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庐江第三中学 查李妹
安徽省宣城中学 鲍丽俊
生涯教育是促进高中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教育内容,他们有多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对高中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势必要求普通高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1]。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生涯教育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核心素养是生涯教育的核心内容,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与我国的生涯教育现实需求相结合,梳理和探索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生涯教育课程目标的内在逻辑性和层次性,系统开发高中生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有助于真正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校从整体层面上全方位地思考与设计,把生涯教育内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涯教育课程结构,成立生涯教育课题开发小组,加强课题研究管理,确定人员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为生涯教育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切实保障。
学校设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小组,校长宏观调控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指导,协调各部门工作,制定科学的指导规划和工作方案,把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中。 学校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教务处负责人、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教师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为骨干成员,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
学校教务处制定与生涯教育相关的方案与制度,全面负责校本课程的教研管理、教材编写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并组织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专业教师拟订《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庐江三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纲要》,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一是师资保障。 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学校安排专职心理教师参与学生生涯教育工作,并对其进行生涯教育系统培训,保障学校生涯教育工作规范实施。二是经费保障。学校设置生涯教育专项经费。为开展各类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和生涯教育骨干成员的培训与督导提供支持,保障生涯教育工作顺利与有效开展。 三是课程保障。 学校开设生涯教育相关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要求等,编写校本教材,规范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促进生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的融合,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根据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高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初期,该阶段的生涯发展任务主要是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合作与竞争;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需求、能力、价值观与环境因素,明确某种职业倾向,对未来职业进行尝试性选择[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根据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校设立了自我发展、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认同[3]。
一是自我发展目标。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估自己,提高学习动力和自我效能,理解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表达、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发展人文底蕴与学会学习素养。二是生涯探索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感知能力,对专业和大学概况的判断能力,以及对社会需求的理解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实践创新与责任担当素养。 三是生涯管理目标。 辅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做出理性选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决策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自主自控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科学精神和健康生活素养。
根据课程目标,将生涯教育分为三部分: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 人生规划主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职业规划聚焦于对社会人的培养;学业规划主要解决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问题。
人生规划包括认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性格、能力和资源,认识职业、专业、大学和社会需求等,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如: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在对自我和外在环境了解的基础上,对未来职业进行尝试性选择,初步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进行科目选择、志愿填报以及与每个选择对应的生活角色的定位和决策。学业规划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对学业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计划的方法和自主能力,积极应对学业上遇到的困难,包括如何制定目标及实现目标、合理管理时间、掌握学习策略、处理人际关系、调控情绪、增强责任感等。 这三部分可以概括为“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
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能保证高中生生涯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4]。 根据新高考改革的相关要求,学生需要在高一下学期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科选择。 因此,高一学生需要尽快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情况进行角色定位,并为自己接下来的高中学习生活做好学业规划。高二学生已经熟悉和适应高中环境, 开始进入为了将来毕业升学做准备的阶段,该阶段不仅需要发展自己的学业能力,也需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素养发展。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和毕业选择的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身体条件、家庭条件、他人的期望与自己期许不一致、高考成绩不符合理想大学或理想专业的要求等),需要对生涯目标进行权衡与调整。
学校依据课程内容模块的设置及各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了高一(见表1)、高二(见表2)、高三(见表3)年级课程内容。
表1 高一年级课程内容:生涯唤醒和生涯定向
表2 高二年级课程内容:生涯管理与发展
表3 高三年级课程内容:生涯调整和平衡
学校依据各年级学生发展特点与需求, 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确立以“认识——决策——行动——再认识” 为主线、 以“生涯教育专题课程——主题班会渗透生涯教育——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生涯教育拓展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的生涯教育模式。 初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生涯教育体系,拓展高中生涯教育理论研究。
1.开发生涯教育专题课程
学校生涯教育课题组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编写《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庐江三中高中生涯教育读本》,搜集、整理生涯教育类素材(视频、图片等),设计相关教学案例,制作相应的课件。
2.开设生涯教育主题班会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生涯发展的有力促进者,为了提高班主任对生涯教育的胜任力,学校邀请专家对班主任进行生涯教育专项培训。学校每年还开展生涯教育校内、校际公开课活动,由心理教师讲授生涯教育示范课,班主任进行观摩,通过公开课教研活动,既提高了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班主任的生涯教育教学能力,在校内外起到一定的教学示范作用。
3.开展学科生涯教育渗透
生涯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学校指导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开展学科生涯教育渗透。教师利用职业情境开展学科课堂教学,为学生设置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考和理解,将所学学科知识与未来职业发展相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动力[5]。
1.课程时间安排
生涯教育专题课程每学期安排8 次,全学年共16 次。高一、高二年级生涯教育专题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融合在心理课中,由心理教师负责实施;高三年级生涯教育专题课程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实施。 生涯教育探索课程由政教处、班主任、心理教师共同负责实施。
2.课程教学方法
①角色扮演法。 设置生涯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高解决生涯困惑的能力。
②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了解相关生涯知识。
③讨论法。 教师根据生涯情境进行提问,通过讨论澄清生涯困惑。
④可视化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生动的生涯视频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实验和推广
本课程按照先开发、后实验、再推广的形式进行实施。先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写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读本及教师用书,然后在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在实施课程评价的基础上,修订校本读本及教师用书,最后,推广到学校的所有班级,并进行再评价与修订。
1.评价内容
为开展学生职业成熟度评价、探索活动评价、课程本身评价,使用《中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进行调查测试。 分析课程实施前后测试数据的变化,分析我校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变化; 定性分析学生在生涯教育探索活动中的表现(情绪状态、活动表现、生涯作业等);设计生涯教育课程评价表,分别由学校领导、实施教师、学生对生涯教育课程进行评价。
2.评价结果
将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级,凡参与课程学习,并在生涯认知、能力、核心素养等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都应给予及格成绩,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和期末考核。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学生选择专业和职业以及填报高考志愿提供指导帮助,其重点是激发学生设计生涯发展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将外在的学业压力转变为内在的人生意义和学习动力;锻炼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社会适应的能力;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与规划生涯发展。 生涯教育实践的价值在于缩小学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让他们学会选择,明确自己将来的努力方向。 然而,高考改革还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生涯教育也需要更多实践,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通过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学习,会对内在自我和外界环境有一个更加充分、全面的认识,从入学择友到学科选择,再到高考志愿的填报,以及人生各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目标都会有比较明确的选择和规划。我们坚信生涯教育课程的开设能够助力高中生自主选择、适性选择、合理规划,让他们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