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宏妮
2024年3月14日,广东省佛山市某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车棚(徐文/ 摄)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达3.5亿辆。
电动自行车庞大的数量,也伴生了诸多安全事故。2024年,南京“2·23”火灾事故中15条鲜活生命的陨落,又一次敲响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警钟。
2月26日,应急管理部提出要“集中治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等突出问题”,多地也接连做出部署,要求加强监管,杜绝漏洞。广东消防、应急管理部门相继发布通告,明确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行为的法律责任;河南对电动自行车销售商户开展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质量安全专项检查行动;江苏多个城市督促经营者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確保电动自行车来源可追溯……
其实,“禁车上楼”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住宅楼内电动自行车火灾依然频发,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很多车主安全意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很多物业也不具备全天候监管能力,使得“上楼”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充电难、充电贵”作为诱发电动自行车“上楼”的重要原因,如何破解,已是迫在眉睫。
防范电动自行车爆燃事故,是城市治理的难题,更是一个必须直面的挑战。破题之要在于“两端发力”:生产端,要督促厂家严格生产流程,杜绝劣质改装产品流入市场,从源头把控质量,减少隐患;用户端,要加大和完善停放及充电设施供给,解决“充电难、充电贵”,引导居民自觉规范停放和充电。
总之,唯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疏堵结合,才能实现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