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善斌
新高考中的古诗文名篇名句默写题是多年来高考中的固定题型,有6 分的分值和72 篇古诗文的考查范围。考生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默写古诗文,得分率却不尽如人意。从可查的数据来看,有的省理科考生默写题得分率仅为51.5%,有的省更是不足30%。欲提高名篇名句默写的得分率,需要准确把握该题的命题形式,把握其刚性和柔性的特点,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拟从默写题的刚性和柔性角度,探讨其命题价值和应对之道。
高考默写题由来已久,形成了一些刚性特点。第一,题型稳定。高考默写题虽然形式或内容常有微调,但是大体保持刚性的稳定,即常见题型是填空,而且始终有刚性的透明度——源于教材的命题范围和考后可追查的答案。第二,分值固定。各省自主命题和全国统一的高考卷都采用六分制,刚性的分值雷打不动。第三,答案标准。直接默写题提供上句或者下句,让考生补写另一句,只能是唯一答案。2014 年新课标卷语文试题中出现了理解性默写,即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理解,默写古诗文,其答案绝大多数也是唯一性的。即便最近两年偶尔出现答案不唯一的默写题,我们也完全可以按照答案唯一性来应对。第四,主客兼容。考生刚性的背诵默写容量造就了默写题兼有主观题和客观题的特性。默写题答案多数唯一,似乎是客观题;但因为出现了非唯一性的答案,又具有了主观题的意味。从客观性和主观性兼容的角度看,默写题具有刚性的特点。第五,得分悬殊。默写题的得分差别非常大。一道六分的题,能出现七个不同的得分,而且每个得分档次都有一定的比例。这种极其丰富的得分结果,显示了默写题无与伦比的区分度和选拔性考试所需的刚性悬殊。
2022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有这样一道默写题:“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 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题干中“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与答案的两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互相映照,语词优美,给人一种摇曳多姿的美感。有人把这类带有修辞技巧的柔性命题方式归为关键词提示型默写题,也不无道理。其柔美多姿的命题形式在默写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在各类选拔性考试命题和备考训练中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凡是具有比喻、对偶、对比等手法的语句都需要考生密切关注。
2021 年新高考全国Ⅱ卷,出现了这样的默写题:“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 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由“强盛的时候”“衰败的时候”可见,分号前后两句为正反对比关系。考生读到前面要填写的内容空格,不免紧张或茫然,但是分号后面“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的提示,会使准备充分的考生能轻松地想到答案“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这种拟题语言令人真切地领略到默写题的柔性之美。
在2020 年全国卷Ⅱ中,出现了这样的默写题:“《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命题形式曾引起很多语文教育专家的注意,有人称之为逻辑理解型默写题,也有人认为是前后文紧密联系性默写。题干中的三个关联词“如果”“即使”“因为”接连出现,再现了原文的逻辑性,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再来看答案:前者是“以为轮”,后者为“使之然也”。两句都有一个“”字,此字有点冷僻,而且还是个通假字,平时学习不踏实的考生确实写不准,但因为逻辑的参与,语句理解起来柔顺,考生容易想到答案但又不容易顺利得分。
有一种手法分析型默写题,在近年的考试中十分流行。顾名思义,这种默写题运用艺术手法设置题目,考查学生对背诵内容艺术手法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例如,2021 年新高考全国Ⅱ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这种默写题对答案暗示具有一定的柔性空间,十分耐人寻味。题干要求写“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的句子,答案似乎有多种选择。如果不顾及艺术手法,答案可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也可以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题干给出了限制,即句子运用了“对仗”“比喻”的手法,由此可判定答案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种柔软细致的命题技巧,既有暗示性,又有排他性。
默写题的柔性陷阱防不胜防,考生极易中招。以意象分析型默写题为例。2022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干中虽然没有提到具体诗篇的名字,但意象“鸟类的啼鸣”,提示此题答案可以是《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或者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种不唯一的答案有时让考生很为难。很多考生会囿于“鸟类的啼鸣”,忽略“悲思愁绪”,或者忽略了范围限制“唐宋诗词”,从而写出了诗句,丢掉了分数。这种创新有效地扩大了传统默写题的考查范围,无疑是十分可取的,也是有益的。
默写题的刚性目标指向经典名句,柔性则赋予题目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如果从语言交际延伸到写作方向,默写的天地一定会非常广阔。例如,教师可结合高中毕业情境出题。
我们即将告别难忘的高中生活,即将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有不舍,日后会思念。未来,相隔两地的我们会同望一轮明月,希望在追逐月光中将思念寄予对方,这便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1)_________,____ ___”两句表达的动人情感。新的人生之路上,希望大家记住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善始者实繁,(2)_____ ____”的告诫,像《劝学》中“(3)____ ___,功在不舍”那样坚持学习,永不懈怠。当我们遇到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不要像《石钟山记》所反诘的“(4)_______,____ ___,可乎?”,而是要亲身实践,求得真知。
这道默写题简直是一篇表现高中毕业生展望未来的短文。
2021 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的“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为开放式默写,答案不唯一。该默写题刚柔相济,开放中有所保留,尽管答案范围明显扩大了,但考生在平时学过的背诵篇目中,依旧可以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默写题发挥刚柔相济的优势,考查范围就可以做到开放自如、伸缩有度。
