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与临证经验*

2024-03-31 15:42卜俊成卢昊霖卢晓峰卢海涛李宁王明
河南中医 2024年2期
关键词:温阳通卢氏流派

卜俊成,卢昊霖,卢晓峰,卢海涛,李宁,王明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医药卫生报社,河南 郑州 450046; 3.孟州市中医院,河南 孟州 454750;4.孟州本仁堂中医综合诊所,河南 孟州 454750; 5.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作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选的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由“孝廉方正”[1]卢昭创立于清晚期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该中医学术流派在祖辈多代行医的基础之上,以清光绪十四年(1889年)创立的卢氏“本仁堂”药铺为依托,历经130余载、5代人的赓续传承,形成了在温阳通脉思想指导下,集理法方药为一体、诊治特长显著、流派特色鲜明、临证特点突出的中医学术流派,在治疗胸痹心痛、风寒湿痹、骨痹及妇科疑难杂症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是河南中医学术流派的典型代表之一。1997年,因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需要,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及传承人搬迁至河南省孟州市市区继续以医为业,悬壶济世。2002年,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为卢氏“本仁堂”题名为“卢氏国医馆”。本文系统梳理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的传承历史、临证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旨在为研究中医学术流派发展历史及温阳通脉法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1 流派传承

1.1 创立者卢昭:大义弃官,岐黄为业卢昭(1863—1937年),字子宣,清末宣统附生、制科“孝廉方正”,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创立者。据1933年刻印的《济源关阳卢氏族谱》记载[2],卢昭为唐代诗人卢仝的42代嫡孙,世居河南省新安县仓头乡盐仓村,御赐湖北省荆门知州,赴任前在老家关阳祠堂辞亲告族时,不料突发“关祠之变”,因老师涉及官司,遂以师生大义为重,代师受过,弃官未任。其继承父辈耕读传家、儒医兼修的传统,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一方面继承家学经验,一方面精读《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频湖脉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并跟师实践,很快声名鹊起,求诊者甚多,深得新安、济源、孟津等县区患者信赖。当时,豫西地区连年遭受旱蝗灾害,百姓多饥寒交迫,疾病缠身。卢昭以熟地黄、附子、山药、芡实、龙眼肉等中药为方,研制“不饥药”,借助“本仁堂”药铺广施百姓[3]。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卢昭形成了以温中祛寒,通络回阳为治则,温补心阳、温补脾阳、温补肾阳为方法的温阳通脉学术思想,治疗阳气不足所致心阳不振、气血痹阻、寒水上犯等中医内科、妇科疾病,疗效显著,并撰有《本固道生论》《忠孝格言录》《阴阳五行论》《验方集粹》等著作。

1.2 第二代传承人卢作斌:精通妇科,悬壶杏林卢作斌(1891—1926年)为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第二代传承人,幼承家学,先是熟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等中医启蒙书籍,继而在父亲卢昭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妇人大全良方》《女科百问》《陈素庵妇科补解》等中医临床著作,且侍诊多年,熟稔中药炮制,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临证经验丰富,擅长在温阳通脉学术思想指导下,使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当归、黄芪、白术、香附、川芎、丁香、续断、茯苓等药物,以化瘀通经、温经散寒、温阳止痛等法,治疗闭经、崩漏、不孕、痛经等妇科疾病及中医内科杂症,活人无数。

1.3 第三代传承人卢敬业:深研医理,临证传道卢敬业(1914—1979年),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第三代传承人,自幼随祖父卢昭、父亲卢作斌习医,在熟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周易》《春秋》等四书五经的同时,精通《伤寒论》《医宗金鉴》《景岳全书》《温病条辨》《医镜》等中医经典著作,21岁开始独立行医,擅长在温阳通脉学术思想指导下,诊治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4]。20世纪60年代,洛阳地区麻疹流行,卢敬业医师根据麻疹的发病特点和患儿临床表现,研制出“验疹汤”“迎疹汤”“养疹汤”“送疹汤”等系列中医方药,成功救治患儿数百例,得到当时新安县卫生局和新安县卫生防疫站的表彰。在做好临证工作的同时,卢敬业医师还积极借助相关培训班传承中医临床经验,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如在1957年洛阳地区举办首届中医进修培训班期间,其与后来中医名家——首批国医大师李振华、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乔保钧等一起授课,主讲《伤寒论》。面对豫西山区缺医少药,群众看病困难的情况,他与其子卢海涛自筹资金,克服种种困难,于1976年在家乡新安县仓头乡盐西村创办为期三年的中医培训班,培养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36人,补充了当时县、乡、村医疗机构的中医药人才力量。卢敬业把医术传承给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卢海涛、曾凡忠、卢恒心、王克卷等医家。

