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琳
《阿Q 正传》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的情节内容较为相似,可以简单概括为:阿Q 受辱,然后用“精神胜利法”来御辱。“精神胜利法”是阿Q 抵御侮辱的法宝,这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和利弊,这是教学难点。笔者以三个问题作为驱动力,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带领学生走进《阿Q 正传》。
如果教学上仅仅用一个空洞的定义来描述“精神胜利法”,学生将毫无所得。要了解“精神胜利法”,必须一步步梳理阿Q 与他人的语言冲突,以及他的心理反应。于是第一个问题为:“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是有益还是有害?”让学生以第二章《优胜记略》为主,通过梳理表格的方式,初步认知“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并思考“精神胜利法”对于阿Q 是有益还是有害。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挖掘“精神胜利法”的危害性,学生需要深入文本,透过现象看出“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它对于改变受屈辱的现状是无济于事的,这只是一种“奴性”的表现。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对“精神胜利法”作了很好的补充,深刻地揭示了阿Q 的行为准则: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人,他使用“精神胜利法”来御辱;面对实力弱于自己的人,他就尽情欺辱。为了让学生了解阿Q 的两种行为模式,笔者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同样是受辱后获得优胜,为什么《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要分开写?能不能合并为一章?”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的人物特点,并将人物按照社会地位高低进行排序,总结出阿Q 恃强凌弱的品性以及复杂的双重人格系统。由此得出“精神胜利法”还具有将情绪“迁怒”“转嫁”到更弱小的他者身上的负面性代偿机制,进一步揭露了“精神胜利法”的危害性。
最后一个问题是“阿Q 怎样才能摆脱受辱的现状”,意在引导学生思考“阿Q 该如何正确地御辱”“有没有办法能够成功地御辱”等问题。学生也许能想到五花八门的实操办法,给出很多天马行空的建议,但基于未庄这个“吃人”的环境,所有的办法都可能面临失效的局面。由此,我们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给出的“药方”在哪?
沿着这些教学设想,笔者把这三个问题进一步分析细化,让学生深入文本。
问题一: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是有益还是有害?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真正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以及它的利弊。学生通过整理第二章《优胜记略》,得出以下信息(见表1)。
表1
我们必须明白,阿Q 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精神胜利法”来应对欺辱的。他也估量过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但是总是吃亏的多,便换了怒目而视了,但闲人还是继续捉弄他,不得已,他只能向内寻找心理的超然和平衡。根据阿Q 运用“精神胜利法”的结果,我们得出初步结论:“精神胜利法”实质是个体无力反抗外界的屈辱而进行的自我内心调适、自我缓解压力的一种应对方法。它的好处是能让被欺凌者通过虚妄的胜利方式来抵抗屈辱而获得心理满足,完成精神自洽,重新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
但“精神胜利法”无害吗?
第一处,闲人抓住阿Q 碰了四五个响头。第二处,闲人在阿Q 承认自己是虫豸后,还继续碰了五六个响头。这里的数量词值得回味,阿Q 如此卑微地认输屈服了,为什么屈辱变得更多了呢?鲁迅先生通过这一细节揭示了当一个人失去最自然的反抗压迫的本性时,他就沦落为人人得而欺之的“奴隶”。“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在于不反抗,这是一种“奴性”的自觉。运用“精神胜利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换来的是屈服和逃避。鲁迅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只有恢复个体尊严,不跪着“做奴才”,正视现实,勇敢在困境中寻找突破,才能有机会摆脱受辱的环境。
第三处,阿Q 被抢了钱财之后,他的心理描写特别微妙:“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精神胜利法”就像是精神鸦片,越使用,越依赖,但总有不那么奏效的时候。此刻阿Q 只能通过更加极端的方式获得胜利——人格分裂式的自残自虐。这种自残行为已经不是精神层面的自我安慰了,而是身体上的实质性伤害,这何尝不是一种走火入魔呢?
鲁迅说:“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阿Q 是个可怜又可悲的人。他的可怜之处在于他因头皮上的“癞疮疤”缺陷,长期处于被凌辱的境地,试图反抗也没有用。但更可悲的地方在于,他慢慢接受了被凌辱的命运,甚至完全放弃了挣扎,并依靠着“精神胜利法”陶醉在奴隶生活中,用瞒和骗的方式,麻痹自我,造出奇妙的逃路,成为了“万劫不复的奴才”。
问题二:同样是受辱后获得优胜,为什么《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要分开写?能不能合并为一章?
