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与合作路径

2024-03-29 20:30:22雷欢
教育科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共育家园育人

■雷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区育人机制”。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发挥家园社共育的良好育人模式作用,助力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家园社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个人所受到的完整教育必须是家庭和学校紧密合作, 社区提供有力支持并构建良好的环境,单靠学校教育不能达到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目的,学校无法承担教育的全部责任,家庭与社区的参与已经成为必然[1]。

(一)家园社存在责任脱轨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园方、家长都十分重视幼儿的成长,社区也极其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 但是仍存在家长与园方互相推卸责任,社区责任承担不力甚至部分缺失其角色作用的情况。 比如,家长会认为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了教育,那么在幼儿园接受教育期间幼儿的一切行为都与园方有关。 比如,孩子某天讲了一句脏话,家长会认为是在幼儿园学的,但园方会认为孩子可能是从别的地方学的。 但是事实上,事情都有多重原因,不能仅仅将责任推卸于某一方,而应该双方合力来解决问题。

此外,社区对家长与幼儿园也缺乏实时的指导与支持。 通常情况下,当家、园矛盾冲突激化,社区一方会出面协调。但事实上,在问题未爆发前,社区对幼儿园或者家长的责任与义务往往落实不到位。

(二)家园社之间存在理念冲突

幼儿教师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能比较专业地给予方法指导。 家长对幼儿的教育通常缺乏专业的培训与指导,方法比较经验化,对幼儿的教育主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处理问题带有主观情感。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理念冲突。 比如,当孩子在幼儿园争抢玩具而不得大哭大闹时,老师在讲道理安慰行不通而采取冷处理时,家长可能就会埋怨老师,质疑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孩子却大哭大闹没人管。

社区通常对于家长与幼儿园只是站在 “旁观者”的“第三人称”角度,存在针对性不强、专业性有待提高的问题,能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参与的广度和质量较弱,指导有时会不够全面。

(三)家园社合作意识不强

在社区实际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幼儿园、家长与社区之间存在责任脱轨、理念冲突等问题,缺乏必要的合作。并且社区对幼儿园或者对家长的指导机构也不明确,导致合作意识不强,合作不到位。

由于三方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所站的角度、采取的方法也有差别,所以,难免在遇到问题时缺乏合作。 比如,儿童节需要购买表演服装时,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表演服装很贵,不划算;有的家长会认为这样的服装平时也不会穿出去、不实际等问题。另一方面,家长又会认为自己不买,孩子会没有面子,担心老师会不会之后就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等,又很不乐意地购买。但是,站在教师的角度,主要看到的是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对儿童节活动的积极参与等。 其实,家长可以给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好好沟通,取得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无论对家长、教师还是幼儿都是有利的。

二、家园社协同育人的问题成因

家园社之间的有效合作能实现三方的互利共赢,但目前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出现了职责分工不明确、家长不满意幼儿园的育人效果、园方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协商沟通、资源共享与整合不到位等问题,呈现单向维度育人的格局,育人效果有待提高。

(一)职责分工不明确

家园社对幼儿的监管职权没有明确的界限区分,到底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到底管理的界限、程度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 因此,分工、职权的不明确化导致园方不敢管、害怕管。 社区机构具体的管理部门有哪些, 职责分工有也不明确。所以,对幼儿的教育出现交叉管理或者管理缺失的现象。

(二)家长不满意园方的育人效果

现代社区竞争压力大,家长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对孩子要求过高,对幼儿园的教育效果要求过高、过急。 家长会认为幼儿在校期间的所有事情都应由园方负责,但是,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其发展也具有不均衡性,身心发展水平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很优秀的,所以即使自己的孩子身心发展不如同龄人,家长基本都不愿承认这一现状,只会归因于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效果不佳等。

(三)教育过程缺乏沟通协商

“现代化的教育不应各自为政, 而是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新格局。 ”[2]家园社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织和场所,三者应该互相协商、通力合作。 但是在实际教育中三方往往缺乏必要的沟通协商。如幼儿外界语言环境中常有说脏话的人,那么孩子会出现随口说脏话的现象,即使幼儿园老师不断教育、引导,但是可能会收效甚微。这时,应家园共育,真正了解孩子说脏话的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仅凭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但是孩子放学后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仍对孩子有不利的影响,也是很难纠正这一问题的。

(四)资源共享与整合不到位

由于家、园、社之间对幼儿的教育缺乏必要且合理有效的沟通,因此,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也相应不到位。对幼儿的教育若仅依靠校园资源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应多渠道挖掘资源,利用资源,丰富对幼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就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如果幼儿园能与家长之间搭起友好沟通的桥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丰富教学内容。

三、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良性沟通与通力合作。 为适应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

(一)树立共育新理念,形成合作新模式

理念的建立与更新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时俱进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在当前的幼儿教育管理工作与素养培育上,需要树立家园社共育的发展理念,使教育工作的管理范围、教育资源流动等方面能够实现较好整合。

此外,幼儿园还应在育人理念之下,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教学设备等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共育模式,以促进家长与园方、社区与园方以及家长与社区之间更好地沟通与交流,为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解决各类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如利用网络平台,为家长提供育儿的网络课程,指导家长更专业地教育孩子;利用班级家长群分享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让家长更切实地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学校邀请专家开展育儿公益讲座;利用大数据科学分析,整合家庭资源,补充完善活动内容;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科学合理规划,提供活动实施场所等。

(二)树立边界意识,明确各自责任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由于分工不明确、界限不清晰,导致在具体的教育、管理问题中出现责任缺失、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或者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职责、职权,以更有针对性地育儿。

(三)凝心聚力达共识,互相信任齐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父母是幼儿园教师的关键合作伙伴,应本着重视、公平、互利的原则, 让父母积极主动参加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社区资源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社区组织可以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社区也可以举办各种沙龙,促进家长之家、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等。

幼儿的发展不是幼儿园、社区或是家长单方面的责任,而是三方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园社共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其可以拓展教育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更加全面的指导与帮助[3]。因此,应多渠道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三方合作路径,三方联动发展,实现资源整合,互相搭台,让“好戏”连台。

(四)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幼儿群体的多样性至关重要,只有包含尽可能多的不同群体,才能使学生跨越界线,相互学习。幼儿教师应向父母介绍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争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掌握幼儿特性与家庭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活动。 与家长合作,使幼儿在园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可以在家中不断推进乃至发展。

“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加强联系,充分利用社区力量和社区内环境,开办儿童玩具图书馆、儿童游戏室、 儿童乐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与活动场所,为广大儿童提供多种接触社区、 加强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良好的社区适应能力。 ”[4]家庭、社区和学校应成为密切合作的“三位一体”,构建起协同育人新模式,创设适宜幼儿的成长环境,满足幼儿成长需要,为幼儿提供最好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共育家园育人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长(2024年10期)2024-05-26 06:58:16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英语文摘(2022年9期)2022-10-26 06:58:32
家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寻找失落的家园
少儿美术(2021年4期)2021-04-26 13:45:40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绿家园
星火(2017年2期)2017-03-07 0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