1.4 第四代传承人卢海涛:广拜名家,荣获国誉卢海涛(1950-),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幼受庭训,10岁随父卢敬业学习中医启蒙读物,系统学习《医学三字经》《药性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千金方》等中医经典著作,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传统儒家经典著作,毕业于新安县卫生学校。同时远赴北京拜中医名家关幼波、王为兰、鲍友麟、孙伯杨、吉良晨、许心茹为师,系统学习各家各科中医临床经验两年。擅长在温阳通脉学术思想指导下,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症,尤其是在治疗心脑血管及肝胃病方面经验独到,善用桂附理中汤治疗阳虚阴寒证;用益气通痹汤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疗效稳定且显著[5];发表学术论文42篇,撰有《卢氏验案选粹》《卢昭传奇》等著作,曾被评为焦作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评为“河南省农村优秀中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6]。卢海涛把医术传承给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第五代传承人卢晓峰、陈润生、姚景如、牛得草、董绍胜等医家。

1.5 第五代传承人卢晓峰:厚承家学,济世为民卢晓峰(1973-),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在父亲卢海涛的指导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知识,毕业于原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进修于北京中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医疗机构,拜师于中医名家焦树德、路志正、陈勇、闫小萍、冯兴华等门下,系统学习医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擅长在温阳通脉学术思想指导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骨关节病、肝胃病、中风后遗症,以及眩晕、头痛等疾病,运用自拟方“活血止痛散”“痛风散”外敷治疗骨关节炎、急性痛风关节炎效果显著;研制院内制剂“面瘫牵正膏”“骨痹痛消丸”外敷治疗面神经炎,内服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均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为河南省“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首届“焦作最美医生”、“焦作市中青年名中医”等荣誉获得者。卢晓峰把医术传承给了第六代传承人卢昊霖以及卢小莲、赵海燕、李海飞等。

2 学术思想

2.1 临证诊病,阴阳为纲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传承中,深入继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提出的:“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提出的“万病不出阴阳两字”“一病有一病之阴阳”等历代中医经典著作和医家论著中有关学说,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先辨明其属阴属阳。

2.2 治病疗疾,注重扶阳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继承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以及郑钦安“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等学说,认为“阳气”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代表机体抵御病邪和患病后的修复能力等,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在临证治疗相关疾病时应注重培植阳气。

2.3 宗师仲景,推崇经方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在临证中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遵循,崇尚仲景学说,推崇使用经方。如擅用桂枝甘草汤加减温补心阳,主治发汗过多、心下悸之伤阳证;以甘草干姜汤加减温补脾阳,主治脾胃阳虚,手足不温,口不渴,烦燥吐逆之证;以小建中汤加减温中补虚,柔肝缓急,主治阴阳俱虚,脾虚肝乘,腹部挛痛,喜温喜按,面色无华之证;以建中汤加减温中散寒,补脾缓急,主治中阳式微,阴寒内盛,脘腹剧痛,上冲皮起等证;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温经散寒,调经通滞,主治寒伤厥阴,血脉凝滞,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等证;以附子汤加减培扶元阳,温补脾肾,除寒止痛,主治腰背恶寒,手足厥冷,骨节疼痛等证。

2.4 回阳救逆,重用附子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在以温阳通脉法治疗相关疾病中,继承郑钦安“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非附子不能挽欲绝之真阳”等学术观点,认为附子为热药极品,足能培补元阳,推崇在治疗阳虚诸症如畏寒怯冷,精神不振,四肢不温,恶食生冷,夜尿频多,小便清长,五更泄泻,大便溏薄等时,结合经方加减,重用附子回阳救逆。如卢海涛医师曾以附子最高用量300 g为处方有效治疗重症阳虚型感冒证。在附子的具体应用中,该学派严格把握其适应症,并借助久煎、合理配伍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附子的毒性。

2.5 兼辨阴证,综合而治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在临床实践中重视阳气的盛衰,通常首要考虑阳气的损耗情况,同时对阳虚阴盛之阴证,也有较为全面的科学认识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如在具体的临床诊断中,当患者表现为目瞑倦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腹痛囊缩,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口吐清水,饮食无味,不思水饮,饮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或细微无力等症状时,即可诊断为阴证,结合实际病情进行综合治疗。

3 验案举隅

3.1 温阳通脉法治疗骨痹孙某,男,52岁,2013年9月23日初诊,以“颈腰部凉痛3年,加重2个月”为主诉。患者3年前由于涉雨冒寒,拉着平车,夜行数十里,归后腰痛,上通颈背,下达尾骨,终日凉痛,不能劳作。天热亦着棉衣,睡卧必用电热毯,在某医院诊断为颈椎病、腰椎病、上交叉综合征。通过针灸、理疗,也有改善,但于2个月前又因受寒劳累致病情加重,不能行走。舌苔白稍腻,质淡暗,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心率56次·min-1。诊断:骨痹,辨证为肾阳不足,寒凝血滞证,治以温肾壮阳,散寒通经,方用桂附理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30 min)30 g,肉桂10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川牛膝30 g,淫羊藿15 g,土鳖虫10 g,红花 10 g,炒白芍 30 g,核桃2个。上方取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每次200 mL。