我们仔细对比会发现,《优胜记略》的施暴者是身份不明的“闲人”,是团体性质的,也是模糊的,而《续优胜记略》的施暴者是具体的人,有名有姓。如果客观地梳理未庄人物的现实地位,从高到低应该是这样排序的:赵太爷>假洋鬼子>闲人>王胡>阿Q>小尼姑。但是,阿Q 所幻想出来的地位排序却是这样的:阿Q>赵太爷>闲人>王胡>假洋鬼子>小尼姑。在阿Q 的臆想中,他永远得意,永远第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拉!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独有一份自负自傲,因此不把赵太爷放在眼里。然而,现实地位和他幻想的地位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原因在于阿Q已经丧失了对现实的认知能力,正是因为这种认知错位,使得他遭遇了生平的两件屈辱,即先后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
为什么被闲人打不算屈辱?而被王胡和假洋鬼子打才是屈辱?王胡、假洋鬼子和小尼姑,为什么会被阿Q 看不起?这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原因可能在于王胡有新奇的络腮胡子,假洋鬼子有“失去做人的资格”的假辫子,而小尼姑连头发都没有,碰上便倒霉。这三个人身体上的特点被阿Q 看作是一种“缺陷”,于是三人成了阿Q眼中的异己分子,是自带原罪的人,因此他便敢主动欺负这三个人。而阿Q 被他人欺辱的原因正是他头上的癞疮疤,这个“缺陷”是他最敏感、最禁忌的地方。阿Q 经历了被欺辱的惨痛,却毫无同理心,反手就主动欺负跟他一样具有身体“缺陷”的人群。可见阿Q 身上有复杂的双重人格系统:既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既懦弱卑怯,又蛮横霸道;既忍辱屈从,又争强好胜。“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灯下漫笔》中的“吃人”本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阿Q 身上。
如果说《优胜记略》中的行为模式是“受辱—御辱”,阿Q 主要处在被动受辱的状态,那么《续优胜记略》的行为模式则是“辱他—受辱—御辱—辱他”,阿Q 是先主动去“辱他”,才会有“受辱”的经历,最后通过欺辱最弱小的尼姑来获得真正的胜利。这两种行为模式揭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受辱之后精神上的终点到底在哪?如果仅仅是“受辱—御辱”模式,那么我们看到的只是阿Q 可怜的一面,读者会更加同情他。“辱他—受辱—御辱—辱他”模式是小说的递进和深入,我们看到了阿Q 的另一面——可恨。他将屈辱转嫁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以求“补偿性”的心理满足。被侮辱的阿Q 变得更自私、更恶毒,这便是中国底层之人互相伤害的生存现状。毕飞宇在演讲稿《沿着圆圈的内侧,从胜利走向胜利》中谈到:由于有了这次反转,阿Q 这个人一下子就立体了,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迎光”的一面,还能看到他“背光”的一面。最主要的是,我们从阿Q 的两面看到了鲁迅的深刻。所以,《续优胜记略》这个章节是更深刻的推进,从另一面挖掘“精神胜利法”的本质。这种深刻在于丰富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形式,体现了“精神胜利法”还具有负面性的代偿机制,即将情绪“迁怒”“转嫁”到更弱小的他者身上以求实现心理平衡——这便是国民的劣根性。
问题三:阿Q 怎样才能摆脱受辱的现状?
既然“精神胜利法”无法帮助阿Q 摆脱被欺辱的命运,那阿Q 还有别的方法和出路吗?
我们首先要认识阿Q 所处的外部环境。《阿Q 正传》真实地描绘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现状。农民群体不仅在物质上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还在精神上遭受封建落后思想的压迫。老百姓贫穷又愚昧,他们大多是百无聊赖的“看客”,将“鉴赏”别人的痛苦作为生活的调味品。
阿Q 自恃清高,未庄所有的居民都不在他的眼里,他瞧不上任何人。阿Q 是孤独的,他在未庄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个亲人,受欺辱后没有交流和宣泄的空间,他由此走向了自我封闭,只能在臆想中独自安慰受伤的灵魂。他只有在欺负小尼姑的时候,那些闲人才会站在他这一边。他调戏小尼姑除了为了转嫁自己的屈辱之外,很大的动力是满足闲人的“看戏”心理。只有那时的他才能成为舞台的主角,台下有一批看热闹的观众为他喝彩呐喊,他便收获了满足和得意。然而,阿Q 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被“鉴赏”的对象。在最后一章的《大团圆》中,阿Q 在游街示众时感受到了看客的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这种被“咀嚼”的感觉与小尼姑被“鉴赏”如出一辙,又阴又冷,又钝又锋利。最后,闲人们看阿Q 被杀头的体验仍是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阿Q 的死亡并不壮烈,也没有符合他们的预期,闲人们只感到一顿失望。没有人会同情阿Q,也没人在意这场杀头是否具有合理性。
在冷漠、“吃人”的未庄,作为底层劳苦百姓的阿Q 被欺辱是无法避免的。面对如此恶劣的外部环境,向内寻求精神胜利只能是阿Q 没有办法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想要摆脱受辱的现状,阿Q 没有更好的出路。路在何方?鲁迅先生想告诉我们:唯有启蒙思想才能改造“愚昧、麻木”的国民性,人人具有自省去弊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改变社会环境,才有可能找到御辱的出路,这也是我们民族革新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