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道生
“高品质学校建设”课题组坚持高品质学校“顶天立地、遵循规律、文化浸润、全面发展”的四大内在特征和建设方向。其中“顶天立地”就是强调要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灌注动力和明晰路径。[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系统、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愿景和路径进行了系统顶层设计。 可以说,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2]面对级别高、要求严、出台快、数量多的教育文件,部分校长和老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深、认同不足、执行不力等问题,阻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构。 因此,高品质学校建设要将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作为首要之举和关键之策。
部分学校之所以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不力,原因多种多样,如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不清,对教育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功利主义教育观作祟,等等。 确有少部分人认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上层建筑的事, 与一线学校关联不大,或者认为政策制度不接地气而难以执行,导致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落地不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通方能行动实。 这需要从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去溯源和厘清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育从其诞生之日始,就既具有个体发展功能,也具有社会发展功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学记》就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日本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得益于“求知识于世界”的主张,率先对教育领域的改革。德国将普法战争的胜利归结于 “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美国出台教育改革方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而传承文明、提供知识和培育人才的基本职责。将教育与国家民族、政党组织割裂开来,认为“教育即教育,政治即政治,互不干涉”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将教育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强化其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集中体现在教育的方针政策上,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要求, 规定了新时代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指引,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方针的根本问题。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简明而又全面准确地回答了上述三个基本问题,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怎样培养人”,即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什么人”, 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既遵循了教育一般规律,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学校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动力。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不但是正确的、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可行的。学校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直接承载者和落地实施者,可以说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发挥应有效能的“最后一公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对不对”“好不好”“有没有用”,甚至于老百姓是否认同和是否满意教育,直接取决于学校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力度和实践成效。学校要将以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和路径, 来优化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学校办学指引方向的航标、管理决策的依据、思想行动的灵魂和质量评判的标尺。学校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听诊器”,全面检视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方式、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资源整合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学校需要不断追问和评判“是否符合”“体现是否充分”“做得如何”“如何改进”等,抛弃“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打擦边球不犯大错”“等一等,看一看”等消极心理。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涉及教育的方向性,就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 成都石室中学“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5],在“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校训的指引下,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有家国情怀与世界格局的未来领军人才”, 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思政育人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拥有“四个自信”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 成都石室中学每天第一节课前集体高唱国歌,每周升旗仪式后集体呼喊“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已形成优良传统。
石室中学以“德达材实”为人才规格,来增强“五育”并举的内在动力,贯彻“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体育上,“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程,多种形式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大力发展女排、气步枪射击、乒乓球等高水平运动队和学生社团。石室中学校园环境优美,有锦水文风、沫若园、银杏林等美景,同时学校管弦乐团、合唱团屡获国家和省级大奖。 石室中学一方面立足校内建设劳动基地、开发劳动岗位、开展劳动竞赛等,另一方面连接家庭开展家庭劳动活动,走进社会开展职业调查和劳动体验。“五育”并举扎实有效,石室学子发展全面,特长突出。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由于传统学校管理中存在过于注重单向输出和强行推行,忽视对话沟通和示范引领,导致教师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解不足、认同不够、践行不力。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要从制度文本走向实践行为,将政策话语体系转化为实践话语体系,从强制推行走向民主共治, 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行老百姓想干的活,做老百姓能做的事”,这是学校办学的实践要诀。在教师亲身经历和参与的教育现场中,从教职工的现实经历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对话引领让广大教职员工去理解和深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政策价值、制度内涵、行为意义等,从而增强行为自觉,形成民主共治,推动方针落地。
从对话沟通看,学校需要构建基于教育现场的专业对话范围和机制。对话意味着教师已有生命经验和教育经验与新鲜的经验碰撞,在比对碰撞中改造经验、沉淀智慧。[6]石室中学通过多形式和全过程开展对话交流,做到干群关系和谐,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从示范引领看,学校需要大力建设干部带头群体践履的务实作风,以基于教育现场的校本研修推进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学校通过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课程教材具有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石室中学建立全员参与的观课议课制度,书记校长带头听课评课,指点打点地开展基于教育现场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对“双新”的理解与执行。 学校坚持“把话筒交给老师”,搭建各种形式的展示和表达舞台,让教师在全校教职工大会、教育教学研讨会、主题教研活动、“青蓝”工程总结会、教师沙龙、“文翁杯”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中发言交流和自我展示,以“输出即输入”的自我建构和“在成人中成己”的同伴互助方式,促成教职工的观念改变和行为改进。
总之,高品质学校建设要以“顶天立地”为灵魂和站位,坚定不移、彻底完整地贯彻执行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做到办学方向正确、办学行为科学、办学成果丰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大力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