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军?霍修兰
[摘要] 针对当前初中生的党史学习分类不明、学习路径单一、操作性欠佳、体验感不强等问題,就学校层面,通过聚焦分类视角、叙述维度、活动载体三个板块,着力解决党史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三大问题,以此提升初中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质量,让红色文化扎根于青少年的内心。
[关键词] 分类视角;初中生;党史学习
一、分类视角:着力解决党史学习教育“学什么”的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党史学习?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首要问题。初中生尚不具备直接理解整体性和复杂性党史内容的能力,因而,建构党史知识内容的不同板块,通过分类习得与实践整合,进而在策略、路径上追求合力效应,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初中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不同于高校,不宜贪多求全,而应围绕关键内容分类实施。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质和课程内容,我们精选了红色党史议题、时政热点问题和红色精神谱系这三类辨识度大、专题性强、价值高的主题内容,探索初中学段党史教育内容的分层实施方案,明确党史学习教育“学什么”。
(一)红色党史议题
议题式教学在学校思政教学实践中已常态化实施,我们将议题式教学应用于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发与设计红色党史议题,将其作为学校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聚焦核心党史议题,分类推进导向性议题与争议性话题两大类型议题的实施。其中,导向性议题注重价值论证,涉及的党史内容多为重大原则问题。对初中生来说,导向性议题的开展重在填充,可以立足专业背景,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重大导向性议题,带领学生学透、领会党史学习的根本问题,种下学史明理的“种子”,夯实党史学习教育的根基。而在争议性话题的学习过程中,研究围绕“争议点”,通过“举证—质证—认证”来推进议题开展,讲究历史学习的科学方法,力求举证规范、质证科学、认证合理。
(二)时政热点问题
有温度、有深度的时政教育是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探索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学校在时政教育的路径和实施上坚持科研引领,用学术讲政治,聚焦时政素材精选、精解,涌现出一批具有良好教育效益的案例。鲜活的社会素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聚焦探讨,挖掘时政素材中的党史内涵,帮助学生树立与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且,在时政教育的过程中,讲道理要有逻辑深度,采取形式多样的行动,让时政学习有味、有料。
(三)红色精神谱系
红色精神谱系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课程教育资源,与校园文化的打造相融合,是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显著标识。我们不仅专门开设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专业选修课程,组织社政组骨干力量,依托社政学科的市名师工作室精研、精选,形成了讲、议、辩、演等多维一体的课程教育形态,取得了良好效益;同时,还从红色精神的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整理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谱系,以“红”为底色,着力打造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红色精神长廊,注重环境育人,形成一道靓丽的校园红色风景线。以此,让党史教育异彩纷呈,让主旋律铿锵有力。实践中,通过对教育策略与教育艺术的系统研究,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特质,探索可读性强、可信度高,包括文字、动图、漫画等载体形式,打造有助于学生切身感知的党史学习样态。
二、叙事维度:着力解决党史学习教育“怎么学”的问题
“历史故事”是初中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叙事维度的策略实施构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路向。利用故事思维,从叙述维度建构切实可行的策略,发挥教师在党史学习中的关键作用,这是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思路与做法(如下图)。
(一)把握历史整体讲好党史细节
党史学习教育要由近及远,从学生的身边到历史的天边,最后还要回到现实生活。历史细节是历史教学的润滑剂,使得相对枯燥、抽象、生硬的历史整体具有鲜活的细节呈现与印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主张小切口、大场景,注重历史的宏观视野与微观视角的统一。为此,我们探索与制定了“细节呈现—关联背景—阐释主题—迁移扩散—回应现实”五大环节的讲党史细节流程,聚焦核心主题,关注现实问题,使得原本琐碎的细节活起来,连起来。
(二)把握历史主体讲好党史观点
讲好党史观点需要我们坚持“融通”思维视角,把握好党史演进、历史发展的主体,拓展交叉融合的知识视野、辩证客观的比较视野、面向问题的研究视野,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偏见,以透彻的理论讲好专业之精、历史之实、信仰之理。早在2017年,学校就开始尝试探索长单元教学实践,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内容进行单元知识整合,获得了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1.辩证客观的比较视野——讲出理论深度
在党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一基本结论。比如,充分感知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反复性与曲折性:近代伊始照搬英美的道路导致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照搬俄国道路导致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新中国成立以后照搬苏联模式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曲折。通过了解百年道路选择上“照搬照抄”的深刻教训,让学生明白为何“行不通”。再如,深入探索为何“行得通”,总结成功经验,形成对道路选择的理性认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继续走自己的路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这一反一正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从国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反之,生搬硬套、脱离国情则必将受阻,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2.交叉融合的知识视野——讲出知识广度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应在交叉融通的视野下讲清楚当时、当地的契机是什么。为此,我们呈现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潮,其理论的实践成功给中国知识分子所带来的确定性;同时,结合“一战”后科学破产、西学危机给中国知识分子所带来的文明拷问与失落感,辅以梁启超欧游所见、所感,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代契机。只有让学生在“一战”后西方文明缺点暴露、科学万能论破产,与俄国十月革命石破天惊的伟大成功范例的反差对比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接受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契机,才能搞明白为什么在科学、民主广泛传播之时马克思主义能够异军突起、后来居上,并最终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从而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
3.面向问题的研究视野——讲出价值厚度
