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中学 赵丽芳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其中包括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素养。同时,新课标还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给出具体的实施建议,要求教师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在这样的改革号召下,初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并积极运用化学知识保护环境。这是一项系统教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因此,本文对绿色化学视角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绿色化学也被称之为清洁化学,整个化学反应在相对环保、安全的过程中进行,没有生成有害、有毒的物质。站在环境视角分析,绿色化学指的是化学反应不会污染环境;站在科学视角分析,绿色化学指的是化学反应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有毒物质,而是生成无害、无毒的物质;站在经济视角分析,绿色化学强调结构改变与工艺更新,旨在降低生产成本。该理念一经提出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给化学教学指出了清晰、明确的方向,绿色化学倡导化学生产过程中无有毒、有害物质生成,确保生产过程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同时保证回收物的再利用。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载体的学科,具有特殊性,涉及大大小小的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需要用到很多化学试剂、药品等,还会产生废弃物,这些均可能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虽然用于教学的化学实验不同于化学车间的实验,但是全国学校数量庞大,初中生更是几千万,这些化学实验累积在一起,所耗费的化学药品以及产生的废弃物也是巨大的。在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可以引导学生基于绿色思想改进、优化实验方案,有效避免药品浪费,减少废弃物的生成,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个人铭记于心的责任,也是必须践行到生活中的 行为。化学学科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基于绿色化学理念施教,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化学物质、化学制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减少对可能危害环境的药品的使用。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各种化学产品会污染环境,如塑料制品、农药、有机污染物等,这些都属于化学学科范畴。换言之,化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思想,可以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推动教育成功改革,促进化学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虽然时间短、内容少,但是发挥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导入为契机融入绿色化学,如用关于绿色化学的现象、事件等揭示主题,以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奠定绿色化学思想基调,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关注绿色化学。
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为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并掌握制取这一气体的方法与技巧。依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规律、理解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音画情境,给学生播放一些由于二氧化碳含量高而造成环境污染的真实性案例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等现象。在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图片吸引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一定都了解过这些吧。我们在电视、电影甚至身边都看过这些现象,那你们知道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带来的后果。通过这样的直观情境,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危害,也了解了二氧化碳虽然是温室气体而不是污染物,但是同样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样既可以顺利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在无形中融入了绿色化学思想,唤醒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后,教师再向学生发起呼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了解二氧化碳制取步骤以及背后的原理,从而有效参与到低碳生活中。
通过对当前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很多知识并没有直接与绿色关联起来,但是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有着内在联系,这为绿色化学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提供很大空间和便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利用显性的绿色化学内容,同时善于挖掘出隐性的绿色化学内容,以此增强绿色化学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绿色化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理解与印象,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设置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思考、讨论等。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设置主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再依据这个主题展开设计,尤其是教学活动中问题的设计: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项目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庄的外貌等成为了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建设要重点关注村庄的环境,还要关注乡村的具体特点。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地区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指导,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衍生出了比较多的问题。这不仅不能进行合理的建设,也会出现资源的浪费,最终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阅读教材,深入了解二氧化碳这种物质,思考它对环境、人体的影响有哪些。
2.围绕主题查阅资料,分析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之间关系。
3.依据二氧化碳特征制定“低碳”方案,即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提出可行的、可操作的建议。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思考这几个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共同完成任务,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科学思维。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应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绿色化学思维。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渗透绿色化学的有效契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渗透绿色化学,以此改善实验教学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1.从生活中取材,开展绿色化学实验。
在不影响化学实验效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实验材料进行优化,比如用一些废弃物或生活中常见物品代替,以此达到二次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如柴米油盐中的食用醋、小苏打等,这都是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实验材料。这样一举多得,既能有效控制化学实验成本,又能减少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以生活物品代替化学试剂,这个过程中渗透了生活化教育理念,可以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在熟悉的氛围中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加主动、积极、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更重要的是,这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化学实验魅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化学知识与实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2.规范试剂取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化学实验中,如果学生使用试剂、药品不当,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尤其在一些自主实验中,化学试剂使用不当的问题更加突出。一般来说,教材上或相关材料上关于如何开展化学实验有详细的、明确的步骤,学生对照着这些步骤就能规范、正确地操作,但是对于试剂、药品的用量往往把握不准,甚至一些学生完全“凭感觉”使用化学试剂等。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不仅会让实验结果产生误差,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甚至给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教师要加强管理,让学生按照要求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比如固体药品的用量、液体药品的浓度等,都要明确并严格规定,要求学生依据规定取用试剂和药品。这样一来,既可以获得准确性更高的实验数据,又能降低废弃物产生,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3.创新化学实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这里既包含了固化物也包含了废液、废气等。既然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绿色化学理念下能做的就是让实验尽少产生这些废弃物,缓解化学实验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中,经常出现丢废弃物的问题,这不仅会污染环境,也会威胁学生人身安全。在绿色化学指导下,教师应及时创新教学模式,采取更加环保的方式,减少废弃物产生,让学生尽可能少地接触废弃物。比如,针对一些用到烧杯加热化学试剂或药品的实验,教师可以用容量更小的试管代替烧杯,这样既不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又能减少化学药品、试剂的使用量。若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试管上加上木塞,这样可以避免气体释放到空气中。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比如,在以浓硫酸为试剂的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运用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又在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避免了实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真正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
4.推广微型实验,培养学生环保行为。
微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对常规实验进行“缩小化”处理,比如减少化学试剂、药品的用量,或者调整实验器材的容量等,但是不能影响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这样的化学实验既可以降低对实验仪器的损耗,还能减少参与化学实验的试剂用量。同时,微型化学实验因为用量少,所以反应速度更快,这样可以节省学生的实验时间。也正是因为化学试剂用量少,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更少,这在无形中减轻了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在绿色化学理念下,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加可视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微型实验过程、结果进行放大处理。
例如,在讲解“酸和碱”一课时,为了减少酸性、碱性物质对环境以及人体的危害,教师可以秉持着绿色化学理念,组织学生展开微型化学实验,按照一定的比例调整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的量,这样既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又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酸与碱知识。这种形式的化学实验以更加环保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并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普及碱性物质、酸性物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实验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回收酸碱物品,妥善处理废弃物,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学生环保意识、低碳行为的培养仅依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展开教学。若只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因此,绿色化学理念下,教师应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此达到完善、补充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一课后,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带来的影响,并思考、探索如何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结束活动后,教师鼓励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写下研究结果以及自身的感悟。诸如此类的化学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更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绿色化学态度。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强调控制各种污染的发生,追求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标教学要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秉持全过程渗透的原则,在课堂导入、知识讲授、化学实验、实验活动等环节融入绿色化学理念,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保护环境,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我国环保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