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林撷思

2024-04-01 09:23
师道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略庄子妇女

《人生果实》于2017年上映,是伏原健之导演,日本东海电视台制作的一部纪录片,曾在豆瓣平台上获得9.6的高分。全片以津端修一夫妻的晚年生活为主要内容,取景于津端夫妇居住了四十余年的房屋,这幢房屋是早年作为建筑师的津端修一复制了其师安托尼·雷蒙德的木造住宅设计建成的。房屋四周树木林立,庭院中种植了上百种蔬果,每一种植物旁都竖有一块精心制作的标牌,标注有种类和一些留言。英子将这些食材化为美食,烹煮耕织都难不倒她,修一则做一些工匠活以及难度高的体力劳动,他们的家居生活处处体现着细致与温馨。津端夫妻二人尽管年岁已高也依旧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无不体现着他们的舒适与快乐。笔者将以庄子之“适”的三个审美层次,分别阐述影片中对生命的思考,探寻何为生活中真正的快乐。

一、适人之适:自我的价值

“适”是庄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纵观《庄子》一书,我们可以发现,庄子之“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庄子对“体道”时自我心态的生动描绘之中,“适”的核心是体验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庄子曾将“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适人之适”“自适其适”和“忘适之适”。例如汪振城认为“体道者由适人之适到自适其适、由自适其适到忘适之适的心理超越,是庄子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追求人格理想的反映,也是庄子的生命愉悦观和审美观的独特表现。”(中略)

在经济导向型的日本社会中,津端修一执着于自己热爱的“慢生活”,远离了报酬颇丰却背离他意愿的建筑行业,过上平静且充实的生活。坚持自己意愿的津端修一,做到了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与妻子英子一起四十余年的田园生活里,耕种、读书、写作成为了他最快乐的事情,并且所有的居家劳动工作,都是夫妻二人自己动手,就如同修一常说的“要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中略)

二、自适其适:生活的真谛

“自适其适”是“适”的第二重境界,《马蹄》篇中有一则寓言故事道出了“自适其适”与“适人之适”的区别:“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瓮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馬。烧之,剔之,刻之,锥之,连之以羁萦,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撅饰之患,而后有鞭笑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中略)

电影中有一段常常出现的旁白:风吹落枯叶,枯叶滋养土壤,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缓慢而坚定地生长。富有哲理的诗句紧扣“人生果实”的内涵,正如这诗句,修一与英子乐于进行家庭劳作,其中较多是在耕种,夫妻二人收集枯叶当做肥料,铺撒在种植作物的土地上,他们正是用时间的积淀肥沃着他们的土地。在自给自足的几十年间,辛勤的耕种总能使他们获得丰厚的果实,每个月,英子都会将收获的果实纷纷寄送给亲人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使她感到十分快乐。如此高龄的修一夫妻,始终坚持着“缓慢而坚定地做自己能做的事”,他们相信,肥沃了这片土地是能够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

津端修一有一件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就是寄明信片,他每一天都会写上超过十张的明信片,然后骑单车前往邮局,将它们寄给自己的朋友。(中略)在家庭生活中,也随处能看到修一的笔迹,厨房中有写着注意事项的标牌,庭院里每一种植物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牌,上面标有种类以及幽默生动的话语,还画着一些可爱的漫画。设计师出生,后又从事评论工作的津端修一,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停止画画与写作,他的画笔就在手中,画本就在身边,他随时准备着创作。(中略)

三、忘适之适:跨越生死的记录

“忘适之适”是“适”的第三重境界。《达生》篇中有此番讨论:“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中略)

修一的去世,是影片的一个节点,导演没有去过度的渲染悲伤,片中没有掩面哭泣的画面,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静祥和,但却充满力量,仿佛“死亡”并不是生命结束的象征。修一去世后,伊万里精神病疗养院的工作人员来家中拜访,并邀请了英子去参观完成了修建的新工程。修一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工作完成了他最初的设计理念,从这一层面来看,也同样契合了“人生果实”的内涵。(中略)影片的最后一个画面与影片开头的画面巧妙的首尾呼应,是英子独自在菜园中劳作的身影。(略)

