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下的幼儿爱心情感培养路径

2024-03-29 23:35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幼儿园黄里希
家长 2024年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爱心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中心幼儿园 黄里希

《心理学大辞典》对爱心情感的定义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因而情感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态度的一部分,有着复杂但稳定的特点。世俗意义上的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的内容,人最常见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形态,而爱心情感实际指向的是一种同情、怜悯的心态,广义上的爱心泛指对所有生命的保护。情感教育则是一种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强调的是对学生情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在面向还未形成完整人格和价值体系的幼儿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尤其受到各教育主体的关注与重视。

一、幼儿情感教育概述

(一)幼儿爱心情感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的人口政策完成了几轮调整,在一段时间内以独生子女为主,近一段时间又以多子女为主,但不管一个家庭里有几个孩子,在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的今天,大部分家庭都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了更多关注。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都将知识和技能看作教育的主要内容,部分学校也未对情感教育投入足够的关注,多重因素导致现在的幼儿出现情感功能缺失或障碍问题,责任心差、爱心差、交往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情况普遍存在。在幼儿教育课程体系中,情感教育就是面向幼儿情感这一价值取向培养的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心理与思想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当前的幼儿情感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幼儿责任心、同理心、感恩心等良好品格的塑造和培养。

1.教育方式不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

部分教师在幼儿情感教育过程中会采取说教类的教育方式,但是幼儿的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完善,说教类教育方式对幼儿来说教育效率偏低,导致教师虽然开展了教育但收效甚微。

2.对幼儿的情绪观察不够仔细。

在幼儿情感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情绪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教师在教育中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根据幼儿表现出的不同情绪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在现阶段幼儿情绪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幼儿情绪的观察不够仔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能体会到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阻碍了教师情感的传达,导致情感教育结果不理想。

3.缺少家长的支持与协助。

许多家长会忽视幼儿的情感教育,导致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存在阻碍。部分家长认为小学才是孩子真正学习的开始,对幼儿时期的教育不够重视,在幼儿园开展各种幼儿教育活动时会由于一些原因请假,导致幼儿园方面缺少家长的支持与协助,教育活动开展困难。

(二)培养幼儿爱心情感的重要性

1.激发幼儿分享欲。

现代社会的幼儿常常因为家长的过度宠爱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分享的认知不够健全,无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可能忽略他人的感受,甚至完全不顾自己说的话或做的事会对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导致一些误会和矛盾的产生。而爱心是一种广泛意义上对世界上一切生灵的关心与爱护,对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能够将幼儿的视线和关注点转移到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身上,借助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来消解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意识,让幼儿愿意与他人分享以及正确接受他人的分享,这实际上十分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分享欲。

2.增强幼儿的责任感。

责任感的本质是对利己和利他的同步追求,且他人或集体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要凌驾于自身利益之上,而这里所说的他人或集体利益很多时候都与自身利益挂钩,站在这一视角,责任感可以被看作一种独立的情感。而从爱心情感的培养角度来看,责任感又可以说是爱心情感的一种衍生,当幼儿对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拥有足够的爱心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出现更多时候是为了落实对世界万物的爱护与保护。基于此,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在同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同时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也能够强化幼儿的爱心意识。

3.强化幼儿的同理心。

爱心在本质上指的是同情怜悯的心态,其中同情在大多数时候指的是感情上对他人遭遇的共鸣,怜悯则是指对他人遭遇的同情与哀怜,因此爱心与心理学概念中的同理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学上,同理心可以被看作对他人情绪和情感设身处地的感知、把握与理解。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需要从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入手,即先让幼儿养成设身处地感受他人情绪或情感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换位思考、倾听等行为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关怀与爱心。基于此,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对幼儿同理心的培养,而在同理心得到培养的同时,幼儿的情感功能也会成长得更加健全。

二、家校共育表现形式

家校共育是新时期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配合,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教育主体的作用,将教育覆盖到少年儿童成长的全部环境和全部环节,尤其适用于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仅对成年人有着更强的依赖,也有着更多的敬畏,成年人做的事、说的话会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模仿对象,对他们身心发展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而家校共育的落实,实际上就是为了放大其中好的影响,让家长和教师都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或榜样作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理念和思想理念。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幼儿教育中实现家校共育的方式可以大致总结为三种,包括开展家长课堂、组织开放活动和落实亲子伴读。

(一)开展家长课堂

与幼儿园的教师相比,家长在教育上的专业性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掌握明显不足以支撑他们独立进行各种成体系的教育活动,因此幼儿园在推进家校共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升家长的专业性,更好地发挥家长的教育协同作用。定期开展的家长课堂就是解决家长的共性教育问题、提升家长在家庭中教育成效的有效方式,幼儿园需要在充分考虑家长工作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线上或线下开展的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为家长补充更多育儿相关的专业知识。

(二)组织开放活动

幼儿园的开放活动通常指的是面向家长的教学观摩活动,幼儿园要定期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设身处地地了解幼儿在园的行为状态和发展情况,以增进家长对幼儿的了解,方便家长与教师协同开展针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在以幼儿爱心情感教育为核心组织的开放活动中,幼儿园和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来设置合适的主题内容,一方面要让家长真正了解教师教了什么以及幼儿学了什么,另一方面要向家长普及培养幼儿情感功能或情感意识的正确路径,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开放活动与家长展开良性、有效的双向沟通。

