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韫歆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贵州 黔南 550600)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当前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融合不断加强,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传播也日益广泛,茶文化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中西方茶文化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显示了所处文化的不同。
茶起源于中国,在历史上随着贸易的发展,逐渐传至西方国家,基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茶文化,并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属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解读上,应当结合既定的语言文化内涵,从具体的情境之中了解文化差异,更好地认识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饮茶方式与饮茶文化层面上往往有所不同。基于认知语言学,在具体解读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顺应当前茶文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茶文化本身的灵活性。茶种类、饮茶场所等是茶文化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之一。中国具有多个不同的茶叶种类,例如红茶、黑茶、白茶、绿茶、乌龙茶等,与区域茶叶种类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种植特色的茶叶种类。红茶中的典型代表为普洱,乌龙茶中的典型代表为铁观音,绿茶中的典型代表为信阳毛尖等,中国人广泛欢迎的茶叶品类有绿茶等。西方人喜爱的茶主要有红茶、花茶、果茶等,与当地地理与气候等相关因素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英国人更加偏爱红茶。我国饮茶时,主要搭配的食品为坚果,西方饮茶时的主要搭配则为点心、水果、奶油、松饼等[1]。
中西方茶文化发展中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在茶文化内涵层面也有所不同,包括中西方茶文化理念、茶文化元素运用环境等。中国饮茶在敬茶、茶具、沏茶方式等层面往往有一定的规定,具有一定的礼仪,但是在饮茶时间上不受限制。西方茶文化中,一般具有相对较为固定的饮茶时间,例如英国下午茶时间为16时-17时,美国下午茶时间为15时-16时,形成了休闲的饮茶习惯,我国对此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
从饮茶方式上,中西方在饮茶层面上有所不同。为了有效去除茶碱,改善茶饮品的口感,西方人在茶饮中倾向于添加牛奶与糖,以此对茶饮的口味进行适当改造,使得略带苦涩的茶水演变成适合当地口味的甜饮料。从外形上,将片片茶叶改变为袋装的速溶茶叶末。中国人在饮茶上,则是把整片茶叶放于沸水之中,在沸水之中进一步激发茶香。西式茶中加入了多项元素,例如糖、柠檬片、奶、蜂蜜等,在加入以上调味品之后,运用茶匙进行搅拌,搅拌之后,在茶碗背面位置放置茶匙。中国人在饮茶上注重茶道,形成了一道独有的饮茶文化体系,将中华文化中的多项内容均融入于茶道之中,因此茶文化属于中国文化体系中的独有构成之一。从茶具层面分析,中国多为陶瓷制品,西方人饮茶多为银器。西方人在饮茶上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礼数,实现了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呼映。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尝最为纯正的茶香,并不加入任何调味品,西式茶点先倒茶,之后再加入其他调味品,要求保持一定的顺序,不能颠倒。这也是两者饮茶方式层面上的差异[3]。
中国的茶具多为陶瓷制品,亦有紫砂壶冲泡普洱茶。而西方人对银器情有独钟,西方的茶具多为银制品。饮茶过程中,滤茶器的使用必不可少,中西方饮茶中,在滤茶器的选择上也有所差异。中国饮茶时,一杯上等的茶的泡制需要经过几个步骤,很多人均对此有一定讲究,包括茶叶的选取、茶水的烧制以及泡茶方式等,均有一定的门道。
例如一杯陈年普洱茶在冲泡时,烧水工具一般选择铁壶,在水烧开之后,在加入茶叶的茶具之中倒入开水,保证水没过茶叶。讲究的饮茶方式,第一遍茶水倒掉不喝,继续向茶壶中倒入开水,在静置之后泡开茶叶,此时更好地体现茶香,之后通过茶壶向小杯茶具中倒入茶水,继续品尝。中国人对茶道颇有一番讲究,与中国文化以及礼数息息相关。西方人饮茶也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礼数,例如西式茶运用滤茶器,在具体饮茶过程中,把滤茶器置于茶杯之上,把茶倒入杯中至3/4的分量,以此避免把茶溅到茶托上[4]。
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明清时期在沿海港口设立市舶司,重点对海上贸易进行管理,其中茶叶贸易属于重点管理内容之一,外商在遵从相关规章的基础上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家。明朝时期我国实行对外政策,派遣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沿岸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联系。西欧各国商人转运中国茶叶,经过此时期贸易活动的不断开展,我国茶叶几乎遍及全球,“茶”的读音来源于福建及广东方言,1886年我国茶叶出口量268万担,海上贸易港口起到了重要的贸易中枢作用。中国的茶叶销往世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文化。中国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等对世界各国的茶文化产生了直接与间接层面的影响[5]。
认知是交流的基础与前提,人们往往是在既有认知的基础之上再开展一定的交流工作。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容易影响认知过程,主要体现为语言认知理念的不同从底层逻辑上产生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语言的使用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播,属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在具体语境之下相关内容的表达,有利于从多个角度解读文化。这一过程中语言认知理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当与具体的语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况之下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解读与分析,更为全面与立体地掌握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具体内涵,由此通过一定的理论研究框架,更为深入地掌握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包括茶文化之间的差异等。
例如在17世纪初期,荷兰很多上层人士对饮茶情有独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喜欢饮茶,并将饮茶作为了一种社交方式,并组建了饮茶俱乐部,基于俱乐部开展进一步的文化交流,因此茶文化属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茶文化的解读,有利于对当地文化体系形成更为系统的认知。进入17世纪下半期,在西方社会中,茶叶输入量显著提升,荷兰食品店中开始销售茶叶,茶叶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当地人们逐渐养成喝早茶、午茶、下午茶的习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形成了西方独有的茶文化。在对西方茶文化内容的解读过程中,应当与当地文化、心理以及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对茶文化的内容不断进行拓展与分析,以此增强茶文化本身的差异性与文化性,实现茶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东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有效传播与融合[6]。
