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公立医院通常是由国家出资或委托管理与运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管理方式逐渐向精细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对公立医院如何建立健全财会监督提出具体要求。公立医院在资产和资金量不断增大,经济业务发展日益复杂的现实状况下,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财会监督体系,确保财务活动合法、规范、透明,降低违规行为和财务风险,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充分发挥财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促进公立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保障其健康稳定发展。
财会监督主要是对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以法规纪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为准则,来监视和监察各单位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全过程,以确保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单位来讲,财会监督是单位财会部门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讲,财会监督是对公权力行使单位和个人财会活动的监督。财会监督在保障单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公立医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财会监督可以有效防范经济业务中各项滥用职权和资源浪费行为,为优质医疗服务的供给奠定坚实保障。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要应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公立医院加强财会监督工作具有深远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财务活动的透明和公平。公立医院资产规模和资金量不断增大,业务活动众多,医药购销、招标采购、耗材使用、医保管理等方面的风险也日益增大。财会监督作为防范医院运营风险的重要抓手,增强了医院内部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减少滥用职权和资源浪费行为,促进财务活动的规范性。
第二,有利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了构建高效医疗卫生体系的战略部署,公立医院从发展模式、资源配置到运营管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财会监督工作的强化,能够推动各项法规制度的严格执行,加大对预算管理的监督力度,针对重点风险领域如重要业务、关键流程、重大事件等精准施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第三,有利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财会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财会监督工作的良好开展,能够维护中央政令畅通,规范国家财经秩序,从而完善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方面,公立医院业务环节众多,内容复杂,包括医疗服务、药品采购、医疗行为、设备购置、科研行为、资产管理等,每个环节都产生大量的财务数据,财务管理的数据量庞大,财务监督在各方面的条件约束下,集中在部分重点环节,很难实现全过程无死角的监督。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作为为广大人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行为和医疗技术的优先性,使得医院全员上下更重视医疗服务,财会监督很难得到充分的关注,导致财务监督不能有效贯穿业务全过程。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财务风险和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增大,财务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财务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部分公立医院的财会监督工作比较分散,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系统,工作流程不科学,制度保障不充分等,对财会监督职能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第一,财会监督方面的制度缺乏,部分公立医院依靠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控制制度来发挥财会监督作用,但在具体操作细则方面,欠缺详细指导与规定,导致财会监督工作无据可依。第二,财会监督工作的流程有待梳理,财会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相互独立,缺乏有效衔接,造成业务活动游离于财会监督的范围之外,只能事后对各类财务凭证、账簿进行审查,不能全程参与业财活动,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并未进行事前预警,进而增大了财会监督工作实际执行的难度。
一方面,多数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化发展取得很大进展,各类医疗、管理、科研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形成庞大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但财会监督主要采用人工监督和手工工具进行,对信息系统和大数据的应用较少,导致财会监督不能全面有效地覆盖所有业务和财务数据。另一方面,部分公立医院的业财融合度比较差,财会监督主要针对部分重点领域,如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合同管理等,属于事后监督,不能深入到医疗业务中从源头发现问题,无法做到事前与事中的有效控制。比如,医嘱、医保等业务的审核不够及时,在收费、资产、高值耗材管理等方面,没有利用大数据进行自主数据抓取与审核。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导致财会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大打折扣。
财会人员是财会监督工作的实施主体,财会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财会监督的工作成效。目前,公立医院经济业务涉及的环节众多,业务内容复杂,管理手段越来越先进,各类科学的、现代的财务管理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对财会人员的工作胜任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在专业技能、信息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再加上部分公立医院岗位与人员配置不合理,业财融合度不够,这导致财会人员日常事务,如会计核算、资金收付、报表处理等工作量多,工作负担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医院经济运营和监督管理,不能充分发挥财会监督的职能作用。
强化内部控制是发挥财会监督作用的重要基础。医院应围绕控制环境、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等层面,优化组织结构,调整岗位设置,完善内部制度,建立较为完善的财会监督体系。
第一,成立财务稽核科,安排专职人员,实现财务业务的全过程监督。财务稽核科受总会计师领导,并挑选业务能力强、专业技能扎实的人员从事稽核科岗位,围绕票据、账表、国有资产等主要经济活动,在会计处理发生时就进行审核与监督,实现财会监督工作前移。
