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甜甜,施 凤,钱 宁,张维菊,顾 芸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hereditary leiomyomatosi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associated renal cell carcinoma, HLRCC)综合征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疾病,是由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 FH)胚系基因突变引起的[1]。HLRCC以多发性皮肤和子宫平滑肌瘤为首发表现,即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FH-d),高达62%的患者发展为侵袭性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并于确诊5年内死亡[2]。因此,早期准确识别HLRCC的前哨病变—FH-d型平滑肌瘤,对筛查HLRCC患者具有重要意义[3]。奇异核平滑肌瘤(leiomyoma with bizarre nuclei, LBN)是具有非典型细胞核的子宫平滑肌肿瘤[4],包括I和Ⅱ型,其中I型LBN与FH-d型平滑肌瘤形态学有重叠,日常工作中大多数FH-d型平滑肌瘤均被诊断为LBN,这可能贻误HLRCC患者治疗时机。最近,文献报道FH和2琥珀酸半胱氨酸(2-succinocysteine, 2SC)是LBN与FH-d型平滑肌瘤鉴别诊断的标志物[5]。本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FH和2SC的表达,探讨两者在具有奇异核特征平滑肌瘤的初筛FH-d型平滑肌瘤中的应用价值。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行手术切除的具有奇异核特征平滑肌瘤石蜡标本67例,其中全子宫切除术21例,肌瘤旋切术30例,肌瘤挖除术16例。67例患者中44例因常规体检发现,其余为盆腔包块、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绝经后阴道异常出血等检查时发现。患者年龄24~68岁,平均39.5岁。肌瘤呈灰白色,部分灰黄、灰红色,质韧。29例肿瘤单发,33例肿瘤多发(肿瘤数量2~20枚不等),5例肿瘤数量未知。肿瘤最大径0.7~12 cm,平均5.75 cm。所有患者均否认皮肤平滑肌瘤、肾脏肿瘤病史。
1.2 方法评估肿瘤以下特征:奇异核的细胞密度(低:低于普通型平滑肌瘤的细胞密度;中:接近普通型平滑肌瘤的细胞密度;高:接近富于细胞型平滑肌瘤的细胞密度),细胞分布(局灶、多灶和弥漫),是否存在鹿角形血管,有无嗜酸性包涵体、显著嗜酸性大核仁和核仁周围空晕。依据FH-d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密度高、显著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围空晕、胞质嗜酸性、细胞质纤维丝、鹿角形血管和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2项则认为具有FH-d形态平滑肌瘤。所有病例均由两名高级职称病理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阅片。
1.3 免疫组化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一抗FH、2SC和二抗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FH以肿瘤细胞胞质任何程度棕黄色颗粒状着色为阳性,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阳性内对照。2SC以肿瘤细胞核或胞质弥漫棕黄色颗粒着色为阳性。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年龄和肿瘤最大径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其余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双侧校验水准α=0.05。
2.1 临床病理特征镜下肿瘤均边界清楚,无浸润。奇异核细胞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等多种怪异形状,呈多灶或弥漫分布,>1/2肿瘤细胞密度中等,与典型平滑肌瘤以梭形细胞为主不同。奇异核细胞核体积增大,核深染,核型不规则,形状怪异。部分奇异核细胞表现为显著的嗜酸性大核仁,核仁周围空晕(图1)。36例肿瘤内间质水肿,67例肿瘤胞质呈纤维丝样(图2),核分裂象少见,均未见肿瘤性坏死。
①②③④⑤⑥
2.2 免疫表型本组67例中FH阳性33例,阴性34例(图3);2SC阳性37例(图4),阴性30例。显著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围空晕、嗜酸性包涵体(图5)和鹿角形血管(图6)常见于FH阴性组和2SC阳性组(P<0.05),与肿瘤数量、细胞密度、奇异核分布和间质水肿均无关(P>0.05,表1)。FH和2SC阳性与FH-d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FH和2SC表达与具有奇异核特征平滑肌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n(%)]