近几年,高考试卷多以情境填空的形式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落实到卷面上往往是考查字形的正确书写,所以学生背诵古诗文篇目时要以正确书写为目的,要做到“三清”“两准”。“三清”即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两准”即字形准确,句型准确。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析通假字、形近字,识记生僻字等,教育学生勤书写、强记忆。
词有虚实之分,默写的刚性对应实,默写的柔性对应虚。虚词因为没有实际意义,背诵时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句末助词,如《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矣”“也”。还有一些较长的句子中有多个虚词,学生要采取适当断句、分类记忆的方法来强化记忆,如《师说》中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等。虚实并用还体现在语句的理解上。有一些对偶句,默写时容易颠倒顺序,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前两句为实,后两句向虚。命题者完全可以从实和虚两个方面设置题干语句。还有一些句子中的词语容易被混淆,如《琵琶行并序》中“秋月春风等闲度”,容易记成“春风秋月等闲度”。“秋月春风”是写实,借代美好的时光(虚),“等闲度”是虚。这类名句需要通过虚实并用的方法加深理解。
理解性默写是当前高考默写复习的主要方向,教师可以从刚性和柔性两个方向来把握默写题的命题趋势。
从柔性的角度来看,教师要关注写景状物的句子、蕴含哲理的句子、抒情言志的句子、前后衔接的句子、富有文化内涵的句子以及有易错、易漏字的句子。一般来说,高考默写题以考查写景状物、蕴含哲理、抒情言志的句子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把传统文化知识与默写题结合起来考查,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方向,师生在备考时要留意。
从刚性的角度看,教师要密切关注这几类:给出名句大意,要求填写与之相对应的句子;给出上句或下句的大意,要求答出相关联的下句或上句原文;梳理文意,探求原因、结果、条件等;指出艺术手法,要求答出相对应的句子;创设现代生活情境,要求答出相关句子。结合现代生活情境来考查的形式,近几年出现得越来越多。这也提醒师生在备考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联想相关的生活情境。
在命制和应对高考默写题时,值得注意的是刚性题型往往需要柔性回答。师生要把握好命题的总趋势和新动向,具体包括:①考查的诗文有可能是从两组相连的句子中各取一句,通过一些语句衔接起来。这样考打破了以前“读上句知下句”的熟悉感,要求考生切切实实理解题干的逻辑,对于考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要求更高;②相同句子因多角度解读而形成不同的考题。题干不同,但答案是相同的。有的从文句意思的角度出题,有的从文句所表达的感情的角度出题。因此,考生复习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去全面理解诗句和文句,揣摩出题方向;③出现把两篇合在一起考查的情况,即每篇只考一句的情况。这样可以扩大考查面,且要求考生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联系其他诗文,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④把多篇整合在一个文段里考查。例如,2018 年高考天津卷默写题设定了一个主题——“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要求默写的句子都是与之相关的内容,并且给出相对应的具体解读。这种类型的题会增加一些阅读量,给部分心理素质不过关的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这类题从形式上来看属于创新题,从内容上来看却是最传统的“给上句,接下句”或“给下句,补上句”的题,考生在答题时甚至可以直接忽略诗文后面的解读。
在应对方面,考生既要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刚性定力,又要有灵活机警的柔性应变能力,以便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得更牢、更好,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诗文内涵,以有效应对不同角度的题干;二是尝试自己出题,变被动为主动,对各种可能性了然于胸。出题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写景突出、状物生动、哲理性强、感情深挚的句子,复习时也要重点关注这类句子,把这些句子勾画圈点出来,重点识记;三是强化对难写字、易混字、通假字、虚词等字词的识记;四是可以采用反复多次书写、高强度多次速读等方法强化练习,并建立“默写错字集”来进行巩固提升;五是要注意诗文的文化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情境的联系;六是要善于举一反三,加以联想,学以致用,主动为古诗文创设运用情境;七是要提高审题能力,注意题干的内在逻辑和重点。
高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考查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识记能力,而是更重视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在识记的基础上注意逻辑,在把握命题特点的刚性和柔性上提高审题能力,从而提高答对率和得分率。
从覆盖面较大的新高考Ⅰ卷默写题来看,其刚性和柔性的特点比较明显:一是难度有所提高。新高考Ⅰ卷第17 题“名篇名句默写”通常为情境式默写(理解性默写)。情境式默写要求考生不仅能背诵文句,还要能理解命题者设计的语境,这难度显然更大。该题包含的3 个小题为必做题,不同于某些省高考默写题为5 选3 的设计,这也是难度提高的一个因素。二是考查名篇名句的范围有所扩大。新高考Ⅰ卷“名篇名句默写”涉及的部分篇目,并不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列表中。这种由刚性到柔性的发展值得大家注意。
默写题究竟是以刚性为主还是以柔性为主,这似乎尚未定型。默写题在很多师生眼里属于“送分题”,必须分分必争。在平时学习和复习备考中,默写题表现出的则是绝对的刚性。
首先,面对提高了难度的情境式默写题,落实刚性背诵、防止书写错误是基础要求。在备考教学中,用好刚性手段(如错题本)是较为实用和有效的办法。例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中的“致”和“至”,易因两词同义异形而混淆,考生在摘抄过程中可以加强记忆,不断归纳,以使刚性备考效果显著。
其次,在柔性方面不断发力,提高理解能力,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语境是完成情境式默写题的高阶要求。例如上文提及的《荀子·劝学》中“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一题,语境下的答案只能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高考备考不必纠结于刚性的考查范围,这是课程标准和高考试题传递的明确信息。语文教学必须摒弃功利,提高柔性的认识水平,朝有利于推动人才培养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