茶文化属于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对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茶文化理念不断融合与碰撞,两者之间形成了显著的差异与不同。从根本出发层面,中西方茶文化理念与价值内涵即有所不同,形成了各异的文化元素,在茶文化相关理念层面也有所不同,这与中西方环境资源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中西方各自的茶文化资源深受当地资源与相关要素的影响,由此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与语言体系,其中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为语言使用形成习惯的不同。
在语言表达与解读过程中,要求与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以此更好地挖掘语言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与学习过程中,要求对中西方茶文化文化理念及不同之处能够有所了解,由此构建更为系统的语言认知体系。应当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中西方的茶文化均不断创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内涵,构建了多项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多个语言场景之中均被广泛应用,增强了中西方文化的多元性,当前中西方茶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两者不断融合与发展,使得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中西方茶文化走向新的发展进程[7]。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深入发展,更好地顺应当前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不断丰富茶文化的内涵,要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全面研究西方茶文化体系,全面结合中西方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更好地了解语言对事物的描述,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对东西方茶文化形成更为系统准确的认知。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内涵与西方茶文化不同,难以运用固定的公式或特定物质进行定义,在具体解读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感受与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知识较为抽象,应当结合自身悟性进行分析与理解[8]。
茶对于中国人具有特殊涵义,中国人喝茶突破了简单解渴的表面含义,而是构建了更为深层次的意义。茶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儒、道、佛的文化进行相互浸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道精神,并不断丰富。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语言属于文化展现的一种工具与方式之一,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地解读文化内涵,在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中西方的茶文化体系不断融合与创新,由此茶文化体系具体内容及文化理念不断拓展,通过相关要素的融合与引进,逐渐构建了中西方文化体系下的元素内容,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文化发展特性。在现代语言相关理论研究过程中,应当全面梳理与总结茶叶专有词汇,对每一种茶叶的种类、来源与历史能够形成一定的了解,对我国茶文化构建一定的文化素养,例如绿茶、白茶、红茶等茶叶类型。在专有名词的解读上,坚持实用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在中西方茶文化沟通过程中,精准传达出专有名词的特殊含义,减少大众对茶文化的错误认知,提升茶叶专有名词的吸引力与辨识度。例如熟茶、生茶专有词汇,通过相关知识的引入,包括茶叶种植方式、采摘方式、泡茶方式、饮茶文化等,使得消费者能够区分不同茶叶之间的区别,以此对各类认知起到指导性作用[9]。
从历史上分析,在17世纪中国明朝末年,茶叶开始传入西方,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整个亚洲贸易,将第一批茶叶从澳门运到了欧洲,形成了阿姆斯特丹的茶叶市场。早期茶叶价格较为昂贵,只有皇室与贵族人才能够享用,属于上流社会社交场所中的奢侈饮料,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个人品位,在欧洲上层社会广泛流传,在当时形成了一股浓烈的饮茶之风,并贯穿于各项社交活动之中,包括迎客、就座、敬茶、品茶、寒暄送别等,均体现了独特的西方文化。从历史层面分析,从17、18世纪开始,中国茶文化即对欧洲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东西方精神文明之间的交汇与融合。由此通过语言认知重构,结合相关历史,更好地了解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进一步强化对中国茶文化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具有多项基础文化元素,从理论研究层面,较为系统化,在具体解读过程中,能够能够全面掌握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概念。在具体交流活动中,通过语言表达,能够体现个体对茶文化的理解,在交流活动中,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了解,通过思维的碰撞,不断深化对茶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体现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共通性,通过语言交流,能够更好地认知与了解文化方面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同时结合当前最新的时代发展要素,更为全面与深入地理解语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体会语言认知理论。在具体茶文化体系中了解并掌握茶文化的基本元素,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清晰性,在交流运用中体会认知语言理论的实际运用效果[10]。
当前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茶及茶文化元素不断传播,并与不同的文化体系相融合,形成了特定语言之下的文化特性。中国人饮茶注重茶道,形成了独有的饮茶文化体系,西方人饮茶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体系,是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基于当前茶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要求全面了解当前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构建更为系统的茶文化发展体系,同时基于茶文化所处的文化元素,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清晰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并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