能纺织服装创新人才成了许村镇家纺行业的一大难题。
在此背景下,由许村镇政府主导,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联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依托许村镇人民政府和海宁家用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对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要,借助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海宁职业高级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优势互补,将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建成纺织服装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家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政、行、企、校高度融合,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典范、新标杆。
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一方面充分利用海宁职业高级中学,招收当地高中学生,在海宁职业高级中学进行为期三年的职业高中专业学习,然后进行选拔,进入时尚产业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跟岗学习,为海宁市许村镇培养家纺服装产业所需人才。另一方面,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成立大师工作室和家纺服装技能培训工作站,为当地家纺服装企业员工进行新技术新技能培训,提高当地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水平,同时,技能培训工作站也为当年农民工、下岗工人和退伍军人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并提供相关就业岗位。
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既有产业属性又有学院属性,既有生产属性又有教育属性,既有传统属性又有创新属性,探索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服务”三位一体,“创业、创新、创优”三者统一,“政府、学校、企业”三力合一办学理念的混合制办学模式[2]。
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管理体制建设主要是构建三级组织构架管理体制。
一级组织。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职院校、职高学校、企业等的相关领导组成。理事会共同讨论决定产业学院的筹建、规划和发展工作,通过理事会共谋发展、共建大业。理事长由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常务执行副理事长由高职院校领导担任。
二级组织。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院长由高职院校二级院系院长担任,副院长分别由海宁家纺用品行业协会会长、职业学校校长和相关主流企业的领导来担任。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负责统筹产业学院的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产业发展工作。
三级组织。领导机构下设置办公室分别负责产业学院的教学工作(教科办公室)、产业学院的保障协调工作(后勤办公室)、产业学院的工程推进工作(项目办公室)。
政府在产业学院中起着后盾支持的角色。在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从筹建期间,许村镇政府批地,资金投入,兴建教学楼、实训工场、技能共享中心、宿舍楼等场地,将产业学院前期理事会基础上的建设讨论谋划落到实处。
家纺服装协会在产业学院中起着协调串联的角色。海宁家纺服装用品行业协会在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联络家纺服装企业入驻产业学院,并使企业与学校进行对接,是政府与企业、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桥梁。
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中起着教学管理的角色。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主要负责教学师资的安排、教学任务的安排及学生的管理工作等。
职校在产业学院中起着生源供给的角色。海宁职业高级中学负责在许村镇招生,学生在海宁职高进行三年的职高教育,然后再通过选拔进入龙渡湖时尚产业学院。
在这个管理过程中,政府、协会、学院和职高平行前进,协同合作,维持产业学院稳定前行健康发展。
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涉及产业学院的持续长效良性发展。如何做到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产业学院各方利益最大化得到保障,利益各方得到充分满足。要想满足各方利益,产业学院各方必须满足共培、共搭、共建、共探、共创、共享的运行机制原则。
鉴于以往学校培养的学生与当地产业所需人才不匹配、学生所学非企业所用、企业所需非学校所教的问题,产业学院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产业学院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产业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先进行当地企业岗位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论证会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一同参加进行论证,确定最终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课程及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对接岗位需求,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衔接。保证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就业零过渡,培养的目标定向化、培养的能力工程化。充分发挥产业学院、企业、行业协会各自优势,集企业、行业的生产性资源和学校的教学性资源于一体,培养出获得提高市场竞争力所需要的人才。
充分发挥产业学院的服务功能,在产业学院内搭建人才服务培训平台——人才培训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一是为当地复员军人、当地失地农民、下岗的工人提供免费纺织服装技术技能的培训,提供再就业机会。二是除了在纺织服装技术技能方面提供技能服务外,人才培训中心还提供学历提升来提高当地人的文化水平。三是为企业员工和高校师生进行服装制版师的培训与鉴定,参与并制订纺织服装职业技能标准及题库,提升企业技术技能水平。
许村镇很多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碰到纺织服装技术技能问题难以解决。在龙渡湖产业学院内成立女装创意设计协同发展中心,女装创意设计协同发展中心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中的技术难题,协助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聚焦当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方共同创建家纺服装数字技术研究院,研究院重点打造女装版型数据库和3D建模数字库,创建版型数据,进行纺织服装产品面料的研发及服装制版技术技能的项目改进,从而提高企业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带动区域企业不断发展。实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3]。
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产业学院的生产性功能,除了供给学生应有的教学机会还可以提供学生充分的实训机会,零距离接触并参与生产性项目。而行业和企业充分利用产业学院的教育性,除了提升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和自身发展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科研攻关和攻克技术难点,从而获得技术技能的提高。
产业学院的文化理念不但包含校园文化还包含企业文化,也不仅仅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简单的叠加,产业学院的文化理念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水乳相融兼容包并的文化理念。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增强企业代入感。
探索“混合共建、委托共管、发展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满足政、企、院、校、生多方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优质高等职教资源下沉区域,探索“定域招生+定向培养+定域就业”的区域人才培养新路径,创新“产业学院+项目孵化”的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造职业教育服务县域产业的“杭海”样板。用小切口推动大发展,形成适合地方经济的“专属方案”。
龙渡湖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当地家纺服装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又是重中之重。
以复合型产品研发为目标,制定产品开发的计划,以产品为出发点,组建针对不同功能要求的复合型教学团队。本着“率先示范、能力互融、递进指导、复合培养”的原则,实现企业产品的开发与教学任务的实施,即专业教师互融专业团队、企业师傅互融专业团队,打破原有专业壁垒,发挥专业群复合型育人优势,进行“多专业融合”组织形态下的产业学院建设实践。围绕纺织服装生产制造集群产业优势和产业升级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重组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与技术、艺术设计纺织装饰艺术设计方向、服装零售与管理四个专业的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作用,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遴选有强烈合作意向的优质企业,同产业学院合作成立多个企业需求的产品研发工作室。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及个人爱好意愿与企业双向选择,加入产品研发教与学工作室,构建“1115教学组织模式”。“1115教学组织模式”即1个工作室,1个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团队,至多15个学生成员,共同组成一个产品研发小组,专业教师团队和学生成员共同完成产品研发工作。工作室的专业教师团队针对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真实项目导入课堂教学中,用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引领教学任务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考核由各工作室的考核小组来进行考核评定,考核小组由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考核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学生的作品的评分标准以企业产品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构建基于激励导向的动态化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体系和全过程闭环式质量监控体系。学生设计研发的作品一旦被企业采用,学院将给学生一定的奖励,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行淘汰机制,切实做好教学质量的保障工作,健全了人才共评机制。
时尚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是有效融合成校企协同育人有机体。时尚产业学院充分发挥了校企合作优势,强势推动了专业群到产业群的顺利转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力保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