当前,个别人聚焦社会存在的个别典型问题,有意曲解,刻意放大,借助网络广泛传播,对初中学生的党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与误导。为此,我们依托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开展了针对相关不良思潮的研究,主动深入知乎、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选取典型不当观点进行研究分析,在课堂教学上予以主动纠偏、科学正名、正确赋能。在选修课程上,我们研究梳理出“起杂音”“唱反调”“贴标签”三类典型偏见,发动学生收集观点、组织驳斥论证的材料,并作为每学期党史选修课程的期末考核形式之一。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整理、自主论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取议题辩论、围桌论坛、小论文等多种形态,对另类观点进行驳斥,对典型问题的误导性、片面性和攻击性进行揭露,发掘其存在的认识基础与社会因素,揭露其内在本质,不仅提高了对错误观点的鉴别力与抵制力,更进一步提升了党史学习的深度与信度。
(三)把握历史进程讲好党史趋势
讲党史趋势目的在于从历史演进的整体脉络中推演历史发展的趋势性走向,揭示历史真相,凸显历史对当下的启示与借鉴意义。要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的趋势走向,就要科学对待与正确理解历史长河的演进规律。国共缘何有第二次合作,会不会有第三次合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何以可能,百年民族复兴梦何时实现?对这些问题进行历史解答,提供历史趋势的研判就需要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演进进程进行全面梳理。只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进程中才能科学研判历史的趋势,也只有了解统一连贯的历史进程才能为未来历史演进的预测、研判提供参考。通过对关键进程的梳理,讲好党史趋势。具体来说,我们将国家课程与《近代中国百年杂谈》《中国共产党的会议历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等选修课程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演进历程、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人民军队的发展与演进历程、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进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扶贫攻坚与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等党史重点问题的进程讲清楚、讲透彻,结合现状做出历史研判。
【案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后我们还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吗?
①和平发展——根植于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和合文化的历史传统,农耕文明造就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生发于内,千年传承。围绕这一焦点,让学生讨论与分析为什么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能够衍生出爱好和平这一伟大民族精神品质,并结合历史知识充分感受与印证和合文化的歷史传统。
②和平发展——践行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同时,与世界爱好和平的民族一起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可以让学生自主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③和平发展——立足于现实中的大国担当。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我国在专注于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动力源。历史与现实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绝不是权宜之计。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迎来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中国也必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了解疫情防控期间的中国作为、中国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作为和平、合作、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十分注重叙述方式、叙述路径、叙述理念与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耦合,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切身感知的叙述方式,建构符合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叙述路径,倡导结合社会实践和发展需求的叙述理念,使历史叙述具有广泛受众性、严密逻辑性与价值实用性。
三、活动载体:着力解决党史学习教育“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一)坚持教学课堂主阵地,辩好党史议题
学校课堂是学生党史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展现的主阵地。在党史专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怎么样”既有知识维度层面的传统考核,也有分析能力、开放视角、理性思维、价值情感等层面的关键素养考查。我们应坚持第一课堂主阵地,组建学习小组,以论坛为载体,围绕党史关键议题,考核学生的党史知识面广度、议题分析的思维能力、对网络现实问题的辨别判断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设置的议题往往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充分观照了网络新领域各种思潮的交锋对峙。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班级设置了固定的“维新论坛”,既有教学课堂上的小辩论,也有每两周一次的固定辩论环节。其中,每两周一次的“维新论坛”,需要学生提前收集网络信息,关注时事,自主组建小组,商议流程,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使学生党史学习的成效得到检测、反馈和集中展示。
(二)激活实践第二课堂,体悟红色情感
学以致用,学史明志、崇德是党史学习的重要目标。教育对象的切身感知依赖于一定的内容与形式。从内容上看,学生身边的事和物能够消弭因空间距离造成的陌生感,也是学生党史学习成效的最佳检验场所。宁波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文化根脉更是绵延不绝。我校充分利用校外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接触党史活资源、走进历史“现场”,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激活与开发实践“第二课程”,用身边的事和物来充实观点,具有良好的内化效益。通过实践第二课堂,让学生完成对应的研学任务,写感想、说党史小故事,笃行而崇德,将爱家乡与党史学习相结合,学生在研学的过程中积极撰写感悟,让守护乡土的文化情怀成为看得见的文字。
(三)用好校园活动大课堂,一展红色风采
校园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之外的校园活动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保障。我校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科技节、体育节、外语节到“一二·九”演讲比赛、学子大讲堂、开学校园探秘活动、“红五月”歌咏比赛等,学生全员参与,重视度高,是不少学生、班集体一展风采的平台。学校搭建学生党史学习成效展示的舞台,让党史学习教育真实可现,我们依托校园传统活动,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展示的相关内容。通过组织校园党史专题手抄报评比、党史知识竞答等多样态活动的载体,让党史学习的成效真实可见,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回应与解答了党史学习教育“学得怎么样”的问题。每年,我们通过选修课组建兴趣小组,训练代表参加“高外学子大讲堂”,与政教处协调联合举办党史学习手抄报比赛、开展党史知识竞答活动、征集党史学习小论文等。这些校园活动既检验与展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效,又进一步扩大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影响力,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党史学习的探索之中。
总之,党史学习教育是我校“大思政”教育探索的重要尝试,分类视角的内容聚焦、叙述维度的路向探索、活动呈现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种下红色文化信仰的种子,相信未来他们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必将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