第二,建立健全并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对医院运营的合法合规性进行有效控制。医院管理内容广泛,存在数量大、内容交叉等特点,需要梳理医院的经济活动全流程,然后进行整合,建立有效易行的业务流程制度,并按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工作职责,认真落实经济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的分离,防范风险,减少沟通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第三,多部门协同形成联动监督的合力。将医务部门、内审部门、纪检部门、设备部门等多个部门发动起来,在各个部门的工作范围内寻找与经济业务相关联的要点,并围绕要点制定监督职责。例如,纪检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群众举报,涉及财务部门举证,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合同条款及效益评估,涉及大额资金支付,医务部门负责对医疗质量监督,涉及医院收入的合规性、完整性等。通过各部门财会监督职能的明确和细化,降低业务风险隐患,形成财务监督合力。
公立医院的业财融合是业务全过程渗透财会监督的重要基础,也是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提高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效率和透明度,防范和打击财务风险的关键要素。
第一,改造业务流程,将财务监督的工作覆盖到业务全流程中。例如,设备采购部门负责招标、采购、合同签订,属于高风险领域,可针对这些业务活动设置项目管理处,安排法律岗位人员对招标、采购等业务进行监管,负责资质审核、招标流程监督、合同审核等工作,将采购业务分为两部分实行职责分离,降低采购等环节存在的违规操作风险。
第二,将财务数据与医院的医疗、药品采购、费用报销等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实时更新财务数据,借助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报表生成,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监测、对比、分析,充分掌握财务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调整管理策略,实现财务目标的精确控制。并统一各部门工作口径和信息数据源,促进采购、合同、支出、资产等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实现业务和财务信息的有序交换。将管理HPR 系统与医疗HIS 系统实现对接,及时发现医院的支出超支或者预算偏差,采取成本控制措施,防止财务风险进一步扩大。例如,高值耗材管理中采用一物一码,耗材出入库直接关联到物资系统和收费系统,财务部门可以每月统计高值耗材的使用情况,实时动态监控高值耗材使用情况,降低耗材多领、多用、溢价等问题。通过这些方法,促进公立医院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稳健发展。
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在公立医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公立医院应当加强财会监督的信息化建设,在医院重点领域,如医保、收费、资产管理、耗材管理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财会监督成效。
第一,以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为依托,建设财会监督控制模块,强化预算执行。一方面,加强信息数据监控,及时发现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对现有采购流程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采购中需求审核、采购文件编制、现场监督、合同签订等流程进行流程再造,借助信息化系统及流程化表格,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提高采购便捷性,加快预算执行。
第二,上线收费自动审核功能,实现对收费项目的自动化监控和事前监督。公立医院可以在收费系统中增加比对与自动审核功能,将收费项目与HIS 系统中的医嘱项目进行对比,制定医嘱打包组套,及时更新完善组套内容,确保收费项目与组套耗材一致,降低多收费、漏收费的概率;设置医保相关审核规则,确保用药符合适应症,规范医生开立医嘱,自动进行财务监督,从源头上控制重复收费、串换项目收费、因医嘱开具错误导致医保拒付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加强跨部门信息化建设,开展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等平台间的功能协同,并探索使用HRP(医院资源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医院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预算绩效、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等模块之间业务信息和监管情况的实时共享和风险预警,有效提升监督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四,加强专项经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监督质量。以临床试验经费管理系统为例,从预算申请、费用报销申请、发票稽核、银行自动付款到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等,实现一体化闭环管理。临床业务部门可根据需求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对预算进行直观分析和判断,提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利用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针对资产管理可能存在的未按要求编报新增医疗设备配置预算、超批复配置相关资产、未经批准超标准配置资产等问题。首先,公立医院应按规范要求,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模块,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其次,将资产管理的前端采购流程和后端资产管理流程的风险点汇总到信息系统建设中,严格控制预算编制—申请—审批—执行等内控流程,不断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
财会人员是开展财会监督工作、履行财会监督职责的主体。因此,要加强财会人员的团队建设,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为财会监督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第一,公立医院要完善财会监督岗位设置,配备能够胜任财会监督职能的人员,加强财会监督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对总会计师和财会人员建立绩效考评指标,分类型、分领域建立高水平的财会监督人才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加强能力培养。
第二,公立医院要加强财会人员的在职培训,围绕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邀请专家和学者开展法律法规与医疗业务相关的宣传讲解,通过集中研讨、自主研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业财融合能力、专业素质、履职水平和监督能力。搭建财会人员学习交流平台,鼓励财会人员开展学习交流,提高业务监督的能力。
财会监督是规范经济业务活动、严肃财经纪律和维护财经秩序的必要手段。公立医院财会监督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财会监督的重要性,梳理部门和业务流程,强化内部控制,构建完善的财会监督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业财融合,创新监督手段,同时加强财会团队专业水平建设,以充分发挥财会监督的职能作用,促进公立医院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