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矛盾与调适

2024-03-31 15:38:03汪凯达余龙进
高校辅导员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大学生

汪凯达 余龙进

摘 要: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构成了大学生成长的二元社会环境,网络圈层化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重要社会现象。在网络圈层化影响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逐渐呈现出矛盾表征:佛系、躺平与内卷共生,社交恐惧与网络晒秀共生,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共生等。网络信息圈层化、网络社交圈层化、网络行为圈层化使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出极端化、非理性化、娱乐化的特点。各教育主体要主动破圈,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精准治理,把握网络治理方向盘;正面引导,弘扬主流思想主旋律;提升素养,重塑时代新人新角色,合力推动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交;网络圈层化;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618(2024)01-004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辅导员研究专项“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及其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2JDSZ3131)、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标测度与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23JC044)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普及,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网络亚文化的“异质性”和“趣缘性”特点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趋向于圈层社交、分层社交,一个个核心稳固、联合紧密的网络社群形成网络圈层化现象。网络圈层化有效满足了个体自我实现与自我认同的情感交往需求,但与此同时,网络圈层传播引发的大学生群体分立和价值撕裂问题日益凸显。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网络圈层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心理健康,要求我们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为进一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大学生社会心态,我们要在对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矛盾表征的宏观把握下,深入分析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调适对策。

一、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矛盾表征

网络圈层化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样态,使大学生社会心态显现出矛盾的特征,“这种矛盾构成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样态。”[2]在个人发展心态上,具体表现为佛系、躺平与内卷共生;在与他人的社交网络关系上,具体表现为社交恐惧与网络晒秀共生;在对国家的认知与态度上,具体表现为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共生。

(一) 佛系、躺平与内卷共生

“‘佛系‘躺平‘内卷词语出现、聚焦、流行在青年亚文化圈”,[3]是社会现象的新兴表达,也是深刻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词汇折射出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佛系”“躺平”“内卷”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它们之间相互交织,勾勒出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复杂多变的心态。一是“佛系”心态。“佛系”一词于2017年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最初起源于日本的“佛系男子”,指对人生抱着无所谓态度的青年,随后,这一词汇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大学生以“佛系”态度面对日常学习生活主要表现為:学习以追求60分为目标、不愿意参加各类竞赛竞技活动、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满不在乎,处于一种不争不抢、不悲不喜、甘于现状的状态。二是“躺平”心态。2021年,一篇《躺平即正义》的文章意外走红,“躺平”迅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热议的话题。随后“躺平”成为大学生们不思进取的代名词,万事皆“躺平”的态度使部分大学生的心态逐渐扭曲、颓废,逐渐形成了“逃避式”躺平、“自嘲式”躺平、“无奈式”躺平等群体心态。三是“内卷”心态。“内卷”一词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提出。2020年,某知名高校学生边骑车边用电脑学习,被戏称为“卷王”,大学生对“内卷”一词的讨论风靡一时。大学生的“内卷”心态备受关注,例如,疯狂追求高绩点,为了课程论文作业写了一本书等等。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激烈的竞争,而过度“内卷”的环境也让大学生处于一种焦虑、内耗的状态。

(二) 社交恐惧与网络晒秀共生

网络的交往互动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交往形态的发展,催生出不同的交流互动模式,同时在网络圈层化演化过程中,圈层化对于社会交往的分割效应愈发明显。“线下独处、线上热闹”成了大学生的常态,大学生呈现出社交恐惧与网络晒秀共生的群体心态。一方面,有些大学生表现出社交恐惧。社交恐惧主要表现为行为主体对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行为存在恐惧心理,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时常感到压力,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一些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社交恐惧,他们更喜欢单独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不愿意进入物理接触的社交场合。例如,课堂展示活动、户外团建联谊活动等常常是大学生们恐惧的事儿,他们享受自己在宿舍里的蜗居生活,更愿意把社交放置于虚拟的网络圈层世界,成了现实“社恐”群体。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热衷于网络晒秀。“读图”时代,不少大学生成为“晒秀一族”,自媒体的即时性传播和病毒式扩散特点催生了校园网络晒秀文化。晒心情、秀个性充斥于大学生的网络社交平台。大学生通过网络晒秀来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进而构建并巩固网络社会关系中的人际交往圈层,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建构价值意义。网络晒秀是大学生在网络圈层中追求精神归属的产物。积极主动的展示体现出大学生自信且崇尚自我的心态,但过度的晒秀文化也容易让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遭到侵蚀。

