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4-01 08:41朱月月
现代食品 2024年1期
关键词:十堰市绿色食品绿色

◎ 朱月月

(汉江师范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国民营养与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绿色食品产业融合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符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代表了农产品高质量和未来食品消费的发展方向[1]。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建立优质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符合我国乡村经济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生产标准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防止土地污染,既满足了消费者消费升级与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又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新时期提升绿色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2]。

1 十堰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脉腹地,汉江中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十大低碳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城市等称号,好山好水好生态,为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十三五”期间,十堰市生态农业成效显著。全市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超过4 000 km2,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960 余个,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680 亿元,为十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1)产业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3 年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饮料产业综合产值311 亿元,同比增幅7.6%,发展势头良好。2023 年上半年,全市软饮料总产量153 万t,同比增长11.5%;食用菌制棒1.8 亿棒,同比增长12.5%;水产品产量2.9 万t,同比增长16.94%;新建茶叶基地27.33 km2,总面积583.33 km2,干毛茶产量2.2 万t,同比增长21.4%;新建水果基地5.33 km2,总面积293.33 km2,产量6.4 万t,同比增长5%;新建中药材基地16 km2,总面积360 km2,产量10.2 万t,同比增长3%;新建油橄榄基地14.67 km2,总面积65.33 km2。

(2)建设一批绿色、生态、优质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023 年上半年,全市引进农业新品种58 个,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5 个,在全省率先开展羊肚菌品种正季鉴定和展示示范评价,郧阳区昌利公司获批省一级菌种生产经营资质,成为全省5 家具备一级菌种生产经营资质企业之一。全市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 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7 个,标准化特色产业基地150 多个,龙王垭茶场和神雾岭茶场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基地。全市新增绿色食品饮料加工企业25 家、规模以上企业20 家、省级“银种子”企业3 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 家,为46 家省级龙头企业申请贷款贴息2 008 万元。新增家庭农场1 592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97 家,其中新增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2 家。绿色食品饮料招商引资项目126 个,签约金额325 亿元。丹江口市武当山水、北京一轻食品产业园项目,郧阳区统一方便面、鲟鱼谷二期项目,房县合成生物创新城等项目即将投产。张湾区燕京啤酒,丹江口市康师傅纯净水、泰国天丝红牛、设施渔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推进中。

(3)聚焦关键品种、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3 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5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4 家,新开工技改扩能项目69 个,其中已投产26 个。“三季采茶、四季制茶”模式全面铺开,全市累计加工夏秋茶6 200 t,全年产量将突破1 万t,有望实现翻番,红茶、白茶、黑茶、茶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占比大幅提升。油橄榄由食字号向妆字号和药字号进军,鑫榄源公司开发的橄榄油护肤品、精油、日用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超6 000 万元。水产、蔬菜、畜禽预制食品,香菇醋、香菇酱、木耳精粉、灵芝孢子粉等食用菌系列产品不断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

(4)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成立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武当山茶”品牌在全市实现高度统一,市场调研发现,使用“武当山茶”品牌后,茶企销售收入普遍增加30%以上。2023 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武当山茶”品牌价值36.88亿元,跻身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二十强,是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房县黄酒”荣获2023第九届中国诗歌春晚指定用酒;“鑫榄源橄榄油”荣获中国国际粮油博览会金奖;“武当药谷”区域公用品牌正在抓紧推进。2023 年上半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31 个,总数达到133 个。2023 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外“武当山茶”“武当山珍”“房县黄酒”等十堰农特产品加盟店或直营店32 家。先后组织100 余家企业参加第22 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15 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2023 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2023 厦门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博览会、第133 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第三届世界绿茶大会等展示展销活动10 余场次,累计签约近10 亿元。2023 年半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 十堰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十堰市绿色食品产业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发展态势较好,不断满足市民对优质健康食品的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但随着绿色食品发展规模的增长,出现了绿色食品产品品种发展不平衡、绿色防控技术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求、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健全、绿色食品辐射带动性弱等问题。

2.1 绿色食品产品品种发展不平衡

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公布的有关工作规范,对绿色食品产品类别结构进行了分类,包括5 大类57 小类,十堰市绿色食品产品类别主要集中于农业产品,林业、牧业、渔业所占产值较小,主要集中于发展食用菌、茶叶、柑橘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林产品类占比12%左右,畜禽类占27%左右,水产类为4%左右。十堰市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市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共有大小河流2 489 条,全市按流域水系均属于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水系,同时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极其丰富,但林产品及水产品在绿色食品占比较低。