——摘自汪梦琪《<人生果实>:庄子之“适”哲学观的呈现》,《戏剧之家》2021年第10期

“失序体系”是近代中国的整体社会结构特征,在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经济、政治、文化表现出某种矛盾性和过渡性,这使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的转变呈“半社会化”。

近代中国,西方列强入侵,传统的小农经济主导模式被割裂成外来殖民主义经济、新生资本主义经济和原有的宗法农业经济三种成分的复合体,原有的“政学合一”的制度设计根基崩塌,中西新旧多元文化以失去秩序的矛盾运动形式混合存在。“失序体系”下的妇女教育在文化上的观念和行为呈现矛盾性和过渡性,历经了戊戌维新时期的“贤母良妻”主义、辛亥革命时期的“女国民”观和五四时期的“男女平等”妇女观。甲午战争后,维新派朦胧意识到实施女子教育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女子教育被纳入“救亡图存”“强国保种”的政治诉求,梁启超等人倡议“贤母良妻”主义,认为“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从家国视角要求女子德才兼备,大兴女学;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观的思维惯性和维新改良的局限性,妇女的社会活动仍范围在“相夫教子”的狭窄圈子。20世纪初,为解决资产阶级革命问题,革命派主张军国民教育,通过“女国民”教育促进妇女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及与之相对应的责任;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彻底性,“女国民”教育囿于知识女性阶层,大多数妇女的权利伸张并未完成。辛亥革命结束后,女子教育又蜷缩于“健全的母性”与“救国保民”并行的改良“贤母良妻”主义之下,忽视了女子独立个性的发展。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压迫、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遭到了全面抨击,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提出教育要实现人格平等,实施男女平等教育,妇女教育的主体范围突破了知识女性的圈子,扩展到了工农妇女之中,并推动妇女解放运动,使妇女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实践。

近代妇女教育以塑造女性理想道德人格为主要旨归,从主张“贤母良妻”主义,转向“女国民”。在此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妇女自身的自由与解放。维新时期教育内容主要围绕“家政”“师范”,辛亥革命后新增“思想教育”、“科学文化”,五四以后增加了“革命干部”教育。由于矛盾的文化心态,近代妇女教育经历从传统到反传统、激进到反激进的调整。在此过程中,开启了从女学教育到男女教育同一化、内闱之学到公共事业的空间转换,男女有别向男女趋同的教育设计转变。从家庭化向社会化的过渡过程,总体上是一种“半社会化”的教育形式。维新时期,基于“贤母良妻”主义开放了男女有别的女学教育,妇女的家庭伦理被纳入学校的伦理教育,强调妇女的母职、妻职、国家责任。课程设置及内容以此为安排,重视“修身”与“家政”课,开始设置实用的社会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如经元善创办的女校开设手工、图画、体操、地理、英文等课程,突破了女子教育家庭化的禁区;这一时期女学的办学形式以清末官办的师范学校为主。辛亥革命时期,过去单独为男子开设的各科知识成为女子的必修课,这时的女校重视传播“女国民”政治思想和培养女子独立能力,适应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成为女工的必修课。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观点,重新定义了女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推动妇女解放,主张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阶级,是腐朽的社会制度。党领导下的苏区、根据地和解放区妇女教育与革命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独立自主的女性和革命干部,成为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解放区妇女教育所走的道路成为新中国妇女教育的实践基石。

——摘自胡莉芳、卢荷《经世致用:妇女教育的中国经验》,《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中略庄子妇女
2020年1—5月重庆农产品价格情况分析
重庆农产品及农资价格周报2017年第四十九期
重庆农产品及农资价格周报2017年第三十七期
当代妇女的工作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夏粮有望再获丰收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