2013年10月2日二诊:自诉腰部较前转温和,冷痛有所减轻,纳可,便调。舌苔白,质淡暗,脉沉细。在一诊方药基础上加减,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30 min)60 g,肉桂10 g,干姜20 g,炙甘草20 g,川牛膝30 g,淫羊藿15 g,土鳖虫10 g,红花10 g,炒杭芍30 g,独活15 g,寄生15 g,炒杜仲15 g,核桃2个。上方取1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每次200 mL。

2013年10月13日三诊:自诉背部困酸凉痛日渐减轻,可以出户行走,精神面貌有所改善。舌苔白质淡色暗,脉沉细,心率64次·min-1。宗二诊方加减,制附子改为80 g,干姜改为30 g,加木瓜15 g。1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每次200 mL。

随访半年无复发,已正常生活。

按语:本患者涉雨冒寒,又重体力劳动,夜行数十里,结合症、舌、脉,辨为寒湿入里,深入骨髓,病及督脉。因寒湿凝滞经络不通,发为寒湿性骨痹,故用大剂桂附理中汤,附子重用至近百克,配合淫羊藿、桑寄生、杜仲等温肾壮阳,散寒通经。舌质暗,主瘀,腰背痛亦主瘀,故用土鳖虫、红花活血化瘀,借附子、肉桂温经之力,“瘀得温则通”。白芍佐甘草可收酸甘化阴,缓解骨节疼痛之效。

3.2 温阳通脉法治疗阳虚感冒高某,男,61岁,2001年7月20日初诊。患者主诉头痛畏寒4月余。素体虚弱,气候稍凉即头痛喷嚏,饮食稍凉即腹痛泄泻。常感畏寒怯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口不渴,小便清长,纳差食少,面色不华,体质赢瘦。虽值盛夏,仍身着复衣,烈日当午,户外活动,不但无汗出,反感通体舒适。近4月余来经常头痛畏寒,服感冒药非但无效,反感不适。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诊断:感冒,脾肾阳虚,卫气不固证,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固卫。方用桂附理中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炒白术15 g,防风10 g,大熟地黄30 g,制附子(先煎30 min)10 g,炮干姜 10 g,上元桂5 g,川羌活10 g,砂仁6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枣3枚。上方取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每次200 mL。

2001年7月26日二诊:头痛稍减。诸症同前,无口渴咽痛上火之象。宗一诊方加减,药物组成:黄芪40 g,炒白术15 g,防风10 g,大熟地黄40 g,制附子(先煎30 min)20 g,炮干姜10 g,上元桂6 g,川羌活10 g,砂仁6 g,炙甘草15 g,生姜3片,大枣3枚。上方取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每次 200 mL。

2001年8月2日三诊:自诉头痛渐轻,畏寒似乎已有轻微改善,纳食稍增,口不渴,尿不黄,咽不痛,口唇不麻木。舌脉基本同前。以二诊方为基本方,随症略施加减,制附子从20 g后,每增加1剂,附子增加5 g,以此量递增,直至用药46剂,制附子加至200 g,生黄芪用至60 g,大熟地黄用至60 g,炙甘草用至60 g,患者渐渐脱去复衣,畏寒日渐消除,面色渐转红润,烈日当午,全身汗出。守法守方当制附子用至300 g时,患者饮食日增,大便成形,体质量增加,头痛恶风、畏寒怯冷等症消失。用药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后将上方改为丸药,又加入山芋肉、枸杞子、女贞子等补肾阴之品,蜜制为丸,调理两月,病尽愈。

随访2年未见复发,已正常生活。

按语:感冒虽属小疾,但不可忽视,因感冒可引起其他疾病及并发症,甚或导致心脏病而危及生命。本案患者为典型脾肾阳虚之证,方用桂附理中汤且以大剂附子温中回阳以治其本;玉屏风散补气培土,固护卫气;羌活走足太阳膀胱经,既是治疗感冒头痛的主药,又能“通达十二经脉”;大熟地黄温补肾阴,守而不走,且能制约附子峻猛之性,二药相伍,使阴阳互根;炙甘草合防风能解附子之毒。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补气护表、调和营卫之功效,标本兼顾。

4 小结

综上所述,河南孟州卢氏温阳通脉学术流派在13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恪守悬壶济世、一心为民的医者情怀,形成了以临证诊病,阴阳为纲;治病疗疾,注重扶阳;宗师仲景,推崇经方;回阳救逆,重用附子;兼辨阴证,综合而治为特点的学派特色,5代传承人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温阳通脉法治疗胸痹心痛、风寒湿痹、骨痹及妇科疑难杂症等方面疾病的临床经验;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当地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中医药事业在基层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温阳通卢氏流派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基于Sema3A/NRP-1/PlexinA体系探讨温阳通络方拮抗类风湿关节炎嗜神经侵袭的机制*
温阳通络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理论探讨
温阳通络方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小鼠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