(三)落实亲子伴读

家校共育的关键点在于“协同”和“共育”,最直接的指向就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缺一不可,不仅是幼儿教师协同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还是家长协同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展开正确的教育,双向的结合才是提升家校共育有效性的关键。对此,幼儿园与家庭、幼儿教师与家长首先要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实现现实环境中的合作与互动,亲子伴读就是实现这种现实合作与互动的有效路径之一,家长要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全身心地参与亲子伴读,以培养亲子之间的共性思维与共同爱好。

三、家校共育实施路径

就现阶段各级教育中家校共育的实践情况而言,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同教育模式过于强调阶段性而忽视连续性、家长未能真正参与育人体系等,都是影响家校共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基于对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并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然后从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出发,逐步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分工合作,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种环境中同步展开对幼儿爱心情感的熏陶,综合正面教育和侧面教育来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养成幼儿的爱心行为。落实到实践中,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就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出发,在幼儿的成长与生活中渗透爱心教育,为幼儿心理健康发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打造更加适宜的空间。

(一)环境育人,实现潜移默化的爱心熏陶

幼儿教育本身的作用就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启蒙与情感启蒙,主要目的是带领幼儿正确认知世界和学习知识,而在幼儿教育阶段,外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培养幼儿爱心情感教育目标,家校共育双方,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幼儿教师需要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下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以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幼儿爱心情感的熏陶。

首先,家长要转变自身在家庭环境中与幼儿相处的方式,在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尝试站在幼儿的视角思考问题,既要学会倾听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为幼儿解答疑惑、消除烦恼,用爱来装点家,让家变得更加温馨。其次,幼儿教师要转变自身在幼儿园环境中面向幼儿的角色,用充满爱心和耐心的姿态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无论是在课程活动还是日常交流沟通中,教师都可以用“摸头”“拉手”“拥抱”等表达关心的小动作给予幼儿爱的体验。同时,幼儿园要收集古今孝悌的故事等绘本书籍,创建“爱心书屋”。在充满爱和温馨的环境中,幼儿能够与家长或教师建立更亲密的信赖关系,而这种信赖同样可以被看作情感教育的营养剂,能够为幼儿爱心情感的形成提供极大助力。

(二)榜样激励,实现以身作则的爱心引导

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模仿对象就是身边一切可以看到或接触到的人,其中家长和教师就是幼儿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因此,不管是对幼儿行为、思想还是情感的教育,家长和教师这两个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教育主体都需要建立以身作则的认知,抓住幼儿以模仿为主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模式,端正自身行为,将自身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树立成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幼儿展开爱心情感的引导。

首先,家长在家庭环境中要更加重视自己对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行为态度,收敛自己的脾气和坏习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用爱来表达自己,或者直接带领幼儿走进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与幼儿一起参加爱心义卖活动,路上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情况积极伸出援手,在这种有意识的行为下,家长的心态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最终与幼儿一起成长。其次,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要更加注重规范自身言行,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与幼儿用心交谈,用关爱的眼神给予幼儿肯定、鼓励或提示。在混龄活动中,引导年龄较大的幼儿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让活泼的幼儿带领胆怯的幼儿一起玩耍等。幼儿对榜样爱心行为的学习和模仿会逐步帮助他们形成爱心意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他人提供帮助。

(三)情感引导,用真实关怀培养爱心行为

对幼儿来说,正面的引导、表扬和鼓励更容易调动他们的情绪,因为自己的爱心行为受到来自家长或教师的表扬后,幼儿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而这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是支撑他们持续向他人表达爱心的内驱力。

具体而言,家长和教师要分别从对父母的爱、对教师的爱、对同伴的爱入手,落实对幼儿的正面情感鼓励,用幼儿能够真实感受到的关心与爱护来培养幼儿的爱心意识与爱心行为。其中,家长要对幼儿入园时对教师的礼貌问好、离园时对教师的礼貌道别给予称赞,以引导幼儿对教师的爱,并帮助幼儿学会礼貌行为;教师则要对幼儿对家长辛苦劳动的感恩给予表扬,以加深幼儿对父母的爱,帮助幼儿学会感恩;当幼儿与同伴玩耍时,家长和教师则需要对幼儿从“我要”“我想”到“我们一起”的思维转变给予鼓励,以增进幼儿对同伴的爱,帮助幼儿学会谦让。在正面的称赞、表扬与鼓励下,幼儿会逐渐树立关爱他人的意识,并更乐于将自己的爱与关怀给予身边的人。

(四)游戏实践,用真实体验深化爱心认知

在幼儿教育阶段,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教育最主要的载体,承载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意识、习惯、思想和情感认知的作用,同时游戏也是幼儿在家庭或社会环境中最乐于参与的娱乐活动。基于培养幼儿爱心情感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尤其要注重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的引导,借游戏来强化对幼儿爱心的熏陶,深化幼儿对爱的理解。其中,教师需要着重在游戏背景和游戏环节的设置上进行更多思考,引导幼儿开展以“服务”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以此让幼儿体会到服务他人的快乐,而家长则需要在幼儿参与过程中给予合适的引导,或者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在亲子游戏中强化幼儿的情感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爱心是幼儿需要具备的基础情感特质,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自然也就成了主要任务之一。爱心本身是一种十分宽泛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以关怀、爱护为底色的奉献精神,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足以见得人类对一切生命所抱有的爱心能够为世界带来多大贡献。从幼儿教育阶段开始爱心情感教育,不仅需要从幼儿园课程安排入手,还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综合各方力量,为幼儿构建一个以爱为基础框架的教育环境,从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开始,从同伴、亲人和陌生人开始,摆正位置、担起责任,激发幼儿心底最深层对“爱”的理解与渴望,并将爱心这种人的基本素质烙印在幼儿心底。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爱心
家校距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爱心树(下)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