表2 具有奇异核特征平滑肌瘤中FH和2SC的表达[n(%)]
2.3 FH和2SC表达的相关性67例肿瘤中有30例FH阳性、2SC阴性,34例FH阴性、2SC阳性,3例FH和2SC均阳性。Fisher确切概率法显示,FH与2SC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01)。
2.4 随访67例患者中有65例获得随访,时间2~116个月,中位数34个月。截至2022年10月31日,患者均存活。本组6例(8.95%)B超示复发,其中4例诊断为具有FH-d形态平滑肌瘤,且FH阴性、2SC阳性;2例为无FH-d形态平滑肌瘤,其FH阳性、2SC阴性。在27例具有FH-d形态平滑肌瘤组中,2例(FH均阴性、2SC均阳性)进行外周血样本DNA检测,1例未检测出已知致病变异,另1例患者检测到胚系FH基因疑似致病变异(FH c.1109-2A>c)。
HLRCC是由FH基因杂合突变引起的,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HLRCC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皮肤平滑肌瘤、子宫平滑肌瘤和RCC。其特点是侵袭性肾癌风险增加,该肾癌通常为2型乳头状RCC,且多数受累女性均表现为子宫肌瘤。患者确诊子宫肌瘤的中位年龄30岁,早于RCC(46岁)和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38岁)。研究认为,FH-d型平滑肌瘤是HLRCC的前哨病变。
LBN是良性平滑肌细胞肿瘤,约占子宫平滑肌源性肿瘤的1%[6],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与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无明显区别。LBN依据核形态分为:Ⅰ型LBN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楚光滑,核仁突出,核仁周围可见空晕,染色质粗糙开放,奇异核细胞多弥漫性分布;Ⅱ型LBN细胞核长杆状或纺锤形,核膜不规则,核仁不明显或无核仁,染色质深染[7]。由于I型LBN与FH-d型平滑肌瘤组织学有重叠,导致绝大多数FH-d型平滑肌瘤被单纯诊断为LBN。因此,从具有奇异核特征平滑肌瘤中检测出FH-d型平滑肌瘤,识别早期HLRCC,将为HLRCC患者和直系亲属提供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
FH基因位于染色体1q42.3上,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延胡索酸转化为L-苹果酸。FH基因突变存在多种类型,包括错义突变、移码突变和无义突变等[8],以错义突变最常见。FH基因活性的丧失引起延胡索酸积累,积聚的延胡索酸与不同蛋白上的半胱氨酸残基结合形成产物2SC[9]。FH酶活性的丧失主要表现:FH阴性、2SC阳性。本组FH-d型平滑肌瘤中FH敏感度为92.59%(25/27),特异度77.50%(31/40);2SC敏感度为96.30%(26/27),特异度为72.50%(29/40)。Joseph等[1]发现2SC阳性时提示FH基因发生突变,FH缺失特异性较高,但敏感度较低。由于稳定、无功能的蛋白产物可出现免疫组化表达[10],因此FH基因错义突变时其免疫标记也可能为阳性,FH阳性并不能排除HLRCC,单一利用FH免疫组化筛查FH-d型平滑肌瘤可能会出现遗漏。FH和2SC存在多种表达模式,本组有3例FH+、2SC+,30例FH+、2SC-,34例FH-、2SC+。3例FH+、2SC+均无FH-d形态,30例FH+、2SC-中仅1例(1/30,3.33%)具有FH-d形态,34例FH-、2SC+中25例(25/34,73.53%)具有FH-d形态,研究证实FH和2SC的免疫组化表达存在相关性。FH和2SC的表达与显著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围空晕、嗜酸性包涵体和鹿角形血管均有关[11]。
免疫组化属于蛋白水平检测,FH缺失无法判断FH基因是胚系突变或体系突变。目前,分子遗传学检测是HLRCC综合征诊断的唯一方法。本组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有2例具有FH-d形态的平滑肌瘤患者进行外周血DNA检测,1例存在FH胚系突变,对于FH和2SC均阳性的患者缺乏分子检测。
综上所述,LBN与FH-d型平滑肌瘤有形态学交叉,具有明显嗜酸性核仁、核仁周围空晕、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和鹿角形血管的LBN应警惕FH-d型平滑肌瘤。FH和2SC在具有奇异核特征平滑肌瘤中识别FH-d型平滑肌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两者表达有相关性。建议病理医师对FH-、2SC+和FH+、2SC+的LBN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早期识别HLRCC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