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淮刚
[摘要] 课程思政是我国构建育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要求深度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初中信息科技作为国家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极有必要。通过扭转课程观念,加强思政意识;内化核心素养,明晰思政目标;精研教材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创设真实情境,渗透思政价值;设计学习活动,产生思政实效,将课程思政转化为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助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关键词] 课程思政;信息科技;内涵;路径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度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增强课程思想性,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初中信息科技作为国家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既必要又紧迫。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课程思政开展主要集中在高校,在中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笔者尝试聚焦“扭转育人观念,加强思政意识;内化核心素养,明晰思政目标;精研教材内容,深挖思政元素;创设真实情境,渗透思政价值;设计学习活动,产生思政实效”五大路径,开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不仅要达成课程自身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提升课程协同育人价值,实现对学生的多维度价值塑造。
一、凝练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课程观,它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或孤立的一项活动,而是要求充分挖掘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巧妙、自然地融入各课程教学中去,以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信息科技课程思政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紧扣信息科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学习评价、教师行为等要素,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课程逻辑主线,挖掘信息科技课程所蕴含的及自然延伸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
二、探索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路径
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五大路径,将课程思政转化为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助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1.扭转课程观念,加强思政意识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行动者。教师自身的课程思政自觉行动力,成为影响课程思政推进的重要因子和关键变量。当前,部分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单纯的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科思维与能力。这种片面的、窄化的课程观念致使学科教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对此,教师应领悟全课程协同育人理念,扭转课程观念,加强思政意识,要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学科知识“传授者”进阶为课程育人“行动者”。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价值塑造,对国家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紧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旨归,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升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选取契合信息科技学科特点的思政育人素材和资源,并将之有机地融入信息科技教学中,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育人性。
比如,笔者在信息科技教学中,通过北斗卫星、航空航天等我国核心技术研发的背景与历程探讨,增强学生自主可控和原始创新的意识;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学习,培育学生科技强国和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负面现象剖析,教导学生遵德守法和明辨是非的认知;通过各类应用程序个性化信息推送引发的“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极化现象分析,提升学生明辨是非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2.内化核心素养,明晰思政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第一要素,凝练了学科的知识、能力与价值目标。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强调在不影响课程原有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成核心素养和思政育人的双重目标。可见,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思政目标的“定位点”,课程思政开展的“切入点”。因此,信息科技教师要深刻内化核心素养要求,精准明晰课程思政目标。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笔者分析课程标准对四个维度内涵的具体阐述,认识到核心素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目标(见表1)。
3.精研教材内容,深挖思政元素
教材是進行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就是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标准中信息科技7—9年级的主题分别为“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主要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原理和处理技术。教材中注重呈现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最新信息科技成果,引导学生坚定自主可控、原始创新、科技强国等理想信念。因此,教师要精研信息科技教材内容,把握信息科技课程本质属性,基于学科知识内容及其自然拓展与延伸,深度挖掘思政元素,设计学科知识与思政育人兼具的课堂教学。与此同时,教材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数字化时代信息科技发展迅猛,因而教师应及时关注时事新闻、前沿科技等,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补充与迭代,将其自然地融入信息科技教学中。
比如,7年级“互联网应用与创新”中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变迁”一节,其内容涉及“烽火台—驿站—电报—电话—互联网”通信发展的历程与对应的数据传输原理等。笔者在进行该部分教学时,拓展引入我国自主研发、领先世界的5G通信这一核心技术,引导学生探究其发展历程和关键人物与事件,使学生体会原始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自主可控技术的关键保障,领悟科学家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祖国的家国情怀,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创设真实情境,渗透思政价值
学习是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完成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应基于信息科技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创设既有学科教育又延伸思政教育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场域中建构学科知识、培养关键能力,潜移默化地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道德认同。真实情境有利于润物无声般隐性地渗透思政价值,避免思政元素的硬性嫁接、生搬硬套。具体来说,真实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新闻报道、政策报告、科技成果、名人典故等方面进行原型提炼或改编设计。
比如,课程标准中8年级“物联网实践与探索”对应的“内容要求”提到“简易物联系统的设计与搭建”,在进行此部分内容教学时,笔者结合我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创设情境:
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但是,目前我们居住的环境中还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请以“践行节能减排,共创绿色生活”为主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进行硬件搭建、算法设计,完成具有特色的物联系统作品。
通过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协同探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原因和危害,探究利用传感器、物联系统硬件搭建及算法控制等信息科技学科本体知识来设计、调试、优化解决方案,形成具有节能减排功能特色的物联系统作品,凸显“技术赋能绿色生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政类大概念,提高对绿水青山、科学发展等基本国策的认同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教育效果。
5.设计学习活动,产生思政实效
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和现实力量。设计指向学科本体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的具体学习活动,是撬动达成核心素养、产生课程实效、助推学生全面发展的“支点”。实践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重“活动前后的关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资源的丰富性、活动目标的精准性、活动内容的育人性和活动实施的可操作性”等要素。
比如,在进行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9年级)中的“机器人行走”一课教学时,课前,笔者挖掘长征中的思政元素,创设“重走长征路”主题任务,聚焦“长征精神”思政目标,设计“重走长征路”主题图纸,搭建代表胜利的“红旗升降”任务模型。课中,设计五个系列化的学习活动(见表2),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了解长征的历程与路线,探究相关战役背景及意义,掌握机器人巡线与转弯算法及其模块的使用,从而提升计算思维,感悟长征精神,关联个人理想和国家信仰,唤醒民族自信、自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推进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开展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时代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推进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需要信息科技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践行“扭转课程观念、内化核心素养、精研教材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学习活动”五大路径,将课程思政目标、元素、价值,育人无痕、有机统一地融入信息科技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如此,就能切实产生课程思政的效果。当然,目前有关信息科技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遠,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理论层面的高位引领,更离不开一线教师聚焦实践的思考与行动。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立项课题“UbD理念视域下中学信息技术单元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JY14-L303)和淮安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大概念视角下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GH0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蕉,方霁.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核、路径与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
[2]陈美兰,易君霞,卢昊.新时代中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依据及路向展望[J].江苏教育,2023(03).
[3]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 袁小梅.课堂活动:概念、结构及实施要求[J].教育参考,202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