2.2 绿色防控技术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求

农作物在生长中难免遭遇病虫害,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防治,防治方法可分为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态调控等类型,其中物理防治与生态调控相对来说耗时长、效果差、成本高,因此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去除病虫害,但会存在农药使用不恰当致使出现农药残留、绿色食品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例如,在柑橘红蜘蛛暴发期,不管是植物性还是非植物性的微毒杀虫剂,一般都不能杀灭红蜘蛛,杀虫效果有限,若加大剂量便会出现药物残留,无法满足绿色生产需求,在绿色食品生产中可使用的化学杀虫制剂市场售卖占比较少,大多市场售卖的杀虫制剂均被绿色食品生产禁用。

2.3 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健全

绿色食品产业链涉及种植、采收、仓储、质检、加工、运输和销售等多个环节,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有更加严格的、特定的控制标准,从种植、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到追溯体系都需要相应的产业来支持,但目前十堰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仍以产品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食品产业链不健全[3]。例如,绿色食品中中药材生产以原材料销售为主,缺少更深层次的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生产、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大部分绿色食品产品处于产业链底端,销售产品仍以绿色食品初级产品为主,导致绿色食品品牌价值无法充分体现。

2.4 绿色食品辐射带动性弱

虽然十堰市已经积极推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成立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但仍有许多生产经营主体缺乏品牌意识,满足于自家产品“不愁卖”,未加入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由于各生产经营主体本身品牌效应有限,大多产品进入大宗批发市场进行销售,以企业主体为品牌进行订单生产、商超对接、各种平台销售等相对较少,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各自为营,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和示范效应,优质农产品缺乏品牌认可度,产品一家不明显,出现产品优质不优价的现象。除茶品牌以外,十堰当地的黄酒、香菇、柑橘等特色农产品尚未形成区域公共品牌意识,缺乏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大的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绿色食品企业间缺少协作机制,无法产生聚集协同发展效应。

3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绿色食品服务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作用,满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快我市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市建设,从做强优势产品品种,其他产品品种并重发展;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降低系统性质量风险;加快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提高品牌建设水平,拓宽绿色市场空间等方面提出建议[4]。

3.1 做强优势产品品种,其他产品品种并重发展

十堰市境内淡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拥有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等汉江流域优质淡水资源,立足“中国好水”品牌,科学规划全市饮料产业布局,形成饮用水产业集群,支持农夫山泉、VOSS矿泉水提能增效,加强企业间协同合作,促进酒水饮料发展,酒精饮料可充分结合武当文化、黄酒文化,重点发展特色黄酒、白酒、啤酒和果酒类饮品,支持梨花村酒业、忠和酒业、武当酒业、庐陵王黄酒等企业扩能增产。利用我市茶叶内含物丰富、有机茶特点突出的优势,巩固名优高档绿茶加工,大力发展优质普通绿茶,扩大红茶、黑茶、茶工艺品、茶食品、茶多酚等茶产品加工规模,积极开发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5]。利用我市丰富的渔业资源,推广陆基设施渔业和大水面生态渔业等健康养殖模式,加大对鲟鱼、翘嘴鲌、鲈鱼、鳜鱼、虹鳟鱼、大鲵等特色水产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支持。

3.2 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降低系统性质量风险

加大对绿色食品标准的研究力度,有效解决病虫草害防治难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加强示范引导,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实施重点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生产经营主体和行业协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关键品种、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破解制约我市绿色食品饮料产业开发的技术“瓶颈”,通过挂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引进一批学术水平高、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为绿色食品饮料产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同时加强绿色食品各个生产环节中肥料、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推进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可靠,降低系统性质量风险。

3.3 加快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发挥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

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产业、发挥聚集效应,扩大招商引资,招引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强强联合,扩大与国内外知名绿色食品饮料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涵盖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和进出口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6]。坚持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加工体系,逐步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技术体系,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支持企业发展数字经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5G 等新技术,建立数字化的服务平台,逐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实现全面现代化[7]。

3.4 提高品牌建设水平,拓宽绿色市场空间

聚焦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加快产业链联盟组建,每个产业链培育1 个区域公用品牌,挖掘十堰文化资源,推动武当山、丹江口等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将“武当山茶”“武当山珍”“武当蜜橘”“房县黄酒”等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企业开设区域公用品牌形象加盟店。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功能,鼓励企业加入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和短视频营销,通过“田间到餐桌”“互联网+销售”的模式将销售由线下搬到线上,让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绿色食品原料和加工基地的生产、加工情况,增加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拓展企业销售渠道[8-9]。

4 结语

绿色食品产业的推进符合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可促进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标准化贯穿于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可实现生态、生产、经济三者协调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优化绿色食品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猜你喜欢
十堰市绿色食品绿色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绿色低碳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绿色食品工作指南》(2018版)
什么是绿色食品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二元柯西不等式的一个类似
绿色食品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