(三) 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共生

大学生是引领未来社会发展潮流的主人翁,其政治参与程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网络空间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大学生对于政治问题的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图景: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高涨共生。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政治冷漠倾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往往是不积极的,具体表现为他们政治活动缺位、政治信仰缺失和政治效能低下。网络圈层中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表现出非理性、无序性的特点,圈层中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潜在影响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西方一些反华势力也借此输出更多的西方价值观,加剧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又表现出政治热情高涨的倾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有些大学生对社会公平、女权主义、国家领土等政治议题特别关注,他们往往借助图片、表情包等表达方式将政治热情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感表达。圈层内的大学生们共享“爱国者”身份,实现从自我意识到民族意识的转化,但同时也会产生“狭隘”的爱国主义,非理性的排外促使网络舆论迅速传播,短时间内会产生“蝴蝶效应”,甚至出现“激进”的爱国主义行为。

二、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及成因分析

网络圈层化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具有高度形似性,圈内同质、圈际异质的特性会对大学生产生暗示,使其模仿圈内成员、拒斥圈外成员,形成圈层化规范。通过分析网络信息圈层化、网络社交圈层化、网络行为圈层化作用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在机理,能够全面把握网络圈层化境遇下大学生不同行为背后的社会心态。

(一) 网络信息圈层化与极端心态

网络信息圈层化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接收的信息状态。网络圈层中信息传播广、速度快的特征逐渐退化,信息逐渐呈现出高度集中、单一同质的特征,长期单一的信息传输淹没了大学生主动选择的信息,会使大学生眼界逐渐窄化。同时不良思潮在圈层内肆意蔓延,大学生获得的信息逐渐与现实社会脱轨,极易滋生极端心态。

第一,“信息茧房”催化极化心态。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的‘过滤气泡被广泛应用于信息过滤。”[4]过滤以大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为迎合点,向大学生推荐与其意愿高度匹配的信息,造成大学生接收的信息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网络信息圈层化的刻板性引导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固有价值观,使大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信息鸿沟逐渐加深,进一步加剧“信息茧房”现象,“茧房间的有效沟通十分困难”。[5]大学生在“信息茧房”的“信息窄化”作用长期影响下,容易催生极端化心态,产生盲目自信,对圈外观点盲目排斥,将圈内观点视作真理。相似圈层群体之间相互影响,观点在网络圈层的跨圈交叉下日益巩固,可能会形成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由极端思想演化成极端社会心态。在极化心态支配下大学生群体可能会形成话语强占的表达方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甚至滋生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暴力等非道德行为。

第二,“不良思潮”引发否定心态。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便捷性与巨大的信息容量为大学生连接外部世界、关注社会现实与表达自我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社会心态表达与涌现的新场所”。[6]大学生通过网络圈层不断接受各种信息,由于圈层信息的封闭性、排斥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主流声音无法传递,导致不良社會思潮暗流涌动,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西方错误社会思潮也趁机裹挟其中并在圈层中肆意蔓延,致使大学生被这些错误社会思潮所煽动。错误社会思潮一般借助某些社会热点事件与重大公共事件进行舆论造势,在网络圈层中不断蛊惑并催生大学生的非理性意识,造成大学生偏激地看待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困难与问题,脱离实际地看待我国发展问题,非理性地批判生活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产生激愤、怨怼、仇视等情绪,引发大学生的全面否定心态,即否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否定社会改革的全过程、否定自我成长发展的未来。

(二) 网络社交圈层化与非理性心态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网络社群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社交方式,以网络媒介为载体形成的大学生网络社群催生了网络社交圈层化。“圈层内部刻意窄化固化某种关注、关系、身份。”[8]不同网络社交圈层间的相互隔绝与对立不断强化,造成圈层内情绪和态度逐渐重于事实,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盲目与冲动。

第一,“回声室效应”滋长冲动心态。“回声室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经常接触相对同质化的信息,倾向于将其当作真相和真理,不知不觉中窄化自己的眼界和理解,故步自封甚至偏执极化。网络媒体平台的演化促进了网络社会化,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不断寻找与自我观点更契合的社群,这既是随众选择也是一种选群行为。大学生个体在网络圈层中往往更容易放弃个人的想法,倾向于模仿圈层内其他成员,圈层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加剧了“回声室效应”。在“回声室效应”作用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逐渐趋同,圈层内的主流声音通过回声壁不断强化,甚至引导圈内主流观点走向极端化。在社交圈层和自我观点的影响下,大学生沦陷于符合自我认同的圈层中,各个不同的圈层之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导致大学生社会心态逐渐分化,不同圈层间的观点、态度、价值观逐渐产生很大差距,并且难以弥合。尤其是在重大网络热点事件发生时,不同圈层内的不同声音往往会呈现出相互敌对的状态,大学生群体自动划分为不同的阵营,甚至产生敌对行为,进而引发大学生社会心态冲撞频现问题。

