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4-04-01 12:34杨志学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2期
关键词:普洱全市绿色

钱 磊 杨志学

(1.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云南普洱 665000;2.普洱市农业环保和农村能源站 云南普洱 66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普洱市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全市绿色GDP 占比达96.4%[2],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达7581 亿元,GDP 与GEP双核算、双考核、双提升机制走向常态化,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创新之路[3]。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 普洱市按照建设绿色经济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围绕“粮食、茶叶、咖啡、中药材、水果、坚果、肉牛、生猪、蔬菜、甘蔗”等重点产业[4],坚持“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以绿色有机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高产创建、绿色防控、机械作业等科技措施为抓手。 扛稳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行最严历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强耕地保护。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一把手”招商,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抓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有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紧盯全链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和瓶颈,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有机茶叶、精品咖啡、高端肉牛、高效甘蔗及水果、蔬菜、中药材”五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地理标志产品,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22 年, 全市投入3.74 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3.1 万亩,累计建成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25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49%;实施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449.44 万亩,绿色防控面积为577.87 万亩, 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2.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73.14 万亩,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372.5 万亩,化肥施用量较2021 年减少1.58%;农膜回收率为84.8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受污染耕地安全措施利用率为90%以上;新增有机茶园2 万亩,新增标准化咖啡示范园0.8 万亩; 全市累计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98 家, 证书395 张,认证产品673 个,认证基地面积62.27 万亩,累计取得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20 个[5]。

2 普洱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

2022 年普洱市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6 734 元,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4 619 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2 115 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其中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22.8%,同比增长6.3%[6]。 截至2023 年6 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46 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62.2%,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 在普洱市外出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占总流出人口的主导地位,农村常住人口以老弱病残为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 据普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 普洱市常住人口中,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74 845 人,占总人口的40.53%,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提高15.13%[7]。

2.2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全市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3%,部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同程度存在着工程配套不完善、设施损毁等问题,影响农田使用成效,现有高标准农田在数量规模、 质量等级等方面都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据调查,全市高等级耕地仅占2%,中、低等级耕地占比高达98%,存在耕作层变浅、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酸化问题突出等问题;境内虽有三大水系100 多条4 级以上河流,水资源总量达828.62 亿m3,但因山地面积占98.3%,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全市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31.1%,尚有28%的耕地土壤灌溉能力得不到满足[8]。同时,冷链物流作为对农产品流通环节保鲜技术的保障措施,目前全市仅有预冷设备72 台、冷库145 座、冷藏车61 辆,冷库容量11 万m3,冷链设施发展规模不能满足全市农产品保鲜的正常需要。

2.3 农业产业品牌体系建设滞后

茶叶、咖啡、坚果、肉牛等特色农产品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 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缺乏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标准体系或质量保障体系。 绿色食品技术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体系,部分“三品一标”认证机构未严格依据认证规则和程序进行认证。 同时,由于全市食品工业均属于中小企业,加之点多面广、行业分散、工艺设备层次不高,食品工业基础薄弱,企业对打造品牌意识不强,致使市场认知度低,处于杂而不精、多而不强的状态,企业没有获得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全市农产品加工以生产初制品的小农户、 合作社为主,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低,企业总体体量小、规模小、产值小,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利润微薄,缺乏头部企业引领示范,未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特色优势品牌,导致市场占有率不高。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7∶1, 全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仅有2 家、省级龙头企业仅有39 家。 茶叶是普洱市的支柱性产业,全市有茶企业978 家。 在2021 年中国茶业百强企业中,云南省上榜茶企业12 家,普洱市仅有1 家,而相邻州市的西双版纳有4 家、临沧有3 家;作为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普洱市虽有咖啡企业386 家,但规模以上企业11 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仅3 家,咖啡豆的精深加工率仅为20%[9]。

2.5 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10]。 目前,普洱市仅有1 家本地农作物制种企业, 在全市内开展制种基地备案申请的8 家企业全部为受委托生产, 且制种地块存在基地分散、规模小、水利设施配套不足等情况,全市80%以上的种子都靠外调, 本地研发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同时,主要经济作物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弱, 优良品种选育不足,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如普洱咖啡30 多年来生产主导品种多为‘卡蒂姆’系列,品种相对单一,且退化严重、抗病能力下降,导致锈病等病害发生严重。 另外,全市农业机械化率低,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仅为46.6%,而茶叶、咖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势必导致用工成本逐年上升。

2.6 农村三产融合不深

因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市场主体品牌弱、企业精深加工不足等原因, 部分本土企业仍以销售茶叶原料为主,终端产品的销量少,二、三产业延伸和发展不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有限,市场占有率低。 三产融合仍然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水平较低、 产业链短及品牌引领、 融合层次不高的问题。 尤其对庄园经济谋划不足,高标准建设的精品庄园少,深度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快培养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人才

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 做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 加大对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人才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扩大家庭农场主、 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动效应。 充分运用院士、专家等工作站,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人才到农村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培植、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 围绕全市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科技需求, 完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 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单位整合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 支持科技特派员以技术、资金等方式入股,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

3.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配套开展田块平整、田间道路、农电设施、农田防护工程建设,发挥基础设施整体效益。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保护坝区耕地,提高山区半山区耕地(园地)质量。 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防止流转的耕地“非农化”。 围绕果蔬、肉类、水产品等重点产业,聚集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园区等主体,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田间小型冷藏设施和发展区域性冷链物流,在产地重要流通节点,推进建设一批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冷链配送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形成支撑农产品上行的产地综合服务平台。

3.3 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打造农业品牌

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市场化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一县一业”建设。 聚焦茶叶、咖啡、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普洱品牌矩阵,建立市级名品名企清单, 培养一批全省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 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 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稳定政策预期,围绕普洱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聚焦全产业链,积极引进大中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3.4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开展科技关键难题联合攻关和绿色高效技术集成, 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加工等关键环节技术瓶颈,推进生产效率提升。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品种改良,争取国家级、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圃(库场区)建设,引进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围绕茶树、咖啡、普洱瓢鸡、土著鱼等地方特有品种选育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农业新品种或改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 大力支持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的示范推广, 加快推进品种、 栽培、 装备集成配套,探索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引进推广适宜山区、半山区的耕种收中小型农业机械, 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3.5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围绕“一圈、一带、三廊道、多庄园”区域经济发展主线,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 围绕“养身、养心、养老”,推进“康养+”多业态融合发展,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具等,大力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深入融合,建设一批以茶叶、咖啡、肉牛、水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庄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高综合效益。

3.6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

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原则,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田园生态系统。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提升防控能力和水平,减少农药施用量;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助推秸秆综合利用。 采取农艺调控、土壤改良、综合治理等方式,促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措施落地。 做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 加强外来物种使用和经营的监督管理。 抓实渔业资源的保护,对重点流域开展增殖放流。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 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

4 结语

农业是个生态产业, 而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朝阳产业”和“高效产业”[11]。在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进程中, 要找准绿色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关键点,对当前存在的不足进行行之有效的整改和完善, 要挖掘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区域品牌效应和人才科技等力量,提升普洱市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全市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不断提高绿色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

猜你喜欢
普洱全市绿色
绿色低碳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普洱”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