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旻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目标。高阶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批判性分析、创造性思考等复杂认知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深度阅读教学承载了促进知识理解和思维训练的功能,是培育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一个有效策略。教师设计涉及文本深层意义、作者意图和文化背景等多维度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答案。以课堂讨论为例。教师可以围绕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作者为何在此处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或“这个情节对整个故事情感的展现有何影响?”这类问题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文本解读,还能推动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考量文本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在具体操作层面,教师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和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将简单的问答形式转化为立体的学习体验。[1]例如,在分析一篇古诗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历史场景,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作品,或许他们会发现与现代解读完全不同的内涵和情感。此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超越文字表面,探寻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体现。
问题情境的构建不宜过于抽象,而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以增强学习内容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以现代文学作品《老王》阐释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推敲,“如果文章中的情况发生在你身上,你会作何感想?”这样的问题直接触及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他们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对文本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综上所述,构建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文本内涵,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交流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归根结底,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思想领域,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维模式。
深度阅读是一种致力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批判性分析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理念,尤其在初中语文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在主题探究的实践中,教师应该以开放性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更有助于其能力的转化与升华。[2]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开展主题探究时,首先需要确定探究的核心主题,使之既能够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又能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世界。例如,在教学《邓稼先》时,关于邓稼先与杨振宁友谊的探讨,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在你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友情?”这样的问题既联系文本,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设置要具备开放性,这样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停留在对课文简单复述的层面。
在进行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其需要根据学生的回应灵活调整提问方向,及时给予反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建构知识,以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凝聚力。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意见交流与碰撞。这也有助于学生观点的深化与能力的整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升。高阶思维技能的习得必须通过持续的训练与实践达成。教师可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结合主题探究将抽象的思维方法具体化,形成可积累的实际操作的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运用与验证自己的思维成果。学生通过此过程中的阅读、分析、表达、反馈乃至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思维层次,也使得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和转化。
彻底实现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优化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并在每一个环节中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活动;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每一次教学活动对学生认知与思考方式的影响,结合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达到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和全面发展的目的。只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细致周到的教学实践,教师才能真正在深度阅读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语文与数学是两门迥异的学科,彼此间在教学方法和思维训练上存在显著区分,但是数学学科的归纳推理能力训练对于语文阅读领域的高阶思维培养具有独到的启示意义。[3]在语文深度阅读过程中,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不仅可以厘清诗文或文章的结构,还有助于掌握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普遍规律的能力,这是深层阅读理解与文本分析的基石。
将数学学科中的归纳推理训练置于语文教学背景,教师应着眼于让学生通过个别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归纳出文学技巧、表达主题和文化趋势的普遍规律。例如,在研读一系列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辨识各篇作品中的共同社会问题,进而归纳出该文学流派反映的历史社会氛围,这一流程即是借鉴了数学中的归纳方法。
为了加强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归纳推理的训练,教师应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以刺激学生的逻辑思考。例如,在深度解析古代诗歌单元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标注不同诗人用以描写自然的类似修辞手法,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这些手法在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方面的普遍功能。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负责提供分析框架和讨论指导,以促进学生从文本分析中提炼出一般性的结论。
