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快在中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质量,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教育的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4.信息道德。
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上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有一些不科学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时,加强宣传教育,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安全的网络环境,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另外教师除了本课程教学外,还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学生能规范上网,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质量。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三、注重任务驱动,用好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傳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以浅显易学的实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学生任务明确,思路清晰,以探索问题来维持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同时教师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让学生能够探究,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