第二,“情绪至上”诱发盲目心态。在网络空间内大量信息迅速传播,这些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受众时常无法分辨其真假。“一个群体内部的‘情绪团块存在不断累积的过程。”[9]在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中,事实不再是第一要素,圈层的信息传播方向与内容由圈层内的个体和群体心理主导。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圈层内大学生的情绪互相影响,个体间的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形成情感漩涡,理性和真相被情绪隔离在外,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趋向盲目。圈层中的“情绪至上”原则使得非理性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观点相近的大学生圈层相互影响,非理性心态的“滚雪球效应”加剧了大学生集体的盲目心态,导致盲目的表达与行为产生。当网络热点事件的真相未明时,大学生圈层群体往往已经形成了对立面,愤怒、喧嚣、质疑的负面情绪充斥在大学生圈层内,掀起情绪喧嚣的狂欢,强情绪、弱事实的现象造成圈层内大学生狭隘排外的倾向,致使大学生心态失衡,肆意宣泄情绪。

(三) 网络行为圈层化与娱乐化心态

媒介使用的不同会对群体行为产生显著影响。Z时代大学生从出生开始便受到了不同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圈层内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逻辑也受到圈层网络文化的影响。圈层化影响下大学生的行为逻辑表现为“消费主义”实践和“功利主义”表达,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引发大学生的娱乐虚荣心态。

第一,“消费主义”强化浮躁虚荣心态。随着现代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消费主义在大学生网络圈层中隐蔽渗透,悄无声息地嵌入大学生的思想与日常生活中。网络圈层中的传播媒介一定程度上受消费主义技术逻辑和泛娱乐化思潮的支配,其本质是营造一种娱乐化的社会心理氛围,最终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大学生在消费主义算法推荐、视觉引诱、符号建构影响下,容易行为固化,刻意追求消费,社会心态逐渐变得浮躁虚荣。圈层内的大学生通过追捧消费主义努力实现圈层认同,造成自身的虚假需求和错误认知。消费主义的泛娱乐化内在逻辑也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以颜值为标准的偶像原则和以长相衡量人际交往的交友原则,“日益裹挟大学生对于美的价值认知和行动逻辑”。[10]圈层文化沉湎于消费主义,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标准造成负面影响,引发了大学生浮躁虚荣的心态。

第二,“个人主义”衍生自私冷漠心态。大学生在网络圈层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但圈际异质的特征也逐渐强化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使大学生把个人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消解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取向。大学生将个人主义作为行为原则,并在圈层内形成了一套道德判断体系:无视与圈内无关的一切圈外需求。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其道德意识和道德认知的判断产生偏差,助长自私、冷漠的社会心态。个人主义的道德判断体系越位于现实社会与其他圈层时,就会把大学生推向道德漠视的极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与风险精神也不断被淡化与模糊,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不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圈层与圈层之间的隔阂,将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导向冷淡狭隘,为大学生自私冷漠的不良心态形成提供了温床。

三、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适对策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在网络圈层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有些大学生社会心态的非理性特征日益增加。网络圈层文化加速了大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将矛盾冲突不断放大,从而引发大学生社会心态失衡。因此,如何引导网络圈层化中的大学生破圈与出圈,从多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进行调适,培育大学生的积极社会心态,是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 主动破圈,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随着大学生群体中“人以圈居”现象的日益突出,探索如何“破圈”成为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心态的重要方面。一是要积极更新大学生网络教育话语体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代际分层使教育者很难融入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大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展示自我圈层,两者之间的鸿沟便会越来越大。因此,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畅通信息传输渠道,构建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网络对话体系。教育者应探索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将单一的灌输式传播转化为双方平等互动交流,开辟网络育人的新阵地。同时,教育者要增强网络教育的针对性、活泼性、实用性,运用大学生网络圈层中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创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有效正确的信息资源,使大学生真正实现“破圈而出”。二是要分層、分类引导圈内大学生。圈层内的意见领袖拥有较强的舆论操控能力,掌握着话语主导权。因而,把握圈层内意见领袖的思想动态是引导圈层内大学生的关键。教育者要运用大数据算法机制,精准识别圈层内的大学生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意见领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了解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思想动态,使其社会心态与主流社会心态高度统一,推动其引导圈内成员提升知识结构与思想境界。网络圈层内的其他成员对于圈层舆论走向也会产生重要作用,教育者同样要密切关注圈内的普通参与者与沉默的大多数,使其与圈层内的主流价值观同频共振。