此外,探究式学习对于锻炼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可让学生在一个由他们自主选定的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如“战争与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绘”。学生需要搜集多个时期和风格的相关文本资料,对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将观察所得进行概括和总结。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还涵养了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在深度阅读教学中,数学学科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法对促进学生语文阅读中高阶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深度理解文本非常重要,这意味着在语文深度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针对文本进行反复的阅读和讨论,类似于解决数学问题时的多角度审视和探索。通过深层次的文本解析,学生能够逐步认识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微妙之处,进而培养他们的思辨和深度推理能力。
数学教育中常用的错误分析法对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也非常有益。在数学解题过程中,遇到错误后,分析错误原因是促进理解与思维深化的过程。同样,在语文阅读中,对于可能的误读进行排查和订正,不仅是提升学生语言认知的过程,也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探究式学习不会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而会更加注重如何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
借鉴跨学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教师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依据跨学科的训练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出能够刺激学生思考,并将相关学科的学习能力迁移到语文阅读中的活动和课程内容。通过借鉴跨学科教学策略的方式,教育者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下一代学者向着高阶思维的目标迈进。
英语阅读教学强调对文章的深层理解,要求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观点、意图,甚至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借鉴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更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指导他们学会如何深入解析文本、辨析观点,并形成自我独立的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此类英语阅读的理念,教师可以设立环节,让学生以“探险者”的身份去挖掘文本深处的秘密。[4]例如,在教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主题单元时,教师不仅要解释诗词的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探究词句背后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情感变化与诗词表达的深层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评估信息的真实性,比较不同诗词间的异同点,甚至挑战传统解读,进行主观的思考与客观的分析,进而提出新的解释或评价,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批判性阅读技能的习得和发展。
深度阅读的核心在于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即从理论走向应用,从单一视角走向多元解读。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课内外的阅读素材相联系。比如,在分析《伟大的悲剧》时,教师可提供不同来源的材料,供学生交叉比较,展开讨论,培养其从多元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通过模拟情境、开展角色扮演等各类互动体验活动及开放式的问题讨论,抑或是自主研究小项目等方式,教师可将文本的批判性阅读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强化问题发现、推理判断、表达交流等一系列高阶思维技能的运用。
总的来说,要促进学生在语文深度阅读中彻底形成和熟练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师必须摒弃单一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变、因材施教的策略;必须知道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和学习风格;必须发现每位学生的潜能和兴趣点,让他们得以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师无疑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成长,为他们的整体语文素养和思维深度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媒体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本信息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辅助材料,有效促进了高阶思维技能的培养。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纸质教材的限制,使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变为生动的视听体验。例如,解读《岳阳楼记》时,教师播放历史背景介绍的视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情感脉络。配合具体场景的再现,学生不仅能深化对文中情感态度的理解,还能促进他们探究人物性格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议论和表达技巧时,多媒体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文字为基础的文本分析,往往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前置知识,而现实中,学生的背景知识掌握程度很可能是参差不齐的。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经典影像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捕捉文中所描述场景的色彩、气氛或角色动态。例如,对《出师表》的学习,教师可以辅以讲述“刘备托孤”等历史场景的剧情片断,让学生在感受到史实的同时,能更深入地理解诸葛亮忠诚报国的情怀,以及其表达方式的艺术性与策略性。
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教育领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数据分析工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能够精确掌握和呈现文本阅读过程的各种数据,如阅读时间分布、错误率和理解深度等,从而更科学地指导学生深化理解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语文阅读的数据分析并非仅限于数字化表层数据的搜集与处理,而应当广泛覆盖包括学生阅读行为模式、偏好及成效的深入剖析。[6]例如,教师通过特定的分析软件来追踪学生在电子书或在线文章上的注释、标记习惯,可以直观看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和所关注的重点,进而可据此进行讨论、分享交流以及个性化的指导,强化学生理解与分析的深度。
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学生可自行使用工具,如信息管理软件或思维导图软件,将阅读过程中的信息整理、归类、联系起来,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习得从纷乱信息中抽丝剥茧、得出结论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高层次的语言使用和文本分析中尤为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数据分析工具还可以辅助教师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水平。教师利用测验生成器创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理解性和分析性问题,再通过学生的反馈数据——理解正确率以及回答问题所需的时间,衡量阅读材料难易程度和学生对材料的掌握程度。这种方法能为教学决策提供支持,有助于优化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高阶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多维度、交叉整合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巧妙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并鼓励学生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同时,教师可借鉴在数学、英语等具体学科中培养思维的方法,恰当采取与文本特点相适应的高阶思维训练方式,如归纳推理、批判性阅读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多媒体资源和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也能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