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气与烟火气——《宋式艺术生活》中的小世界

2024-03-29 21:42胡建君
中国美术报 2024年8期
关键词:烟火文人艺术

胡建君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钱钟书更认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宋文化一方面是先秦、汉、唐以来儒家传统文化的总结,一方面又是近世中国文化的开端。如果说唐代之前是以戎马天下的“武功”彪炳史册,那么宋代便是以崇文抑武的“文治”安邦治世,文人士大夫的心态,由唐人之外拓转为内省。

宋代美学一改唐代美学天资纵逸的开拓张扬与高歌进取,从自然、人生的探索开掘转而进入日常生活与内心情致的发扬与体味,大漠孤烟、马上相逢的壮阔与奔腾被庭院深深、暗香疏影的清雅与闲适取代。在艺术表现上,宋代艺术不再呈现为辉煌灿烂的气势与激情,而是转向含蓄宁静、优雅平淡的心境意趣,是最亲近生活和世俗的。

宋代文人更是中国历史上很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天资超逸、渊雅风流,凭借书画艺术的平台,发乎创作,潜乎思辨,营造独特价值原则与独立图式系统以及自成格局的人文气象,对构建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孤例。北宋文人相对安逸,又基于崇雅的观念,强调文才、学问、道德。宋代美学在崇尚理性的同时,又向往闲适舒缓与生活细节,所谓“玩物适情”,便是追求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艺术化。

在近期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宋式艺术生活》一书中,作者用言简意赅的文笔、精准有趣的史料与层次分明的阐述还原了宋人的风雅与意趣。作者以“图像”为依托,聚焦“艺术与生活”,以史料中的故事展开宋人的艺术与日常。书中经由政治与图景、皇家与审美、文人与情怀、主题与技法、世俗与气象、家具与起居、收藏与传播七个篇章展示大宋有意味的日常图景,并以画观宋,感知宋代浓厚的烟火气与文人气。作者将研究对象的生活史置入中国古代美学及艺术史之中,显示其开阔的视野、广阔的文化研究维度与有趣的灵魂。同时,作者多学科结合进行对比印证,又穿插以大量的图像资料作为文字的互补映照,图文阅读感极佳。

最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尝试从小处着眼,从易被忽视的细节入手,抽丝剥茧,层层解读,以通俗的语言阐释图像背后隐藏的大问题、大事件,探索性地还原历史原境。还将一些有意味的内容单列出来,有机梳理成耐人寻味的线索,探讨优雅情趣与精致生活的关系,并与当下生活建立联系,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比如追问宋徽宗真迹是否存在、解答宋代的美术高考问题、探寻是否从宋朝开始卖假画、罗列宋代的每一把椅子、探究《清明上河图》里的开封市集、在蚕织图里看民生……

作者的笔下有热腾腾的民生万象,似乎直接穿越并联结起当下的生活。他认为“夜市是繁华商业的注脚”,其笔下的北宋夜市拥有无法比拟的活力。在午夜的汴京城,依旧可以看到人流如织、灯火璀璨。并结合“清明上河”中的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药店、修车,甚至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印证人间烟火。在当时的汴京市场上,不但能买到北方的牛羊马匹、南方的水果干品、江淮的粮米鱼虾,甚至还有来自海外的日本扇、高麗墨以及大食(阿拉伯)香料等。如此人声鼎沸的烟火气的生动日常,不禁让当下的我们流连神往。

生活万象,相由心生。作者对宋代画像的研究也颇有心得,善于发现与综合各类细枝末节的史料并答疑解惑。例如,对苏轼长相的图像学深度考证,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文献中的图文互证,并获得新的认知,对史实更有直观的感受。作者还将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结合南薰殿旧藏《历代名臣像·岳飞像》一并研究,推测乾隆皇帝出于一定的考虑而故意将刘、岳二人画像的人名题反,耐人寻味。

在本书中,一些细微的场景与情境,都得到了写实而生动的表现,犹如展开了宋人日常的白描画卷,又像一本可以随处翻开、轻松阅读的宋人百科知识小手册。本书既有别于正史,也不同于流行的美术史或民俗史,而是主要以小中见大的叙事形式,以可读性、趣味性、揭秘性, 通过新观点、新路径、新论证,轻松解读宋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令人豁然开朗或心驰神往。斯人与斯世,渺焉不可寻。在而今快节奏的匆忙俗世间,作为一种风雅的生活范式与生动的文化现象,形式多样、意义纯粹的宋人的艺术与日常,值得后人一再地追慕、效仿和研究。

作者希望在滚滚红尘中,构建一份优雅闲适、趣味盎然的小世界,将那一脉文人气与烟火气延伸至当下,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从中催生出从容不迫、平淡天真的心态,与古人遥相致意,或可相视一笑。

(作者系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

猜你喜欢
烟火文人艺术
Fun in Spring Festival
文人与酒
烟火镇的盛典
文人吃蛙
烟火镇的盛典
纸的艺术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