(二) 精准治理,把握网络治理方向盘

算法技术支撑下的“信息茧房”充当着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生成的载体,因此,要从源头治理大学生圈层情绪传播,就要破解“信息茧房”困境,培育大学生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一是要纠偏大学生的信息接收内容。在进行定制化信息推送的同时进行多样化推送,“建构人工干预与算法推荐相统一的分发模式”。[11]置顶社会主流媒体新闻,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不再一味地追逐资本与流量,打破思想束缚,使更多的声音能快速有效传播,完善网络公共领域。二是提升大学生算法素养。大学生在算法时代养成了被算法推送信息支配的习惯,被困在了信息浪潮中。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警惕算法带来的危险,了解算法的基本运作方式,直面算法的运行逻辑及其应用,提高自身抗“算法风险”的能力,并引导大学生从行动上强化自身积极主动参与公共网络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媒介接触与社会交连的文化能力与社交能力,推动大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公共参与。三是重拾技术的文化属性。网络媒介要把算法的公共性融入技术运行,纠正网络隐形权利生产的价值,合理分发代表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信息,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技术的丰富性,体验正面的情感价值,满足大学生信息多样性、差异化的需求。同时,网络媒介要积极建立一套符合大学生兴趣取向、内在价值的网络推动体系,优化公共价值。

(三) 正面引导,打造主流媒体新格局

大学生社会心态生成的基础是社会认知,现代网络媒体是大学生社会认知的重要来源,因此要正视网络圈层化背景下的主流媒体建设与积极舆论引导,从遏制根源出发牢牢把握住舆论主阵地,防止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滋生。一是加快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根据中国青年网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41.56%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重要空间,主流媒体要通过技术革新,畅通信息传播渠道,提高舆论引导力度。同时,主流媒体要创新话语体系,推动全媒体格局建立,积极打破舆论场极端化现象,与大学生网络用户群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应对和引导大学生的舆情样态。二是建立主流媒体的用户思维。提高大学生网络用户的黏性与数量是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基础。主流媒体要积极发挥平台优势,生产更丰富的内容,直面大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形成更好的用户体验,针对舆情要及时进场解决,掌握舆情引导主动权。同时,主流媒体要防止说教式宣传,不断增强亲和力,挖掘网络传播规律,提高大学生网络群体认同。三是突破圈层边界,改善主流媒体的运营机制。网络圈层化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主流媒体要积极主动地进行议程设置,激发大学生网络用户的多重需求,发起更多优质性、创新性议题,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主流媒体通过国家重大事件、特殊节日等关键节点,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与主流社会思想相互交融,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正面引导。

(四) 提升素养,重塑时代新人新角色

网络圈层化背景下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生成需要加强大学生这一网络参与主体的培育,即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提升网络媒介辨别素养和理性批判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网络圈层化环境。一是构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体系。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将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基础教育体系中,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同时,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建立理性的网络社群,对于网络社群中的不良行为予以正确引导,为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表达个性意见提供更有效的渠道。二是引导大学生用好网络话语权。大学生在网络表达时要时刻尊重客观事实,这是用好话语权的出发点。大学生在网络表达中要以事实为客观前提,积极承担起破除网络谣言的青年责任,帮助自己与其他人摆脱谣言。同时大学生要避免被网络圈层绑架,明确圈层的单一海量信息会侵蚀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感知世界的能力,当主流媒体的声音在圈层中被排斥并消解后,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就会演变成自娱自乐。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党和国家要在网络圈层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根据大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地传递给大学生,最大程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影响力。高校要积极发动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时代赋予的责任,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与积极传播者。

网络圈层是网络媒体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转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交方式,成为网络舆情生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圈层内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反映出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指南针”。要把握网络圈层化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引导网络舆论风向朝着和谐良好的方向演化是关键之处。为此,我们要掌握网络传播规律,顺应网络圈层化的发展趋势,把握大学生在圈层舆情中表露出的社会心态,把调适对策嵌入圈层内的每一个维度,疏导大学生的不良心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匹配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

[2]黎娟娟,黎文华.Z世代大学生多重矛盾性社会心态解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2,(07):104-110.

[3]令小雄,王亚妮.“内卷”、“佛系”、“躺平”:概念演进、边界层序及矫治策略——基于文化哲学视域的诠解[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05): 130-148.

[4]刘璐,谢耘耕.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新态势与引导研究[J].新闻界,2018,(10):75-81.

[5]王水雄.社会心态的“茧房化”及其应对之道[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2):5-11.

[6]黄荣贵,吴锦峰,桂勇.网络社会心态:核心特征、分析视角及研究议题[J].社会学评论,2022,(03):102-120.

[7]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35.

[8]孟威.“技术—关系”视阈下的互联网青年圈层亚文化[J].当代传播,2022,(04):11-17.

[9]刘博,董倩倩.情境结构与动力机制: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网络表达[J].中国青年研究,2021,(10):93-102.

[10]李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及其应对[J].河南社会科学,2021,(11):10-18.

[11]李龙飞,张国良.算法时代“信息茧房”效应生成机理与治理路径——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J].电子政务, 2022,(09):51-62.

(责任编辑:刘敏)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求知导刊(2016年33期)2017-01-20 13:54:41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30:14
谣言倒逼“真相”?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1:56:59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19:25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21:18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12期)2016-03-18 06:03:54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